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央宗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是新课程体系下学生直接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重视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研究和探讨。
一、加强演示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对化学学习充满浓厚的兴趣,而这些兴趣是基于对化学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是短暂的。怎样延长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其中,演示实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在刚开始教学中,我们可以多做一些演示实验。有产生气体的,如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生成沉淀的,如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生成有特殊颜色沉淀的,如像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变色的,如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生成有气味气体等。先通过感官让学生感受化学实验的神奇,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时会伴随着思考。例如,在讲金属的化学性质时,教师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学生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浅,当学生看到银白色的铁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时,会猜想红色物质是什么,教师就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铁丝质量的变化情况。这样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整个思考过程,让学生体会实验与学习的完整统一。
二、加强课堂组织,正确开展指导实验
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答不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结论。如果他们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被弄得疲惫不堪,学生也在嬉戏中一无所获。由于九年级的前几节实验課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习惯;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要培养好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试验中协助教师指导本组的其他同学,使老师能集中精力辅助差生。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
另外,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1)对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实验操作,不但要对学生精心指导,还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如连接仪器、气密性检查、使用酒精灯加热等操作,学生都要反复操练才能掌握其操作技巧。
2)善于指导学生认真思考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如在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实验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发生装置?”“如何收集二氧化碳?”“制取氧气的装置能否用于制取二氧化碳?”这些问题能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现共性问题,应及时向全体学生做补充指导,发现学生的操作技能有错误或观察判断不正确时,要及时指导学生纠正。实验结束后要仔细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
三、运用身边的物质进行实验
运用身边的物质进行实验,学生多了一份亲近感,有种化学就在身边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气氛往往比较活跃,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也得到强化。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利用这一性质可制得碳酸饮料。这时我拿出一瓶可乐,同学们一看到可乐就乐坏了,马上兴趣就来了:老师拿瓶可乐是干什么呢?我拿着可乐摇一摇,同学们观察到产生大量的气泡,我马上追问:产生了什么气体?如何检验产生的气体?并当场演示实验,学生兴趣大增。同时,此实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接下来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也就顺理成章。再比如,在学习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值时,我展示了生活中的用品:葡萄、橘子、洗涤液等,让学生上台动手测其pH值,下面的同学监督操作的正确性及观察实验现象。下课后每个同学各拿pH试纸带回家去测厨房里的调料的酸碱性。相信通过这样的实验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同时很好地掌握了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实验能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也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平等的学习动手的机会,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更能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去体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探究实践中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