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肇领
校园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管理模式。即通过构建校园文化,统一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环境风貌等,进而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可以这么说,文化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我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有着独特的人文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县教育局总体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学校明确了“思想领导、自主管理、文化浸润”的管理策略。围绕“课程、课堂、文化”打造学校特色,我校积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拓宽校园文化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精神,以仁爱教育和自主管理凸显特色教育。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和校园人文的育人功能,构建和谐、人文、优美、文明的校园文化体系。
一、彰显校园精神文化内涵,培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同时又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并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上。
1.确立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
学校要用先进的办学理念来构筑学校的发展愿景,激发师生进取精神。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状况,对学校的远景、使命、组织结构进行思考,把构筑学校发展愿景贯穿于学校管理的全过程,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未来发展的憧憬,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校制订了《安西中学三年发展规划》和《安西中学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上下功夫,在优化教学教育管理上做文章。学校确立了以“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为办学宗旨,牢固树立“传承文明,启智求真”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博爱、博学、博才”的公民,聚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聚焦教师专业成长,聚焦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师生快乐学习、幸福工作、全面发展。教师拟订好自身专业发展计划,学生确定成才目标,把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成才结合起来。眼于校园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将现代文明气息与传统文化底蕴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乐园,让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着学校文化的魅力。
2.塑造共同价值
我校把精神文化作为内涵发展主旋律,利用半个多世纪的积淀,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丰富的内涵。着力构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人文校园、优美校园”,要求每一位教师、学生牢记师生誓言,崇尚“向上、求真、至善、尽美””的校风、“敬业、乐群、省身、尚真”教风和“博学、善思、求索、笃行”学风;恪守“尚德、励志、朴学、健体”的校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书育人。
3.文化浸润,促进师生行为自觉
有效的学校管理离不开文化浸润。两年来,安西中学从环境、管理、教学、德育四个方面创建了香樟树“仁爱”“自主”文化。通过以香樟树为核心内容的文化建设,促进了师生行为的自觉,浸染师生面貌。一进入校园可以看到,我校的参天大树——香樟树。它普通却不平凡,树皮粗糙,质地均匀,树干坚梃,大气包容,更是一种力量的象征。“问风不逊桂花香,泊名愿落梅兰后。”从这句诗里不难读出香樟树的自然风貌和素洁品质。这与我校的校训“尚德、励志、朴学、健体”有着天然的契合之处。我们在思考学校文化建设时,决定把香樟树作为校树,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如诗所云“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香樟树自主生长的独觉性与我校倡导的“自主管理”情理相融合。香樟树所具有的“仁、义、礼、智、信、爱”的优秀品质足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力量,焕发人的激情。我们通过打造香樟树仁爱文化,使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教师的职业不仅传承过去,更创造未来。教师干的是一份良心活,所做的事情一定得对得起这份工作,对得起学生,对得起社会。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担当、有道德情操、有博大的爱心,并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今教风纯正、学风浓厚,学校呈现出勃勃生机。
二、健全学校制度文化,创设科学规范的学校管理模式
科学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我校在学校管理上实行自主管理的学校管理模式,构建具有文化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教师的出色工作,真正起作用的是教师内心的力量。唤醒师生的主体意识,是学校管理的关键。自主管理的前提是权力下移,也意味着管理方式的转变,制度建设也相应做出调整。
1.修订制度
我们组织教师讨论,大家认识到,制度的出发点是激发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不是用来约束人的,而是大家共同遵循的一个准绳。大家认可了的就制定下来,如果认为太苛刻,难于执行,重新修订。
2.教师的自主管理集中体现在“教师议事制”
每次周前会,不再是校长的一言堂,而是开辟了教师自主论坛,共同探讨教师自主管理、班级自主管理等问题。对学校有待改善的工作直言不讳、各抒己见。
3.建立学校、年级、班级纵线,教务、政教、总务、团委为横线的纵横网络管理
同时重心下移到年级组,教师的教学常规、学生的学习常规等都在年级组检查落实。
4.教师评价上采取捆绑式考核和绩效考核机制
以年级、班级、备课组为单位,奖勤罚懒。捆绑式考核执行下来,行政和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变得更和谐、更愉快了,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自主管理中,积极渗透“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理念,注意对师生员工进行“制度意识”的培养,使刚性的制度转化为柔性的自觉行动。用制度规范行为,凝聚人心,形成富有人文特征的制度文化。
三、拓展校园行为文化载体,突出人文校园的办学特色
行为文化是学校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的动态反应,学校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香樟树仁爱文化贯穿于学校德育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道德建设。
1.坚持主旋律,丰富德育内容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法制教育,重点开展仁爱教育、感恩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文明礼仪教育。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谐、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使学生知礼、感恩、行善、笃行、尚德、求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修养。
2.强化德育工作的层次性
各年级针对本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生源情况,确立本年级的教育管理制度、主题活动,建立各年级的德育工作重点:针对性地提出了七年级以“习惯”教育为主线,侧重于学生行为基础的培养,习惯养成教育;八年级以“自律”教育为主线,侧重学生人格基础的培养;九年级以“理想”教育为主线,侧重学生精神基础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年级的主题活动、班团队活动方案,并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校本德育资料。
3.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形成有特色的德育体系
通过“学校育人”“家庭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方式组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举办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等,让孩子给父母说悄悄话,写在自主设计的“心扉”卡片上进行评比,教育学生感恩父母;感动师恩作文评选活动,使学生受到尊师教育;利用党的“两免一补”惠民政策,开展学生感恩祖国演讲赛,激发爱国之情;开展“手拉手,献爱心”,师生为贫困留守儿童捐赠活动,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回报社会的博爱胸怀。通过礼仪教育,让学生自律、慎行,关注“人和人”的和谐,内化为学生自觉地表现出现代文明的仪表仪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4.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文化艺术活动对于丰富学校文化生活,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有着重要作用。多年来,我校重视和开发艺术活动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结合重大节假日,开展文化艺术节、运动会、读书活动、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举办教师节、国庆节、元旦文艺汇演等庆祝活动,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组织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写作、足球队、篮球队等兴趣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的作用,在教师的辅导下,努力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展现了师生的风采,真正做到文化引领,丰富了学校发展内容。
5.着力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构建人文校园,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
突出校园外显文化,营造温馨的校园文化气息。以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经典名言警句、事业有成的人物形象和师生的先进事迹装点校园,彰显校园文化气质。挖掘学校传统文化,发挥校史室的育人功能。用优秀学子的事迹启迪后学,增强校友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
四、构建课程文化体系,以课程文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聚焦课堂教学,做好质量提升工程
用新课程新理念转变教学观念,践行“以学为本、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把学生带入思考的世界。落实以校本教研为主体,以教育反思为重点的教科研工作,实施“三导五学”课堂模式。认真推行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转变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有效教学。
2.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为确保校本教研扎实有效开展,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负责校本教研工作。建立“教研领导小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网络,通过名师评选、结对帮扶、评选好教师等做法激发教师的发展需求,引导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建立教师成长档案,通过课内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五、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努力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绿化、净化、美化校园,让校园的一景一物、每堵墙壁、每个角落都起到教育作用。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主要是做到安全、适用,起到绿化、美化作用。
1.创设学校形象标志
通过征集教职工意见,统一学校各种形象标志,创建标志性雕塑,创办校刊《香樟树》,以充分展示学校办学思想和人文特色。
2.合理配置文化设施
学校应设置标准旗杆、旗台和宣传橱窗,在适当位置设立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标语牌,使校园具有整体美感。做好净化、绿化环境工作。要按照学校日常卫生保洁常规,做到保洁区天天打扫,垃圾定点入坑,厕所定期冲洗,校园内无卫生死角。要在适当的区域种草、栽树、养花,花草树木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提高校园绿化率。
3.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让每一面墙说话”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在内容上,我们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师生的作品结合,把传统文化与当代主题内容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全面铺展,点面结合。让每一面墙所说的话,使蕴含的思想内容与外在形式和谐统一。
当前,我校进入了教育跨越发展的“黄金期”。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成管理制度完善、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活跃、文化底蕴深厚、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的总任务,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安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