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一苇
【摘 要】基于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采用在线职业测评问卷对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的职业兴趣进行调查,发现不同系部的大一新生在职业兴趣倾向上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从而对其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霍兰德;职业兴趣;职业指导
1 前言
1.1 大学生就业问题
日前,教育部发布了近两年(2012年、2013年)就业率较低的大学专业名单: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共15个专业。其中,不乏当年一些热门专业。
某招聘平台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其中身处15个最难就业专业中的用户达到62.37%。而这其中来自华中、华北和华南的毕业生就占了近六成,可见以往在缺乏专业就业指导的情况下,所谓热门专业在教育资源相对发达的地区“产量过剩”。而对于当初选择专业的初衷时,大部分接受调查的毕业生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根据兴趣选择或就业形势良好,是选择该专业的主要原因。当然,调查数據也显示,有近22%的是盲目跟风,选择专业前缺少专业的指导。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号称“史上更难就业年”。继2014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700万之后,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持续突破700万,并超过去年的727万达到749万之多!毕业生人数在年年递增,就业之难也似乎成了常态。连续几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就是: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提供专业就业指导,成为明确大学生生涯发展方向、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
1.2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
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在高考中失利,在学习过程中自暴自弃,学习积极性不高,而电子产品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空间中,对于学习的思考越来越少,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采用工学结合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为2-2.5年,进入实习期后感到非常迷茫,陷入还未毕业便已失业的境地。
其次,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时容易产生两种情况:一是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不符,过分追求安逸的工作环境,优越的福利保障及丰厚的薪资待遇,缺乏对自身工作能力的正确评估,导致用人单位招不到合格人才,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怪相出现;二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过于低估自己的能力,在了解工作职责后害怕自己不能够胜任,不敢面对新知识新领域的挑战。由于对工作世界认识的缺失,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择业目标,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甚至同学间抱团跳槽的现象。
高职院校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也将受到广泛关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心理学研究表明,职业兴趣是个体追求某种职业或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倾向,能影响一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是职业选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认为:职业选择是人格的一种表现,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这种人格特质反映在职业上,就是职业兴趣。大多数人的职业兴趣(人格)可以归纳为六种类型:实用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事务型(C)。
六种职业类型特征如下:实用型(R)重视具体实际的事物,诚实,有常识;研究型(I)重视知识,学习,成就,独立;艺术型(A)重视有创意的想法,自我表达,自由,美;社会型(S)重视服务社会与他人,公正,理解,平等,理想;企业型(E)重视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成功,忠诚,冒险精神,责任;事务型(C)重视准确、有条理、节俭、盈利。
霍兰德认为,如果一个人从事的职业能与他的职业兴趣匹配,将能增加他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反之,将给个人发展及工作适应造成影响。该理论对于个人升学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不仅适用于美国本土,在我国也有广泛适用性,已成为我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工具之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工具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大一新生3000余名,包括信息技术系、财务会计系、工商管理系、人文旅游系、应用工程系和国际贸易系。研究工具采用云梯在线职业测评中的“职业兴趣”,最终收获有效问卷2643份。所有数据通过Excel和SPSS17.0软件处理。
2.2 研究结果
表1可以看出,不同系部的大一新生在职业兴趣倾向上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各个系部的大一新生在职业兴趣中的实用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事务型(C)存在显著性差异(p<α=0.05),在企业型(E)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266)。同时也可以看出,各系大一新生,在社会型(S)和艺术型(A)上的得分相对较高,在实用型(R)上的得分最低。
表2可以看出,某两系部的大一新生在六类职业兴趣中并未存在显著性差异,例如国际贸易系和人文旅游系在实用型(R)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社会型(S)尤为多,艺术型(A)次之。
3 结果与讨论
本次调查对象是大一新生,即刚进入大学之际。此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点都尚不明朗,虽然总体情况上来看,各个系部的大一新生在职业兴趣中的实用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事务型(C)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具体分析到两两系部之间比较时,并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各个系部的新生对自己的兴趣也比较集中在社会型(S)和艺术型(A),并且在这两类职业兴趣中,两两系部之间存在的显著性差异也相对较少。
所以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大一新生不管身处哪个系部,选择了哪个专业,大部分都偏向于社会型(S)和艺术型(A)的职业兴趣。原因可能有二,第一,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迫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交往及沟通能力,这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交往。第二,如今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并且随着现在社交网络的扩大,大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以非传统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喜欢自由的、开放的。
本次调查结果与前人研究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不同之处可能是由于样本群体不同,学生的教育环境不同,生活的城市及就业压力的不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笔者认为,大一新生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结合各个专业的特色,可以适当注重其他四个职业兴趣类型的发展。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从而让学生快乐学业、满意就业、努力创业。
参考文献
[1]金瑜.心理测量[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雷辉.大学生性格与职业兴趣相关性实证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87-89
[4]吴建斌沈娟凤.基于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的大学生职业性格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8):87-89
[5]陈秋菊.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浅析——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4(9):18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