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玲
【摘 要】今年来,大学生社团,NGO组织对支教活动广泛关注,国家政策也对大学生到落后偏远地区开展支教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宣传,大学生支教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所以很有必要对当前的大学生志愿支教问题进行探讨,让大学生们的爱心和知识能够在需要帮助的学校发挥最大效用。
【关键词】不定期支教;大学生志愿者;效果
2013年5月13日,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山东大学蒲公英支教团到某乡村学校支教,然而他们的一腔热情却遭到了乡村学校校长的冷遇,原因是志愿者们计划在当地开展表演、话剧、美术、音乐等学生喜爱的课程,而校长则关注的是提高学生文化课成绩。2013年7月27日,中国教育网也报道一则消息称,在湖南省花坛县关工委、县妇联、团县委等单位的组织下,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23所院校的1000余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到花垣县开展暑期支教活动。但有3支经常在该县支教的队伍遭到当地干部和群众的拒绝,原因是这三支支教团成员支教期间不讲卫生,教学管理经验不足,损坏学校公共财产,部分男女生之间行为举止过于亲密。
一、大学生不定期支教的发展
據可查资料显示,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北京地区最早开展支教活动的非师范类院校。2000年以后,随着媒体对北京周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大量报道,社会开始广泛关注流动儿童就学问题,首都各高校社团,社会NGO组织等开始深入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开始支教活动,据资料显示,75%的赴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支教活动是在2000年以后开展的。此阶段大学生不定期支教主要呈现下特点:
首先,支教缓解支教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减少了学校老师的工作量,也变相减轻了学校的资金负担。北京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坦言:“学校成立之初,师资不足,每位老师的课时很多,为此学校不得不给老师支付加班费,大学生来我们学校支教缓解了我们的师资压力,老师不用加班,我们也就不用支付加班费了,这也减轻了我们的资金困难。”
其次,大学生支教的授课内容不局限于书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一位农民工学校老师说“大学生支教使学校更加充满生机,也更像个学校了”。
第三,一些学校的大学生在支教前会在校园里组织捐赠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支教学校的办学条件。中央财经大学很多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学期都会举行一次针对农民工子弟学校或“太阳村”的捐书捐款活动,帮助他们解决一些书本和资金上的困难。
二、大学生不定期支教的问题
目前北京市各高校院校和社会组织开展的不定期支教活动大多只把精力放在招募志愿者,联系支教学校上,而对支教志愿者的授课内容,授课方法及授课效果的评估较少,没有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估机制来对支教志愿者的授课效果进行评估,这导致支教志愿者的授课质量得不到保证,支教志愿者也缺乏持续改进授课质量的动力。总之,不定期支教管理目前仍处在重数量轻质量的阶段。
参加不定期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很大,随时都在更换,学生很少有机会能见到同一个老师给自己上第二堂课。不定期支教志愿者流动性大的原因在于这种支教方式在制度上缺乏约束机制,志愿者不去支教不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不定期支教本身也不具有固定性,很多不定期支教都是社团临时性的活动,时间较短,对招募的志愿者没有进行严格的筛选和培训,导致很多凭着一时好奇或冲动的人加入到了支教队伍,这部分志愿者并不是怀着服务支教学校,开阔学生眼界,给学生带去新知识的理念参加支教的,所以,当他们参加完一次支教,好奇心得到满足或发现现实支教和他们想象的支教相差甚远或支教没有取得成就感后,就开始慢慢厌倦支教,从而离开支教队伍。这种高流动性使得支教缺乏连续性,支教效果并不如预期的好。
三、大学生不定期支教问题对策
大学生不定期支教在时间上的不确定性是由大学生的特殊身份决定的,他们的学生身份使他们必须视学校的安排来确定支教的时间,从这点上来说时间的不确定是在校大学生支教不可避免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开展的不定期支教应该围绕某一个专题内容展开,该专题需事先和支教学校进行沟通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长后确定,以保证该专题包含的知识是是支教学校的孩子们所需要的,比如说支教过程中可以交孩子们一些求生技能和好的卫生习惯等等,并且以当地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讲述。一次支教应将一个专题内容讲完。在支教的形式上也应该打破传统的分班讲授的方式,可以将几个班的学生集中在一起,以提高授课的效率。总之,每一次不定期支教都必须保证将所讲授的专题全部完成,做到“有头有尾”,而不必刻意强调支教的次数,因为,一次做好比做很多次但每次都没做好更有效。这同时要求开展不定期支教前,支教团和支教学校必须进行密切配合,支教团也必须认真准备课程。
大学生不定期支教要想提高质量,大学团委,支教社团,支教学校就必须联合起来建立招募,培训机制。支教社团在招收支教志愿者时,应该事先就支教时间,地点,内容等召开宣讲会,让同学们对支教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以减少盲目报名。对报名的志愿者须进行严格的面试,面试通过后还必须安排志愿者进行试讲,试讲通过后才能正式参加支教。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团委可以联系校外有支教经验的老师到面试和试讲现场指导,并安排这些老师对通过面试和试讲的志愿者进行支教培训。大学团委还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取一到两支优秀的支教团队,对其进行重点支持,以形成示范效应。在支教过程中,支教社团负责人需对支教活动进行监督,大学团委应不定期安排相关人员到现场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和支教学校的学生,老师交流,询问他们对支教活动的意见。对于那些在支教过程中表现不佳的同学要及时进行劝导甚至取消其支教资格。学校团委也要在全校的支教队伍中建立竞争机制,及时淘汰那些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支教团队。总之,考核,监督机制要筛选出那些适合支教的志愿者,同时督促志愿者不断提高授课水平,保证支教质量。
很多支教志愿者在支教过程中都把自己看成“给予者”,把支教学校的学生看成“接受者”,认为支教就是“给予”和“接受”的单向关系。但实际上,支教是一种双向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支教志愿者自身也受益匪浅,所以支教志愿者应该从“给予者”转向“服务者”,提高服务意识,使支教更加务实。这种转变也要求支教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他们的需求来确定支教的内容。
参加志愿支教的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自己参加支教的目的是为了奉献爱心,尽自己所能来帮助落后地区的孩子。支教社团和志愿者都绝不应该把指教看成是一种为社团和自己争取名誉的途径,而应多把精力放在提高支教质量和效率上,少喊一些空口号,少做一些表面文章。大学生应该用志愿精神而不是功利主义来指导支教实践。
不定期支教效果欠佳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参加支教的志愿者在态度上不够端正,认为不定期支教时间短,没有延续性,就是观光旅游,走过场,想不参加就不参加。这种消极懈怠的思想对学生学习照成了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所以,大学生参加不定期支教前一定要端正态度,发扬不怕苦,有激情,能坚持的优良作风,为学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
为了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不定期支教,改善支教效果,创新支教形式,大学团委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由于志愿服务的核心是为社会为他人志愿奉献爱心,所以这种激励机制不应该采取物质激励的方式,而只能采取精神激励的方式。因此,大学团委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评选优秀支教志愿者,为其发放荣誉证书,同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R. Wang,“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for volunteer college students supporting edu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master thesis,2009.
[2]陈健.学生基层支教,别忽视了教学质量[J].中国改革.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