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波(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选择
王鸿波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1)
摘要: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弘扬生态文明价值观,凝聚生态文明价值共识、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认同、坚定生态文明价值信仰,关系人民福祉,更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0多次谈生态文明,强调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仅仅当作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因此,担负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重任的高等职业教育,在重视知识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高,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让生态文明价值观扎根大学生思想,进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主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具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优势,是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状况改善的中坚力量。可以说,他们的生态素质决定着生态技术的落实与否,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高职院校普遍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忽视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论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还是一般高职院校;不论是生物、环境类专业还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生态文明普及教育都很缺乏。学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关注程度不高,生态文明教育只是在共青团组织的宣传活动和学生班级活动的层面有参与的行为,还没有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整体理念。学生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责任感、学生生态责任意识淡薄、生态环境知识匮乏、生态道德教育缺失。高职院校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绝非仅仅是培养出工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技能人才;应该为整个社会提供文明坐标,来引领社会、企业的科技文化发展,加强生态文明技能教育。
近年来,生态文明的概念走进了国家发展战略,引入了经济发展领域,也在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更应主动引入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教育模式,采取切合实际而又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着力从思想引领、宣传普及、教育促进、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等方面下功夫,由内而外,虚功实做,真正让广泛的“生态共识”转化为积极的“生态行动”。
第一,要通过课程设置、课堂渗透、专题教育、育人氛围等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环境生态学”、“环境保护概论”等生态学系列课程列为院校公共必修课,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提高其生态学基础知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人文素质方面的认识;在思想政治文化教育课程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生态文明理念,弘扬生态文化精神,陶冶生态道德情感,帮助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消费观;在专业课程中增加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把每门课程所包含的生态文明知识渗透给学生,使学生掌握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和技术。
第二,要通过生态文化校园建设来带动生态文明教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通过高职院校校园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营造的全过程,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底唤起关心地球、善待生命、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丰富生态文明知识,实现文化育人,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第三,要通过相关学科专业和教学科研基地的带动和课程建设、学术交流、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方式,在高职大学生中广泛普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加深对地球科学、地理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和大气科学知识了解,对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理解理解,摆脱传统的“征服自然”、“利润最大化”等思维模式,避免日后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行为的报复。
第四,要通过创建节约型校园和提倡勤俭节约的风尚,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倡导包括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简约消费和精神消费在内的可持续消费理念。教育学生不追求奢侈豪华,远离铺张浪费,珍惜每一滴资源,持之以恒。约束不必要的或超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倡导简朴、环保、节约、文明的物质生活,追求道德进步与精神修养的提高。
第五,通过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和技术创新的教育,倡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推动科学技术绿色化和经济生态化。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中,让学生了解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可能性,推动我们未来的生产和生活朝着低碳、绿色、舒适的方向转变。推动这种转变是新时期大学生的光荣使命。科学技术绿色化和经济生态化强调生态圈和技术圈的和谐发展,追求高效、低耗、无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第六,要通过实践养成,积极推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因此更要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寓学于行、躬亲践履。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同时,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影响、辐射社会文化,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课外实践活动中不断丰富生态文明的内容、认知生态文明行为的重要性、感受生态社会的成效,从而使学生对照自己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加以改进和提高,不断增长维护生态文明的技能,使学生逐步加入到生态文明行动之中。
21世纪是一个生态文明的世纪。高职院校应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印发为契机,以生态文明教育为抓手,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体系、规范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行为,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的效果,迎接一个崭新的文明时代的到来,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05-06(01).
[2]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 (7):115-116.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1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