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燕
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是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目标已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过程要让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使数学成为人文数学,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得以很好的实现。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经常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不失为有效的手段。
事实上,除非经常给小学生以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否则要他们只为最终的奖励而长期努力是不现实的,小的经常的表扬,比大的极少的奖励更具诱因价值。要使所有学生意识到,只要尽力,所有人都有机会得到表扬。而要注意的是,学生对奖励必然会做出估价,不能使有些学生感到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奖励。目前数学课堂上教师随口所说的“你真行!”“你真聪明!”“你真棒!”等等表扬就显得有点泛滥成灾了。教师要适当把握激励的时机,及时恰当地表扬学生,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树立坚定的自信心,从而在愉悦的数学学习中体验、享受学习的成功。
一、在学生异想天开时激励
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成有用人才的条件,每个学生都有待开发的潜能,都具备他们自身的价值。但不可否认,由于个体差异,个人具有的潜能不同。所以,教师不要把学生都当成数学家来培养。让我们看一位数学教师是怎么做的吧。
在一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上,有位教师问:“在平时的生活中,哪些东西是方形的?”一位学生说:“苹果。”教师耐心地问:“你怎么把苹果想成是方形的呢?”学生说:“我有一次把苹果放在桌上,一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苹果如果是方的,该有多好啊!”这位教师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苹果明明不是方的,可这位学生却把它说成是方的,显然已经脱离了生活实际,但却反映了这位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假如这位教师粗暴简单地加以扼杀,那么也许一位数学天才就被扼杀在摇篮中了。
二、在学生向教师质疑时激励
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证明,凡是有所创新、有所发明的人,都非因循守旧、人云亦云者,而是对传统观念敢持怀疑、否定态度的人,是有创新精神和勇于探索的人。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活动,教师要力求使学生敢于挑战教师和教材权威,养成评判、质疑的科学态度,成为具有反思性习惯的学生,当学生提出一些迥异不同的观点时,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我在教学除法应用题时,出了这样一道题:“用3个小筐可以装60千克苹果,用3个大筐可以装90千克苹果。现有500千克苹果,用哪一种筐装比较合适?”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先求出每个小筐可以装20千克,每个大筐可以装30千克,而500÷30有余数,所以用25个小筐正好装完,用小筐装比较合适。
可有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用大筐也行。500÷30=16(个)……20(千克),需要16个大筐,而余下的20千克仅需1个小筐就可以装完。”
我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在表扬了这位学生肯动脑筋后,要求全班学生对这道题展开讨论。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围绕这道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可以用8个大筐和13个小筐,有的说可以用10个大筐和10个小筐……方法多种多样。我适时提问:“用哪一种筐比较合适?”学生又沉默了下来,还是那位学生打破了沉静:“老师,我觉得题目的问题问得不恰当,应该问:怎样装比较合适?”我惊喜之余,及时表扬了他,因为我知道,一颗希望之星正在冉冉升起。
三、在学生思维多样时激励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课上,当学生出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时,教师应及时鼓励,同时还要有意设置一些能够有效启发思维多样性的问题情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如,在教学行程问题时,出示“甲乙两个人在相距600米的地方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70米,经过多少分钟两人相遇?”这里没有告诉学生甲乙的运动方向。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他们认为可以相对着走,可以同一个方向走,他们还想了很多细节问题,如走到半路累了要歇两三分钟,遇到红灯要停几秒钟,研究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果学生长期接受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必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在学生欲言又止时激励
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也要注意肯定性评价语言的选择和及时使用,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求上进的氛围。尤其对于学困生,更要注意他们的一举一动,观其神,察其色,只要他们有一点想学的样子,就要充满信任地请他发言。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教师也要机智地处理,使学生不失“面子”。如,我在教学另一行程问题“甲乙两地相距320千米,一辆汽车以每小时80千米的速度由甲地开往乙地,已经行了3小时,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时,一般的解法是:320-65×3。我看到有位学生坐在座位上犹豫不决的样子,便示意他大胆举手回答,这位学生列成:“320÷80”。其他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要求发言,而这位学生站在那儿不知所措。我要求大家安静一下,然后对这位学生说:“你的思路是对的,只是没有做完!”全班学生一脸诧异地看着我,在我的引导下,这位学生明白了:“320÷80”是求出一共走4小时,已经走了3小时,还要走1小时,列式:80×(320÷80-3),很高兴地坐回位置上。
在学生“欲言又止”时鼓励学生发言,在学生“不知如何是好”时,设法将错误的想法引到正路上,有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使表扬和激励发挥教学效应,需注意“具体性”和“即时性”。空洞的表扬,虽然也会给人某种快感,但这种快感只是暂时的,作为学习动机的激励因素,不会产生持续效应。只有针对具体事例适时进行表扬,抓住课堂激励的时机,将激励同学生的反应和心理作用合拍,教师的激励机制才会显示出威力。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