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彤羽
一
程子华伯伯比我父亲吕正操小一岁,但是我们都叫他程伯伯。因为他的革命历史远早于我父亲,我父亲1937年入党,程伯伯1926年入党。他参加过叶挺指挥的北伐军、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和彭湃领导的保卫海陆丰红色政权的斗争。1929年,他成功策划了大冶兵暴,被中共中央高度赞誉为“模范兵暴第一声”。1934年,他在中央苏区瑞金接受周恩来指示到鄂豫皖苏区工作,一直担任红二十五军的主要领导工作。1934年底,他指挥作战身负重伤,双手致残,昏迷两个多月,躺在担架上随军转战。
1935年底,程伯伯任红十五军团政委。红十五军团由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改编而成,在创建陕北根据地和促成西安事变过程中起到重大的历史作用。程子华和东北军被俘团长高福源谈话并安排他在军校做教员。高福源后回到东北军,劝说张学良,是促成西安事变的关键一步。
1937年10月10日,我父亲率部于河北藁城梅花镇战斗中消灭了日军一部,10月14日在晋县小樵镇被改编成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自卫军。自此,冀中平原抗战形势迅速发展。1938年4月,中共中央派时任晋察冀省委书记的黄敬来冀中任冀中区党委书记。他主持了冀中区第一次党代会,随后成立了八路军三纵队,抗日武装迅速发展到近10万之众。
为了巩固抗日武装,坚持平原游击战争,毛泽东于1938年11月24日指示程子华带领周彪、帅荣、旷伏兆、李天焕、谭冠三等一批红军老干部来到冀中开展抗日部队的正规化工作。
我父亲在回忆录中说:
冀中部队建立和健全八路军的一套政治工作制度,程子华带来的这批干部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程子华同志到冀中后,一直任三纵队和军区政委,和我、黄敬、孙志远等同志合作得很好,亲密无间。也有过不同意见,但都能摆到桌面上,畅所欲言,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个人之间毫无芥蒂。虽然是战争环境,生活艰苦,当时没有多少明文规定的规章制度,但是各有专责,工作起来同心协力,得心应手,心情舒畅。
这段话反映了冀中区领导集体亲密无间的合作状态。程子华是冀中区领导班子中革命资历最老的红军干部,他的政治品质和工作作风对形成这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父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隔离期间写了一首《怀子华》诗:风雨飘摇日,我怀子华兄。巨细持己见,爱憎太分明。世味秋茶苦,人间直道穷。奈何三年别,竟而失其踪。这首诗生动体现了他们在冀中抗日根据地建立的深厚战斗情谊。这种感情一直延续到我们四家的子女后代。
二
程子华对冀中抗战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纵队的整军
在冀中,程子华当时提出的整军口号是:继承和发扬八路军的光荣传统,为创造主力兵团而斗争!他提出战练结合,用打胜仗的办法向中央总部汇报整训成果。
从1939年初到1939年底,冀中区创建了15个主力团。接着,他又提出向铁的党军化前进的光荣任务,在战斗和革命斗争中继续前进。整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很多精彩的战例。他把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红二十五军勇猛善战的作战风格带到了八路军三纵队。1941年5月4日,聂荣臻司令员在《晋察冀日报》头版发表的《庆祝三纵队成立三周年》一文中说:我八路军三纵队成立于民族解放战争的烽火里,成立于敌人的远后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以抗战中创造的新军,在短短的三年间,依靠着吕司令员正操同志,依靠着程政委子华同志的正确指挥与领导,依靠着三纵队全体指战员与政治工作同志的牺牲奋斗,依靠着全体冀中人民的拥护,在不断的残酷的战斗里,逐渐锻炼成为一支坚强的革命的武装力量。这无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军运动的历史上,或是在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武装创造的全部历史上,都是异常光辉的成就!
整军之后的八路军三纵队,参加了消灭朱怀冰、石友三顽军和汉奸部队的战斗,受到朱德总司令和八路军总部领导的检阅。在百团大战中取得了可喜的战绩。聂荣臻司令员说:今天的三纵队,不但是冀中人民唯一坚强的子弟兵,而且是整个晋察冀边区人民铁的子弟兵的坚强的一部分。五一反“扫荡”之后,他们分别转移合编到晋绥、冀鲁豫、晋察冀部队。在抗战后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有很多骄人的战绩。今天很多集团军追溯部队战史时都能看到他们光荣的抗战历史。
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
1942年夏,程子华写了一本小册子《冀中平原上的民兵斗争》。1944年,八路军总政治部整理发表了这本小册子,向各个根据地推广冀中区的经验,并加了按语。按语中说:冀中的广大人民,真正是以血肉之躯,筑成了新的长城。像华北敌派遣军作战主任所被迫承认的,人民武装的强大组织,使冀中区已经形成了“完全人的组织,军与农民混成一片,将一望千里的冀中平原,由农地变为阵地”。这说明冀中区是真正地实行了毛泽东“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指示。
在这本小册子中,程子华全面介绍了冀中抗日根据地民兵斗争的经验,并专门讲述了地雷战和地道战。
程子华在回忆录中说:对地道的作用如何看,在冀中区党委委员中引起了争论。
有的人认为:在敌人面前应该是进攻,而钻地道只能藏,不能打。一旦被敌人发现,只好束手待毙。因此地道是消极的,是右倾思想的反映,主张不用地道。
另一部分人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主要是积蓄革命力量,坚持斗争。挖洞正是毛主席说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它是积极的,不是右倾保命。受了损失,说明地道不完备,应该设法改进,不能因为受损失把地道否定掉。争议结果,意见还是没有统一。我于1941年秋,带上几个同志到蠡县三区和其他一些县做了调查,并向区党委做了汇报。区党委思想一致了,才肯定了地道斗争。随即发了文件,要求开展地道斗争。这样,地道斗争就广泛开展起来。
自从有了完善的地道系统,尽管敌人据点碉堡林立,“搜剿”频繁,我各级干部仍能开展工作,人民也减少了损失。在艰难的岁月里,冀中平原的军民依托地道,不断取得以少胜多的胜利。
五一反“扫荡”之后,1943年末到抗战胜利,程子华曾主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地道战在冀中平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1944年12月,延安美军观察组的杜伦上尉被冀中地道和冀中人民保护过后,自豪地说:地道战,我是美国军人中第一个参加者。
地道是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为迎接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程子华在地道战的发展使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塔山阻击战
辽沈战役实现毛泽东“关门打狗”的战略决策是拿下锦州,打锦州的关键是程子华指挥的塔山阻击战。强攻塔山的是蒋介石亲自督战的国民党精锐部队,塔山阻击战绝不像电影里林彪说的一句话那么简单。首先程子华组织团以上干部侦察讨论,正确选定了坚守阵地——塔山。按照1942年五一反“扫荡”冀中宋庄战斗的经验构筑了前后沟通的单兵掩体,大大减少了敌人炮击时的损伤。针对敌人“赵子龙师”弱点,组织白刃战。四纵和十一纵的勇士们在程子华指挥下,浴血奋战六昼夜,寸土未失,完成了阻击任务,对辽沈战役取得胜利起到重要作用。
攀枝花钢铁基地和三线建设
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
在攀枝花钢铁基地的选址问题上,程子华做了大量细致深入的调查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支持。当时我父亲组织成昆铁路的建设提出的口号是:为让毛主席睡好觉,早日修通成昆线!这是我父亲和程子华又一次配合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工作。2014年在中国社科院当代所召开的三线建设研讨会上,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同志们表示打算在攀枝花建起程子华的雕像,以纪念他实事求是、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在革命和建设中起到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