在艺术之中,不仅可以获得视觉的飨宴,也可以让心灵无边度地放飞翱翔。在19世纪印象派大师莫奈的迷离世界里,你不仅可以捕捉春夏秋冬转换的郊外风景,也可以神游家乡吉维尼、诺曼第、伦敦和威尼斯等景点。本期,我们亲临香港文化博物馆的《他乡情韵——克劳德·莫奈作品展》,邀请策展人及本地插画师解画,让你走入如幻如真的莫奈。
克劳德·莫奈(1840-1926)
生日 1840年11月14日,出生在巴黎。
16岁 帮村民画人像画,后受布丹影响到户外写生。
19岁 前往巴黎瑞士学院读书,不满学院派的规限。
25岁 结识卡蜜儿并作以她模特儿完成《绿衣女孩》。
30岁 莫奈避开普法战争前往伦敦,与卡蜜儿结婚。
34岁 《印象日出》第一次在印象派画家展上亮相。
39岁 妻子卡蜜儿死于肺结核,临终时莫奈为她画了最后一幅画。
43岁 移居吉维尼。
52岁 迎娶第二任妻子爱丽丝(Alice Hoschede)。
53岁 在家中打造日本庭园风的睡莲池并不断扩建。
59岁 开始创作《睡莲》系列。
68岁 视力开始衰退。
71岁 第二任妻子爱丽丝逝世。
86岁 1926年12月5日病逝于吉维尼。
《春天的吉维尼》
克劳德莫奈 1890年 油彩布本
香港私人收藏
厌恶战争的莫奈,以家中花园作画,希望以平静的风景治愈心宁。园中的垂柳、莲花、倒影、树荫也是他的晚年常见的作品,今日变成潮圣之地的莫奈花园,还可以看到画中的影像。
仿真 多媒体展示
事先张扬的法国五月重头戏《他乡情韵—克劳德莫奈作品展》,由香港文化博物馆及法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会联手,从法国及亚洲各地博物馆带来17幅油画、粉彩画及挂毯等莫奈真迹,展示印象派大师对世界的影响力。展场将会按莫奈曾经到访的四个地区陈设,包括诺曼第与布列塔尼、巴黎及法兰西岛地区、伦敦及威尼斯,及以《睡莲》闻名的吉维尼,每个区域都配备声效、影像等多媒体装置,由浅入深带大家了解莫奈作品中光影变化的重要性。采访当天率先披露《维特尼流域塞纳河解冻(面向拉瓦古)》《睡莲》系列等6件真迹。多媒体展示部分还在密锣紧鼓,完成后可在睡莲池投影装置中与影像互动,加上仿照吉维尼花园的场景设计,令大家彷如置身莫奈的布之中。
四大看点:
1.花园立体重现
场内以多媒体装置重现莫奈在吉维尼的工作室、食物餐单、花园等,包括花园中的日式拱形小桥,多媒体投映完成后,将会呈现桥下日本睡莲、芦苇等多种植物。
2. 严选17件真迹
要从世界各地挑选17幅作品,展示莫奈在印象派的贡献,是一件挑战难度的事。莫奈曾在十多个地区作画,需要根据莫奈在不同地方、时间及季节所画的作品中选材,而本次展出作品也代表他一生的变化,年份横跨早期及晚年,全数来自法国境内外甚至亚洲等11间博物馆,当中以1872年的《阿尔冈特伊火车站》年资最高。
3. 聚集400幅作品
《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在日本、韩国完成巡回展览的《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近月登陆成都IFS(国际金融中心),以巨型荧幕及多媒体技术重示莫奈的400幅大作,令画作如同数码《清明上河图》一样动起来。巡展还有北京、上海、广州三站。
4. 莫奈的秘密花园
莫奈曾说“我最完美的杰作,就是我的花园”,相中的莫奈(81岁高龄)便是摄于吉维尼家门前的日式花园。吉维尼是法国西海岸诺曼第的一个宁静小农村,山清水秀、风光明媚,每年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印象派朝圣。
《睡莲》挂毯 1913年
即使在较粗糙的毛毯上作画,也看到颜色的层次。
画作表面以不反光胶片保护,透光度达99%,可以近距离清晰看见笔触,又不会反射周边环境。
约1915年摄于吉维尼家中的饭厅。
必知莫奈五事件
要认识19世纪印象派,当然要由法国的艺术氛围入手,当时法国的传统画作追求像真及笔触细腻,画家大多在画室作画,主题多是神话宗教。而1840年在巴黎出生的克劳德.莫内,小时候同样接受传统的艺术教育,直至遇上伯乐布丹,开始与几位印象派大师一同到户外写生,以速画粗糙笔触描绘风景,颠覆传统绘画理念。1874年其首次印象派画展出炉,作品《印象日出》成为热话,并带领艺术世界进入新领域。拜见大师墨宝之前,以下关于莫奈的5大人事,入场前一定要知道。
1. 叛逆印象派
莫奈爱画风景,轮廓模糊的画风在当时被视为离经叛道,如同今日邪教,得不到沙龙画展赏识,莫奈便与同期印象派画家,自家举办第一次印象派画展,速写印象的粗率画法被嘲讽为“印象派”,却出奇地符合画作的风格,“印象派”名字从此广为人知。
2. 伯乐天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