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有道的“极简生活”

2016-07-04 00:43季章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苦行僧主义物品

季章

智能手机里有近百个APP,但经常用到的不足10个;享受频繁网购快速送达的便利,家中却囤积着能用半年的卫生纸和洗发水;买回来大量衣物,却发现常穿的还是那几件;书籍多到无处放置,但大多属于“留着以后再看”;忍不住几分钟就刷一次微信朋友圈,但知心朋友也不过两三个

如此种种,大概可以算作现代生活的怪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消费社会,各类资源的极大丰盛,早已超出了生活的实际需求。眼下,中国的一些年轻人正在挑战这种现象,他们倡导和践行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希望生活能够贴近需求本身。

首先,清理你的物品

在豆瓣“极简生活”小组,聚集着3万多名成员。这个小组创建于2012年1月26日,成员正各自在生活中践行极简生活模式。他们的宣言是:“极简生活方式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

小组成员“热血”的极简生活,始于两年前的一次搬家经历。当她把所有的物品,从编织袋里取出来,摊在新家的地板上时,惊讶地发现“这一地80%都是些无用的东西”。经过整理,她扔掉了其中的2/3。

之后的两年里,她没有再增加过小家电、桌椅板凳等非消耗物品。“不是刻意忍住不去买,而是根本就不想买。我也意识到,人生活所需的物品其实很少,而且在物品少的情况下生活品质没有降低甚至会提高。”她说。

另一组员HELEN表示,她采取的行动包括:清理出了30公斤的物品,包括两个电视机低音炮和一对音箱、一年没使用的多士炉、半年没用的电饼铛、所有从干洗店带回的衣架、已经不用的围棋等。除了重要证件和合同,将所有对帐单、银行协议、通信运营商的协议都妥善处理后全部丢弃;不再开通新的银行卡,会员卡只保留最常用的超市卡和口腔医院卡。对于心仪的物品,采取缓买的对策,过段时间看看自己是否真的还需要;不再冲动参加同事组织的水果团购,以免造成囤积浪费

“谨慎地拥有,珍惜地使用,勇敢地舍弃。”对于极简主义的实践,HELEN归结道。她还将自己闲置已久的发豆芽机送给了有需要的朋友,这令她感到非常快乐。

有人归纳了极简生活中购物的标准,也就是购物前提给自己的4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吗?有没有其他东西可以代替?如果使用频率不高,是否可以租借?确定要购买的话,是我能承受的最好的吗?结果是,如果确定购买,那就反复使用,使物品最大化其价值。

不难看出,“极简主义”暗含的前提,是已经拥有或有能力拥有丰富的物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的年轻人更能践行这一理念。相比经历过长期物质匮乏的父辈,年轻人没有匮乏感。他们的心态更为开放和多元,认为真正的节约,是珍惜善待喜爱的事物,而非舍不得丢弃。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也是如此。

并非苦行僧式的生活

2016年4月,有人在网上发起了“30天极简挑战”。这个活动规则很简单,第一天舍弃1件物品,第二天2件,逐日增加,直到月底的30件。

挑战的发起者在第一条声明中说,“不要为了扔而扔”。她希望大家尽最大能力减小舍弃的物品对周遭环境的影响,如果这件物品仍旧能为他人提供价值,请不要将它扔进厨余垃圾桶草草了事;更不要随意评判别人的物品选择。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种挑战只是一味地减少物品。

“想要进行到第几天是你的个人选择,找到自己的物质生活平衡点后,就继续探索物质以外的生活吧。”发起者说,“之前有人问舍弃的能否是一个坏习惯,如果坏习惯在一天之内就摒弃了,为什么不算呢?”

事实上,丢弃物品并没有想象中容易。“忍住不买非常困难。购物对我来说还有治愈作用,压力大、心情不好的时候拿到新鲜东西心里感觉很刺激。狠下心扔也非常困难。直到几个月前我还留着小学同学送的一块装饰木板。其实木板非常沉且没有用,我和这位同学也已多年没有联系,但我一直觉得既然是旧物还是留着作纪念,扔了好像对不起这位同学。”知乎网友Yiqin Fu在回答“什么是极简主义时”提到。

事实上,极简主义者并非提倡抵制一切物质享受、苦行僧式的生活;相反,在购买这件事上,他们提倡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购买优质的商品,即便价格高也尽量接受,然后好好爱惜这一心爱之物,以此来代替周而复始的廉价物品囤积与浪费。

许多极简生活的人,依然用着最好的手机,选择昂贵但耐用的皮鞋,KINDLE是绝大多数人的必备物品之一,同时,很多人更愿意将金钱和精力转向购买体验,例如旅游和有益的社交。

通过取舍找回人生重点

如果极简生活只是“不再买买买”和“扔扔扔”,它就无法风靡。它风靡的重点在于,许多人通过践行这种生活方式,重新审视和梳理了自己的人生,因此找回人生的重点和自己内心的真正的需要。

那些堆积如山的物品背后是什么?冲动购物、过度消费,通过占有来实现安全感和确定感;是“别人拥有或现在流行,那我也得试试”的跟风;是无法割舍对某些人和事的留恋;贪便宜;缺乏勇气理清生活中最为混乱的部分;无法忍受孤独,通过手机和大量的信息来确定自己与他人的联接。最重要的是,不敢或不知道如何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地方去。

简而言之,复杂而混乱的生活,对应的往往是现代人内心的焦虑和迷茫。这也是为何许多人在践行极简生活后,感到被治愈,以及生命开始焕发了活力。简化的过程,是通过取舍,发现对自己最重要的事物,是个人能量的一次重新聚焦。

“外界无时无刻不在暗示你需要这、需要那更多时候我‘需要的不是某件物品,而是第一次把它捧在手心的新鲜感。极简主义不是禁欲主义,它并不禁止我们的欲望,而是把我们从各种压迫中解放出来,从而更好地生活。极简主义也不是苦行僧主义,它并不否定物的作用,而是要更好地利用物,为生活本身服务。它关注生活本身,抵制物的异化。”Yiqin Fu认为。

极简主义让生活更轻松,更有规律。一位小组成员在践行了一年之后,发现自己做事情不再拖延,也能控制住自己看到美丽衣服想购买的欲望,看到脏乱的地方也会想去清理,最让她感到惊讶的是家人的变化:“以前妈妈看到我们丢衣服都会唠叨并且会把衣服拿到自己的衣柜去,只有昨天看到我们丢衣服后自己也主动去丢,而且也把我爸爸拉来一起行动,还是以很愉快的心情去做,而不是一副浪费不舍得、埋怨的表情,这让我更加期待极简生活所带来的变化。”

也有人开始拿出以往束之高阁的奢侈品,开始真正将其作为一样日常物品来使用,同时开始认可物品用旧后的美感。

现代社会的极简,必然包括对信息的遴选。很多人开始删除不常用的手机软件,定期清理邮箱,不再订阅过多的新闻资讯,清理自己在社交网络上关注的对象,不再随时抱着手机刷朋友圈和微博,而是沉静下来,重拾自己一直希望发展的兴趣爱好,或者和朋友之间有了更多线下的交往。

毫无疑问,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极简主义,有些极简主义者也还是会忍不住非理性购物,但不能否认这依然是一个积极的选择,无论是对环保、理财、生活还是内心而言。

“生活的减法,就是通过去除一些事物来测试这些事物对生活的影响。如果你觉得还是需要的,那就恢复;如果你觉得生活变得更好了,那就彻底不要。”“极简生活”小组的创始人Oscar说。

猜你喜欢
苦行僧主义物品
新经典主义
摄影师眼中的尼泊尔苦行僧
都是主义
图画捉迷藏
巴漠:官场上的“苦行僧”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
尼泊尔苦行僧挑战生理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