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国俊,王 珂,保国俊,郭海龙,容维中,邱忠玉,漆武平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 平凉744000)
陇东肉牛新类群育肥性能研究
桑国俊,王珂,保国俊,郭海龙,容维中,邱忠玉,漆武平
(甘肃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甘肃 平凉744000)
摘要:对陇东黄牛、南本F1、安本F1育肥效果测定表明,三个组合的育肥和增重效果均以南本F1最高,陇东黄牛次之,安本F1最低。
关键词:育肥;日增重;陇东肉牛新类群
1试验目的
甘肃省自2011年开始实施了陇东肉牛新类群选育工作,选择以陇东黄牛为基本育种素材,适度导入南德温牛和红安格斯牛基因,杂交选育具有陇东黄牛优秀性能的新型肉牛品种。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初步掌握南本F1、安本F1两个陇东肉牛新类群组合和陇东黄牛生长发育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测定其肉用性能,为新类群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2试验牛的选择和试验场地
从试区灵台县、崆峒区、宁县、泾川县选择繁育记录完整、品种特征明显、发育正常和健康的18~24月龄南本F1、安本F1牛(♀♂各6头)及陇东黄牛(♀♂各6头)组建试验牛群。育肥测定安排在灵台县康庄牧业有限公司进行,试验期为2012.9~2012.12月,合计120 d。
3试验方法和步骤
3.1育肥试验及管理
试验分为预试期和正试期,预试期30 d,正试期为90 d。预试期开始和结束时及正试期结束时均进行空腹称重和体尺测定。预试期全部试验牛均进行驱虫健胃处理和健康检查。每头牛肌注阿维菌素注射液10 mL,间隔7 d后追加一次肌注。灌服或拌料服用健胃散500 g,连用3 d。每天饲喂2次,分别在上午9~10时和下午4~5时进行。饲喂结束后清洁饲槽,供给充足的清洁用水。对日粮进行定量供应,并根据采食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满足维持和增重的最大需求。
3.2营养水平控制
粗饲料构成为全株青贮玉米、麦秸、稻草等。全株青贮玉米为上年制作,麦秸和稻草为实时收储。精饲料构成为玉米、麦麸、豌豆、大麦、小麦和麦麸等。除麦麸外,其余原料在混合前均进行膨化处理,然后按照配方进行混合使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肉牛饲养标准(2010年第一版)确定饲养标准和配方。精饲料配方为玉米65.50%、大麦5.00%、全脂大豆4.50%、小麦10.00%、磷酸氢钙1.00%,每千克营养含量为DM888.8 g、CP110.0 g、EE40.3 g、CF32.8 g、NFE674.8 g、Ash22.0 g、Ca3.3 g、P76.5 g、DE13.2172MJ、Nemf7.7018MJ、RND0.9532个,粗饲料基本组成为全株青贮玉米40%、小麦秸30%、稻草30%。
3.3测定指标
包括饲草饲料采食量,预试期和正试期体尺体重;天气及饲养管理人员变化等。均依照实施方案设计表格进行测定和登记。全部试验数据用SPSS17.0统计分析,LSD显著性检验。
4试验结果
4.1.1饲草饲料消耗统计分析本试验预试期期间,依照实施方案进行驱虫健胃、适应性观察、牛群熟悉交流、饲草饲料变更和增量适应等。一个月的适应性观测(预试期)结束后立即进行称重和体尺测定,并开始进行饲草饲料的计量登记和日常观测和测定。试验期精饲料逐期增加,粗饲料逐期减少。精饲料依照设计定量供给,粗饲料在定量供给的基础上根据采食情况适度进行调整。
90 d试验期期间饲草饲料消耗情况统详见表1。
表1 试验期各组合试验牛采食量统计 头,kg
4.1.2体尺体重增长统计分析育肥试验开始前(期初)和结束后(期末)对陇东黄牛、南本F1、安本F1各组合的试验牛均进行空腹称重和体尺测定。测定结果统计分析详见表2,体尺体重增长量和提高率详见表3。
表2 试验期各组合试验牛体尺体重统计 头,kg,cm
(注:凡是用一个相同字母者表示两均数差异不显著,无相同字母表示者为差异显著。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下同)。
测定结果表明:
①体重差异较大。陇东黄牛、南本F1、安本F1期初平均体重分别为475.72 kg、500.42 kg和370.67 kg,期末平均体重分别为632.00 kg、665.67 kg和510.08 kg,增重效果明显。各组合试验期初体重差异较大,其原因是品种差异和随机组群差异造成的。
②体型变化明显。各组合体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仅从体尺指标看,南本F1的高于陇东黄牛,陇东黄牛的高于安本F1牛。
③体尺增长明显,提高幅度不一。体尺提高幅度最小的均为体高,提高幅度最大的均为腿围。表现为与肉用性能关系密切的提高率大,与骨骼发育有关的提高率小。
④组合差异较大。南本F1牛的多项体尺提高率大于陇东黄牛的,陇东黄牛的多项体尺的提高率大于安本F1牛的。
表3 3组各6头样本试验牛体尺体重比较 头,kg,cm
4.1.3增重和饲料报酬三组试验牛均为散养,各组同槽饲喂,在试前和试后均进行体重测定和登记。试验期间,每天登记试验牛群的饲草饲料采食量。
试验期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和饲料报酬统计详见表4。
表4 试验牛增重、饲料报酬统计 头,kg,g
表4资料表明,试验期各组合的增重效果明显,南本F1显著高于陇东黄牛(P<0.05),二者极显著的高于红安格斯牛牛(P<0.01)。平均日增重南本F1和陇东黄牛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极显著的高于红安格斯牛(P<0.01)。饲料报酬陇东黄牛最高,其次为安本F1,南本F1最低,但各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
本项目所用饲料配方精饲料配制成本为2.1元/kg(自己加工),粗饲料配制成本为0.52元/kg(自己加工);牛肉销售价格为50元/kg(普通肉)。在未计入人工和摊销成本的情况下,高强度育肥获得了显著的增重效果和可观的经济效益,陇东黄牛个体总增值6 036.20元、南本F16 469.70、安本F1546 140,南本F1最高。
基于良好的增重效果和较高的牛肉价格,试验过程中获得的增重效益很显著,反映出了高效育肥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5分析与讨论
三组参试牛的体尺体重在试验期内增重增长明显,各组合之间差异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体重、增重差异较大,育肥效果明显。陇东黄牛、南本F1、安本F1期初平均体重分别为475.72 kg、500.42 kg和370.67 kg,期末平均体重分别为632.00 kg、665.67 kg和510.08 kg,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7398 kg、1.8361 kg和1.5491 kg。测定数据表明,各组合试验牛的体重在组群时就存在显著差异,安本F1显著低于陇东黄牛和南本F1牛,其结束体重也一样。试验期日增重南本F1达到1.8361 kg,陇东黄牛1.7398 kg,安本F1达到1.5491 kg,南本F1高于陇东黄牛96.30g(5.54%,P>0.05)和安本F1牛287.00g(18.53%,P<0.01),陇东黄牛高于安本F1牛190.70g(12.31%,P<0.05)。表明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三组试验牛均表现出显著的增重效果,其中以南本F1效果最好。
②体尺增长明显,提高幅度不一。体尺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期初和期末各组合之间的组合间差异较大,这是由于不同组合的试验牛组群时体尺本身就不一致;其次是组合内期初和期末之间的差异也较大,但不同体尺指标增长幅度很不一致,表现为与肉用性能关系密切的提高率大,与骨骼发育有关的提高率小。其中体尺提高幅度以与产肉性能相关性密切的指标增长率最高,如胸围、腿围、胸宽、腰角宽、髋宽等,均提高10%以上,与肉用性能相关性比较小的体尺的增长幅度则比较小,如体高、头长、管围、坐骨宽十字部高等,提高幅度为2%~4%。
③组合差异较大,体型变化明显。各组合体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仅从体尺指标看,南本F1的高于陇东黄牛,陇东黄牛的高于安本F1牛。如南本F1、陇东黄牛、安本F1的腿围分别增长了16.83、13.33和11.00 cm,各提高了16.11%、14.64%和11.50%;胸围分别增长了26.00、20.67和16.70 cm,各提高了13.32%、10.26%和9.59%;十字部高分别增长了4.42、3.58和3.33 cm,各提高了3.34%、2.71%和3.08%等。组合间的差异也体现出与产肉性能相关性密切的指标提高率高,与肉用性能相关性比较小的体尺的增长幅度比较低的特点,其中以南本F1牛提高率最高,安本F1最低,反映出南本F1的肉用性能和肉用体型比较明显,具备更好的育肥性能。
④独特的饲料配制。采用饲料膨化技术和优质原料,为参试牛提供了生产高档牛肉的物质基础。优化的配方饲料为生产高档牛肉提供了充足全价的营养,膨化处理又提高了饲料的消化率、口感和采食量,降低了色素沉积和有害成分的影响,有利于提高肉品风味、脂肪和肌肉色泽和肌间脂肪的形成。
⑤经济效益高。在本次试验中,集中了优良品种、高规格的饲料配制、严格的饲养管理、优质切块的高增益价格,为参试牛获得显著的育肥屠宰效益奠定了基础。每头陇东黄牛、南本F1和安本F1的增值受益分别为6036.20、6469.70和5461.40元,显著高于普通育肥、常规屠宰获得的受益。
⑥发育水平高。本次试验测定表明,在当地特殊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南本F1、陇东黄牛也可以达到更高的体重,可以与引进品种进行竞争、具有相近的性能。以前普遍认为,我国地方肉牛品种的生产性能性能低,生长发育慢,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大型肉牛品种方面。本次试验测得的资料表明,通过合理的饲养管理和育肥,我国地方良种肉牛也具有非常好的生长潜力,其生产性能已经与国外良种黄牛非常接近。这也是多年肉牛改良和培育的结果,值得高兴并重新定位。
对上述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南本F1、陇东黄牛、安本F1均具有良好的育肥和增重能力,在同等饲养管理条件下南本F1的育肥增重和生长能力高于陇东黄牛,陇东黄牛又优于安本F1。
参考文献:
[1]杨瑞基,杨建春,李国强,等.不同杂交组合肉用牛生长发育及产肉性能试验[J].中国草食动物,2003(6):20-22.
[2]王建安,尹万林.安格斯牛、和牛改良秦川牛育肥效果分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0,5(29):76-77.
[3]胡常红,皮志媛.南德温牛、红安格斯牛与中国荷斯坦牛杂一代效果观察[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2014,1(34):73-74.
[4]白小明,冯小芳.三元杂交牛育肥效果及产肉性能对比试验[J].中国牛业科学,2010,1(36):17-20.
[5]郭志明.不同肉牛品种杂交组合肥育效果对比试验[J].中国牛业科学,2011,2(37):38-42.
[6]甘肃省黄牛转化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课题组编.甘肃省黄牛转化途径和方法的研究论文集[J].甘肃畜牧兽医,1991,增刊011.
Study on Fattening Performance of Longdong Cattle New Taxa
SANG Guo-jun, WANG Ke, BAO Guo-jun,GUO Hai-long, RONG Wei-zhong,QIU Zhong-yu,QI Wu-ping
(GansuInstituteofAnimalScienceandVeterinarymedicine,PingliangGansu744000)
Abstract:The fattening performance of Longdong cattle(LD),Hybrid F1 between South devon and Longdong cattle(SL),Hybrid F1 between Red angus and Longdong cattle(AL)were measured in this stud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attening performance were diferent among the three groups.The first class was SL,the second class was LD and the third class was AL.
Key words:fattening performance; average daily gain; Longdong cattle new taxa
[收稿日期]2015-10-18
[基金项目]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陇东肉牛新类群选育》项目, 1002NKBL024
[作者简介]桑国俊(1963-),男,甘肃临洮人,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中图分类号]S 8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704(2016)02-0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