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的生前身后事

2016-07-05 08:18法人高欣
法人 2016年6期
关键词:铸魂战场

《法人》记者 高欣

文化

王近山的生前身后事

《法人》记者 高欣

4月底,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编剧康丽雯起诉华艺出版社侵权一案。开国中将、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原型王近山的次子王岩申请作为第三人出庭,后被法庭追加为共同被告。

据康丽雯于去年11月5日向法院递交的民事起诉书称,2003年10月,其创作完成了电视剧剧本《一代战将》,近50万字。2014年《铸魂》(上、下)一书出版后,康丽雯认为由华艺出版社出版的《铸魂》对其剧本侵权。

但据王岩透露,至今他也尚未授权原告康丽雯使用其父母等一系列以真实姓名和真实经历为内容的作品。而这场在王岩看来颇为“意外”的诉讼,已经不是他关注的重点。他的心愿是通过《铸魂》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为了让更多关注我父亲王近山的人真实全面地了解他,并为至今仍然被误读和讹传的‘爱美人不爱江山’等不实解读给予真实的解释;同时(该书)也是作为儿子,对父亲天经地义地尽的一份孝心。”王岩这样解释自己创作《铸魂》的动机。

王岩用笔名“石尚山”,将这本近百万字的作品,当作父亲诞辰100周年的献礼。在这本名为《铸魂》的半回忆录、半传记小说中,王岩再现了王近山在战场上的经典战例和战场奇迹。同时,首次正面讲述了王近山与韩岫岩的战地浪漫曲,真实记录了二人的婚变过程以及王近山被下放农场后的经历。

解放战争时期的王近山夫妇

用16年,重拾父亲的一生

1998年初春,81岁的韩岫岩带着儿女孙辈到八宝山公墓为王近山祭扫,纪念王近山逝世20周年。

王近山于1978年5月10日病逝于南京,终年63岁。当时正忙于拨乱反正的邓小平致电南京军区,要求由他亲自审定关于王近山的悼词,并将“副参谋长”改为“军区顾问”。中央军委随即补发通知,任命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近山为南京军区顾问,丧事按大军区领导待遇办理。南京军区破格操办了王近山的丧事。

不久,邓小平又亲自交办开国上将宋任穷等同志,将王近山的骨灰从南京家中移送北京八宝山公墓国家高级领导同志灵堂安放。

在当日祭扫回家,韩岫岩一直抬头注视着墙上王近山的照片。在王岩的试探下,她说:“我不应该把这个谜和这些故事带走。虽然我和他离婚了,分手了,但是我想,我有责任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王近山,告诉你们有关我和他的故事。”

从那时起,王岩便萌发了真实还原父亲这一生的想法。家里人也一致认为:王岩是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

1968年,19岁的王岩穿上军装,赴南京入伍,成为王近山儿女中的第一位军人。那一年,他将自己的名字正式改为“王岩”。次年,王近山从他下放的农场调回南京军区,父子在南京重逢。

朝鲜战场上的王近山(右一)

王岩与父亲的相处时光多了起来。在王近山小女儿王珍珍的印象里,父亲与二哥王岩总是在交流军事,因此她觉得,写父亲,写父亲打过的那些仗,“得二哥来”。

于是,全家签名,“授权”由王岩执笔,来写父亲。

“每次我们让父亲讲讲战争时期的事,他总是讲自己身边那些小战士,讲自己的战马,却很少讲自己。”王珍珍说。也因此,还原战争时代的王近山,除了母亲与兄弟姐妹们的回忆,王岩还需要寻找父亲身边的工作人员做了解。

收集材料的过程曲折而漫长。有些老人和王岩相谈甚欢;有些老人激动得老泪纵横;有些老人出于一些考虑,拒绝了访谈。王岩说,无论他们做出怎样的决定,他都能理解。

在书中,王岩记录了父亲身边的很多战友。“黝黑的脸庞上一副凛然正气”的尤太忠、有着“精干睿智的眼睛”的肖永银、把“我生来就是为他挡子弹的!我是他的‘光荣警卫’”挂在嘴边的张高,甚至是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小战士潘海生。

对以前在部队只写过公文的王岩来说,写作的过程“很痛苦”。而且,王岩觉得,肩上的责任不亚于一项艰巨、重大的军事任务。他想还原一个真实的王近山,也想揭秘一个真实的王近山。

进入“战斗”状态的王岩很像当年前线指挥的“王疯子”:有时候几顿饭不吃,通宵坐在电脑前打字,和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较真”。

“我们盼望能有一本全面记录和还原父亲一生的书,看他自己跟自己较劲,都不敢催他。有时候我晚上睡觉前看他坐在电脑前,凌晨起床时看见他还在,早晨起来他还在写。”王珍珍说。

有时写完一部分,王岩会给王珍珍打电话交流。念着念着,电话两边都没了声音。兄妹俩都说不出话来,只是哭。

“我没少逼他吃速效救心丸。”王珍珍看着王岩说。

终于,赶在王近山诞辰100周年的前一年,《铸魂》一书正式出版。子女们第一时间将新书放在父亲的墓碑前。

“这么多年来,作为王近山的子女、家人,我们始终背着一个沉重的负担,觉得父亲不能只是被碎片化地甚至是错误地宣传。我们必须如实把真实情况告诉给关注我父亲的人们,我们应该为父亲做点什么,尽这份孝心。”王岩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从萌发念头到正式出版,王岩走过了整整16年。

“王疯子”的“疯”

1930年,15岁的湖北黄安(今红安)放牛娃王文善告别家乡时在大别山前下跪磕头,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近山。然后,他头也不回地“为天下人民打天下”去了。20岁时,他就因骁勇善战,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副师长,成为军中尽人皆知的“王疯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王近山和妻子韩岫岩

“王疯子”的名号似乎源于王近山担任连长时的一次肉搏战。“他抱着敌人滚落悬崖,头上被山石戳穿一个洞,仍然忍痛拔枪打死敌人。”王岩回忆道。

从红军时期的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重叠设伏七亘村、敌人腹地“闹天宫”、韩略村全歼日本观战团、爷台山大捷,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血战大阳湖、智取襄阳城、解放重庆,再到抗美援朝时期的上甘岭战役,王近山指挥的,多是恶战和关键性战役。

仅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王近山就几乎履历了所有部队,并担任军事主官,因此被称为“二野的朱可夫”。由于他屡犯“兵家大忌”,不按常理出牌,打了胜仗做检讨成了他的“专利”。

1946年的定陶战役中,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整编第3师,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部里气氛一度沉闷至极。当时的野战军“兵不满5万,弹药也很缺”。没有人敢发言,邓小平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王近山“疯”劲上来,甩开旁边杜义德政委拉他衣角的手,打破会场沉默,主动请战。

“一号(刘伯承司令员)、二号(邓小平政委),我王近山今天在这里立下军令状:不消灭赵锡田的整3师,我就不回来见你们!我们6纵队要求承担最艰巨的任务!我们坚决打!如果纵队打剩一个旅,我去当旅长,老杜(杜义德)给我当旅政委;打剩一个团,我去当团长,老杜给我当团政委;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老杜给我当指导员。全纵队打光了,我们对得起党,对得起太行的父老乡亲!”

最终,王近山咬牙打赢了这场恶战,取得了解放战争时期的又一次关键性胜利。

在战场上,王近山总爱冲出指挥所,他认为指挥一定要尽量靠前。“我王近山就在红旗下面。”几乎每次开战前,他都会告诉自己的战士们。

一次战场受重伤后,王近山怎么都不愿被抬下前线,他对着自己三大爱将之一的尤太忠吼道:“你把红旗给我插起来!我就在红旗下!我和你们在一起!”

这样的“疯”,使得他的部队里有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在关系到王近山安全的万分危急情况下,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使用强制手段制止王近山的冒险行动,确保他的安全。

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王近山时说:“人家说你是‘王疯子’,我看那不叫疯,那叫革命的英雄主义!”

王近山的“疯”,在儿子王岩看来,并不是《亮剑》中李云龙的那种“横”,而是睿智。

“他敢打别人不敢打的仗,人们惊诧:这种仗你也敢打?疯啦?这才是‘王疯子’的‘疯’。并非草莽,不讲策略。他‘疯’得谨慎,‘疯’的有套路。”王岩对记者说。

熟习军事的王岩,总结了不少王近山的作战经验或作战习惯:不着急下结论,喜欢“看看再说”;精算成本,认为“打仗就是要占便宜”;战时,爱把对手的照片贴在墙上端详揣摸;战前给战士们改善伙食;注意观察和感受战士们的情绪;战前动员做足;总说“五行不定,输个干净”;冲锋号连续吹到胜利;战后第一件事是看伤员。

即使战役胜利,王近山仍会为战死沙场的将士垂泪。定陶战役结束后,他在静静的战场上,“用颤抖的双手捧起一把掺和着鲜血、弹片、军衣碎屑的焦土,他紧紧地把这一捧焦土捧到了眼前,呜咽着,抽搐起来……”

那整整一个白天,王近山都没有离开战场。他拿着一只染着血迹的新鞋,抽出里面的鞋垫,对警卫员张高说:“这可是几个新战士穿的鞋,他们当兵才只有三天,连花名册都还没登记上就……你看啊,这鞋垫上还绣着这么漂亮的花。”

上甘岭战役,是王近山戎马生涯的最后一战,交战双方投入近10万部队、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战场殊死搏杀44天。这场无比惨烈的战役,成为王近山痛而不敢回首的往事。

晚年,在南京的一次电影晚会上,王近山看了半场《上甘岭》时甚至昏厥过去。当时,他被王岩和工作人员架出了放映厅。

“王疯子”的名号,王近山顶了一辈子。在逝世20多年后,王近山成为了电视剧《亮剑》主角李云龙的原型。

猜你喜欢
铸魂战场
软件“铸魂”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何冰歌
战场奇遇记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战场上的“龙卷风”
坚定信念夯实党建基石 立德树人助力培根铸魂——明水县第三小学党建经验材料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文化铸魂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
高中语文课堂的“五味”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