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远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0)
分析单腔气管插管CO2(二氧化碳)人工气胸法应用于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
李修远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宜宾 644000)
目的 探讨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法应用于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效果以及可行性评估。方法 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单腔气管插管组(实验组)和双腔支气管插管组(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所有患者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30 min(T2)、后60 min(T3)、手术结束以后10 min(T4),以后的患者的MAP、SPO2、气道压(Paw)、PetCO2等进行检测。结果 实验组T3、T4的PH值明显降低(P<0.05),PetCO2、MAP、SPO2、气道压(Paw)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胸法应用于全腔镜食管癌的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全腔镜食管癌;临床根治效果
单腔支气管导管是安置于支气管内的单腔导管。实施肺隔离和单肺通气的人工气道统称为支气管内导管[1]。这是一种新型的麻醉技术,主要是向胸腔吹入二氧化碳,并控制其流速,使胸膜腔内形成稳定的持续正压,达到肺萎陷、术野的显露的目的。这样可以更方便的清扫淋巴结和肿瘤切除术。现在医疗多选用腔镜下手术治疗食管癌。本次研究将我院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采用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法进行根治手术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采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0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实验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35~65岁,对照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36~7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局部麻醉对下行右颈部内进行静脉穿刺并置管。麻醉师在前30 min采用戊乙奎醚0.5~1 mg进行静脉滴注。实行全身静脉麻醉后采用咪达锉伦、依托咪酯、顺阿曲库铵、舒芬太尼静脉推注诱导麻醉。等患者彻底失去知觉后,实验组患者经口或鼻置入7#或7.5#单腔气管导管,深度为22~24 cm,然后确认双肺叶的清晰度,接麻醉机控制患者的呼吸。一切准备就绪开始胸部手术,要先断开呼吸的管路,使双肺停止通气萎缩,切口置入腔镜以及所需的手术器械开始进行手术操作。对食管周围的淋巴结、组织、脂肪等进行清洁处理。结束后留置引流管改为双肺通气。然后调整患者的体位,并调整麻醉机的参数,开始腹部的手术,在腹腔镜腺癌游离胃,采用切割的缝合器制作成一个管状的胃。颈部的切口实行胃食管吻合。手术结束,连接呼吸机将患者送回ICU进行观察。
对照组患者麻醉术同实验组,插管时经置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手术过程同实验组,完成后更换为单腔管接呼吸机送回ICU继续观察。然后对患者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30 min(T2)、后60 min(T3)、手术结束以后10 min(T4),以后的患者的MAP、SPO2、气道压(Paw)、PetCO2等进行观察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的在不同时间呼吸、血流动力以及血气分析参数值比较,实验组T3、T4的PH值明显降低(P<0.05),PetCO2、MAP、SPO2、Paw都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实验组的插管成功率高,导管定位的时间、气管粘膜的损伤。术后并发症等都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在不同时间呼吸、血流动力以及血气分析参数值比较()
表1 两组患者的在不同时间呼吸、血流动力以及血气分析参数值比较()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2]。在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是极高的,每年平均会有15万人死于食管癌,而且男性多于女性。食管癌最为典型的症状就是进行性咽下困难,起先是难以将干的食物咽下,慢慢发展为难咽半流质食物,到最后水和唾液也不能下咽,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本文采用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法治疗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效果良好。在临床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保证了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气管插管是否及时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功与否、患者安全转运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这种治疗办法帮助患者减轻了肺部的压力,改善了肺通气和肺内的血流分布,同时还帮助患者改善了机体的氧供状况,减轻了萎陷肺的缺氧性损伤。
综上所述,使用单腔气管插管二氧化碳人工气胸法应用于全腔镜食管癌的根治术是安全可行的。
[1] 刘亚非.单腔气管插管CO2人工气胸法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02):123-125.
本文编辑:李 豆
R735.1
B
ISSN.2095-6681.2016.35.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