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琛
(乌海市人民医院消化科,内蒙古 乌海 016000)
上消化道出血运用消化内镜治疗的效果观察
王 琛
(乌海市人民医院消化科,内蒙古 乌海 016000)
目的 分析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80例2015年2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对照组应用云南白药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研究组采用消化内镜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显效24例,有效14例,其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显效17例,有效12例,有效率为72.5%,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应用消化内镜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加强应用。
上消化道出血;消化内镜;治疗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头晕、发热、呕血、黑便和肢体冰凉等症状,若患者疾病无法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很容易出现腹膜炎、窒息和失血性休克等情况,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上消化道出血传统采用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有限,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为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为了解消化内镜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临床价值,本文对其展开了如下研究。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5年2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任意选取80例,所有患者均经检查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均为40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为24~62岁,平均(38.7±4.2)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38.2±3.9)岁。研究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对比,P>0.05,差异不明显,符合对比要求。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给予禁食、吸氧以及洗胃等常规治疗和护理,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云南白药和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温水口服云南白药4 g/次,2次/d;甲肾上腺素8 mg/次,2次/d。研究组应用消化内镜治疗,以患者的病灶情况为治疗依据,对其实施局部注射药物治疗,在内镜到达病灶后,局部注射1:10000肾上腺素盐水,在出血血管周围0.5 cm左右实施多点注射,在出血停止后停止注射。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其疗效进行评定,若患者治疗后黑便、呕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压和脉搏等恢复正常,胃管内引流液清亮透明,则评定为显效;治疗后的黑便、呕血等症状有所好转,胃管内引流色颜色变淡,则为有效;治疗后黑便、呕血等症状没有好转甚至加重,脉搏和血压不正常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收集数据应用SPSS 18.0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治疗后,治疗显效与有效的患者共38例,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中显效17例,有效12例,还有11例治疗无效,其有效率为72.5%,两组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效果对比 [n(%)]
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较为常见,往往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临床主要采用止血药物治疗,但是由于药物起效慢,患者很容易因止血效果不佳而实施外科手术止血[1]。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也受到更多关注,消化内镜治疗能够对患者的出血病灶进行直接观察,并根据病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止血方法。
有研究证实,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具有较好疗效,崔丽梅[2]等学者通过对3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实施消化内镜治疗发现,患者的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4.7%,而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有效率仅为68.4%,且消化内镜治疗治疗患者的住院时间相对较短,说明消化内镜治疗的止血效果更明显,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为证实消化内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本研究中,对研究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消化内镜治疗,研究结果发现该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0%,与对照组的72.5%比较,具有明显差异,说明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痛苦,与宋学平[3]等学者的研究结论相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消化内镜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加速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1] 曾 茜.消化内镜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的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29(12):1784-1785.
[2] 崔丽梅.浅析消化内镜治疗应用在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59):65.
[3] 宋学平.消化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9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2,07(7):47+30.
本文编辑:李 豆
R454
B
ISSN.2095-6681.2016.35.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