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2016-07-02 06:12沈爱丽
当代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文章阅读教学能力

沈爱丽

读书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习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解释:“它(读书)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那么,怎样阅读,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到这人类特有的权利,并在阅读中长见识、长能力、长智慧,健康地成长呢?可见,指导他们学会阅读、学会学习至关重要。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讲授型”和“讲问型”课堂教学程式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教师的“教路”跟着文章的思路走,学生的“学路”则跟着教师的“教路”走,“学”成了“教”的附庸,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俘虏。一句话,重教而轻学。诸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么一种现实: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阅读能力差,思路狭窄,直接影响到写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阅读的忽视和曲解造成了阅读教学的薄弱。

古人云:“学贵质疑”。由谁生疑呢?过去的教学当然是由教师来生疑,让学生去思考。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便煞费苦心地备问题,教学过程中又苦口婆心地问问题,使教师的单向提问成了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学生成了这种教学活动的陪客。只是让学生听听感动、想想激动、课后动也不动,没有认识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剥夺了学生阅读主体的权利,把一个学生自己阅读发现的过程变成了一个由结论到结论的简单传递的过程。学生不能够亲自去体验、主动探求知识,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自主学习的培养,把学生瑰丽的想象和丰富的情感风干。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用情境呈现问题,设计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无论是谁,要想获得知识技能,除了靠自己一本一本、一篇一篇、一项一项地去扎扎实实地读、练外,别无他法。让学生从内心本能上感受到知识的美,激发起阅读的积极性。

一、落实“理解、分析、运用”的阅读全过程

语文教学要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语言规则,以便于他们正确使用语言去传送信息、表情达意。阅读则是教与学的重要手段,从教育理论方面看,阅读可以分为“理解、分析、运用”三个阶段。理解是对文章内容、语言特点的掌握,即对文章所提供的信息有准确的了解和领会。分析是把阅读对象的整体分为局部,把其中比较抽象加以具体化的能力,它是对一篇文章层次思路、内容要点的分析和恰当的阐释,包括概括、筛选和评价等内容。分析能力是对理解的深化和加工,是学和用之间的关键环节,是客体向主体转化的桥梁。分析能力的差异就直接决定着阅读能力的提高。运用就是用得来的知识、方法和规律去读其它的文章,读懂生活、工作所必须的各类读物,以及进行相应的文体写作。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

课文精选的文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能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在这里他们可以自在地漫游童话王国、参观未来世界,可以随时与伟人见面和英雄交谈……从而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憎恨,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插上理想的翅膀,获取奋斗的力量。只有当阅读行为融入了学生的生活,阅读行为才是有意义的,阅读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

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内在动机,或者说个体对认知活动的兴趣,并不简单地由活动本身的特点所决定,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体的主观需求乃至自我的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和自我发展水平出发,融入学生自我意向的追求,要不断采用暗示或激励的手段,强化与提高他们的良好阅读心理,这是切实提高学生内在动机的有效途径。阅读的成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则可以办到的。当前,不少学生急功近利,在阅读方面总是想走捷径、耍小聪明,企图读几篇文章就赶上甚至超过班上阅读能力强的同学,结果失败了,于是丧失信心、不肯再读了。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终身需要,应该永不停辍的意义,并逐步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品质。

三、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个性化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被放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章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善处个性、引导阅读。“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要转变角色。我认为,作者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知音,但教师却一定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也要积极发挥帮学作用。应注重个性,引导学生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的文章得到融合。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既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发、大胆质疑。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悟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精读、略读、浏览、品味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发现美、领悟美、感受美,陶情冶性。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老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给学生“鱼”,而是教会他们怎样“渔”。让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尽可能多读书,拓宽阅读的视野,养成爱读书的习惯,掌握会读书的本领,为终身读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章阅读教学能力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