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耀
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创新思路再造新优势
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定位和重点任务。自2003年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已多次发布东北振兴的支持政策,而最近一次时隔仅一年,充分表明中央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高度重视和关心。这次会议不仅为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更重要的是为目前正处于经济困局的东北地区提振了信心,增强了干劲。我们认为,全面振兴东北经济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大政策支持和推进落实工作力度,同时要找准形成困局的深层原因,破除导致困局的关键因素,创新东北振兴思路,争取尽快走出困局,全面振兴,再创老工业基地的新优势。
应当看到,近些年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东北地区经济原有优势正日益消失,主要表现在自然资源枯竭、基础设施陈旧、产业结构老化、创新能力减弱、产业工人队伍萎缩等等。新常态下东北地区经济出现了所谓“断崖式”下跌、“板块塌陷”的困局,一方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原有结构效应和体制效应的最大程度释放,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外部效应的催化结果,是既有因素与新生因素的叠加,如国内消费需求转化导致对重化工业品需求的剧减、人口红利比全国提前消失、新技术变革对传统行业的冲击,等等。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如不能尽快解决,将导致东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显然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升经济增长的活力和效益。东北经济的严峻形势也表明,振兴老工业基地必须要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科学认识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长期性、综合性、复杂性。
中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和把握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趋势性特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坚持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努力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整体竞争力。未来15年,东北地区要建成“一带四基地”的战略目标(“一带”即要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四基地”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围绕这一战略目标,我们认为,东北地区再创新优势应当在三个方面着力,也就是通过创新驱动再造新优势,力争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区;通过改革驱动再造新优势,力争使东北地区成为市场活力强、政府效率高、发展环境优的高端要素集聚区;通过开放驱动再造新优势,力争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与东北亚合作的先导区和“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区。
第一,创新驱动促转型,打造制造业强国的核心区。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应该看到,东北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所以“老”,之所以转型艰难,之所以出现当今的困局,关键还在于创新严重不足。目前,东北地区无论是科技投入,还是新产品的产出,在全国都处于最低水平。表1显示,2013年东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科研经费支出和主营业务收入中新产品所占比重分别只有20.14万元和6.15%,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88万元和12.38%),而且低于西部地区水平(21.78万元和7.14%)。
可见,这些年东北经济已逐步丧失了最核心的动力要素,要走出经济困局,要转型升级,要再创新优势,东北地区必须把基点放在创新上,重点在科技创新上下大功夫。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日益深度融合;为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国家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这些都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东北地区要及时抓好这个难得机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结合未来科技进步趋势,大力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再造东北新优势,力争未来使东北成为中国制造业强国的核心区。
表1 2011-2013年东北地区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情况
首先,要以智能制造作为突破口,把智能制造作为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实施创新驱动。东北制造业的主要行业应该瞄准国际先进技术前沿,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产品创新工程,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主要驱动力。同时,也要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发展的政策机遇,以产业模式转变为核心,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延长制造产业链,加快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拓展新兴市场,加强建设知名品牌和一流企业,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及整体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的新格局 。
其次,要推动创新就必须重视科技与人才的运用与培养。东北应充分利用自身所拥有的科研院所和知名大学的科研力量,集聚科技人才。同时加强与国内外技术研发机构的深度合作,在全球范围融合、吸纳与集成创新资源,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坚定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东北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第一驱动力。
最后,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利益兼融的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参与到东北振兴中来。东北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既要依靠科技创新,使创新成果大量涌现;也要抓住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这个关键,以科技改革释放创新活力,激发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第二,深化改革激活力,打造全国高端要素集聚区。
尽管我国推进经济改革已30多年,东北地区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仍旧存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还很弱,国有企业比重大、类别多、历史包袱重,而民营经济很难成长起来。在新的形势下,东北地区要变困局为压力、为动力,真正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整个经济机体的活力;要通过改革驱动再造制度新优势,努力使东北地区成为全国市场活力强、政府效率高、发展环境优的高端要素集聚区。
东北深化改革的重点在于国企改革和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针对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数量多、类别多的情况,应该在国家有关国有企业总体改革方案下,出台针对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分类指导意见。在遵循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上,在保障产业安全的前提下,在国企分类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特别是竞争性国企将进一步向民企等多种所有制资本敞开大门;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对国企的并购重组,不仅国内市场上的兼并重组加速,海外布局也将循序推进。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管理制度,继续扩大员工持股,推进企业整体上市,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以及稳步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
要按照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真正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出来,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权力不越位,但监管要到位,服务要到位。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加快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三个清单”的管理新模式,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着力建立一个统一开放、公平竞争、有助于引导和激励创新的市场体系。东北在政府体制改革上应走在全国前面,力争先行先试,并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特点的新的制度优势。
第三,开放合作拓空间,打造“一带一路”东北亚支撑区。
东北经济困局除了结构和体制原因外,对外开放程度低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无论进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是外商直接投资,都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一带一路”是党和国家统筹国内国际发展两个大局提出来的对外开放大战略。东北地区要抓好这一历史性机遇,发挥地处东北亚前沿的区位优势,通过开放合作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力争成为中国与东北亚合作的先导区、“一带一路”的交汇区或东北亚的重要支撑区。
首先要科学布局通道网络,构筑东向出海、南联内陆的大通道。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东北地区主要是围绕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布局通道网络,发挥联通俄蒙的区位优势,完善黑龙江对俄铁路通道的区域铁路网,以及黑龙江、吉林、辽宁与俄远东地区陆海联运合作。同时,东北地区与内陆的联系由于渤海湾而受到一定程度的阻隔,加快推动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连接的通道建设(如海底隧道或跨海大桥),形成直接连接内陆的南向大通道,显然有利于密切东北与内陆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吸引内陆优质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和开拓国际市场。
其次要发挥本地产业比较优势,在广泛的国际合作中提升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要大力发展外向型能源产业,加强境外资源的开采利用和境内资源的保护,以投资合作的方式将初级炼化等产业链上游向境外转移,中间品在境内实现深加工,推动能源矿产产业向下游延伸;同时,要发展现代化外向型加工业,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扩大招商引资渠道,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工艺,共建产业园区;另外要开展中、韩、俄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方面的合作,形成统一的旅游经济走廊,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辟建免税店、保税区等设施,实现签证手续和通道便利化。最后要借助国家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机会,组织东北优质富余产能走出去,如装备制造、石化、新能源、船舶及相关工程建设等。
再次要以国际合作园区为抓手,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一是降低贸易成本,加快东北区域通关一体化,实施“联合接受申报、共同实施监管、统一放行”的通关模式。二是吸引外资,提升产业园区竞争力,抢抓中韩自贸区建立契机,全面加强对韩交流与合作,吸引鼓励韩国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建设开发。三是完善贸易渠道,配套发展互市贸易和临港物流,复兴东北亚丝绸之路贸易纽带的作用,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出口质量,加大木材、煤炭等资源进口。此外,开展中朝劳务合作,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的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