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培红
目前,各地都在推行形式多样的“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我校也在结合我校实际推行“126”导学模式,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126”导学模式中“1”即一个理念:“以生为本”的理念;“2”即两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6”即六个环节:依生定标、依标自学、互动展示、拓展提升、检测反馈、课外活动。
这些环节的流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习实际对环节间的顺序做出调整,也可以选择其中的部分环节,这样的要求使教师在实际操作时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不仅利于操作还能避免模式的僵化。
“126”模式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依生定标
把课程目标转化为“适度”的教学目标,所谓“适度”的教学目标就是充分分析课标、教材、教学环境,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已有经验和已形成的学科能力。
基础制定包括“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的目标。
案例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教学目标的确立。
步骤1:研读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并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步骤2:依据教材和课标,界定本节课题的要点。
步骤3:学情分析。
(1)学生已知的: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不困难。
(2)学生潜意识中的错误认识:
a.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
b.只有相互作用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才相等;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
d.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e.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学生有时会凭直觉认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不等,如“鸡蛋碰地球”中蛋破而石无损。
(3)学生对受力分析比较陌生,在分析物体受力时,正确率低。
(4)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这两个概念,学生初学时容易混淆,需要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逐渐把握这两对力的异同点。
步骤4:采用三维一体的表述格式,选用恰当的行为动词表述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准确地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以及平衡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自主地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线、同步性三大特点;
(3)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通过受力分析发现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同性质性及异物性;
(4)在教师提示指导下,通过小组讨论,区别、归纳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
(5)通过课堂听讲,准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
(6)在教师提示指导下,能结合实例深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7)能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对学习目标的设定和表述需要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
上述目标既有知识达到的最低要求,还可以看出教学所采用的方法以及评价的标准,对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都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二、依标自学
依标自学可安排在课前,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它不完全等同于课前预习或前置学习,它是教师根据课堂学习目标和教学设计,以学案为载体有选择地安排一些学习任务。
案例分析:牛顿第三定律。
【依标自学】
(1)什么是力?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吗?你能否举例说明?
(3)平衡力是怎样定义的?一对平衡力有什么特点?
依标自学的内容设计不能局限于结论性内容的填空,而是在尊重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设计科学的问题情境,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提出具体的要求和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完成部分学习任务。
三、互动展示
互动展示是在依标自学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参与和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逐步解决学习中所遇问题。互动展示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问题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具有情境性及渐进性。
案例分析:牛顿第三定律。
【互动展示】
1.体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活动(1):鼓掌。
活动(2):双脚腾空推桌子。
演示:玩具直升机起飞。
播放视频:火箭点火升空。
思考:我们刚才讲的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有直接接触的。那么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请小组代表汇报。
磁铁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万有引力。
人造卫星与地球之间的吸引力……
结论:
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_________________,物体之间_________的这一对力叫作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我们把其中一个力叫作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作_______________。
2.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分组实验:两弹簧秤对拉。
(2)演示实验:传感器(演示静态、动态、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各种情形)。
①一只传感器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只握在手上对拉。
②把一只力传感器固定在一个物体上,另一只握在手中,通过传感器用力拉物体使物体运动引导学生分析图线得出牛顿第三定律。
互动展示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多维交流互动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互动交流学习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课堂上同伴互助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其本质是对学生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四、检测反馈
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今物理边缘化的情况下,课堂检测反馈显得更为重要。如何使当堂检测更有效呢?当堂检测后要及时从数量和内容上做好统计,检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并解决了问题才是关键。因此最后必须让同学纠错,整理错题,并分析错误的原因,这样有助于巩固知识,做到心中有数。教师做好错题的统计,过一段时间,再进行二次检测,加强学生对检测知识的认识,形成压力,产生动力,促使其上课认真听讲,正确地对待。
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有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生动”,我们的课堂才能“生动”。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