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心玉(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浅谈“朱子读书法”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启示
梁心玉
(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朱子读书法”是朱熹教育经验和读书心得的总结。它包含六条内容: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本文通过对“朱子读书法”内涵的解读得出了以下相关启示:循序渐进为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熟读精思为阅读教学的根本方法;虚心涵泳为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切己体察为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居敬持志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态度;着紧用力为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在运用中,要避免“朱子读书法”目的的狭隘性和怀疑、实践精神的缺失,要做到精读和略读的结合。
关键词:朱子读书法;中学阅读教学;启示
朱熹卒后,“其门人与私淑之徒会粹朱子平日之训而节取其要,定为读书法六条:曰循序渐进、曰熟读精思、曰虚心涵泳、曰切己体察、曰着紧用力、曰居敬持志”,[1]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朱子读书法”。
(一)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朱熹对“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所作的注中提出的:“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2]意思是读书要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深入。
“循序渐进”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首先,读者要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书籍。每个人的阅读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不同的阶段所呈现出来的阅读水平也会有差异。因此,读者在选择读物时要量力而为,不可以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
其次,朱子认为读书要有一定顺序。“盖不先乎《大学》,无以提纲挈领而尽《论》、《孟》之精微;不参之《论》、《孟》无以融会贯通而极《中庸》之归趣;然不会极于《中庸》,则又何以建立大本,经纶大经而读天下之书,论天下之事也!”[3]他认为读书应遵循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一般规律,并且还指出读书时要注意顺序问题,既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滞后。
最后,朱熹还强调读书应该打好基础。他将个人受教育的阶段进行了划分,即“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所以。”[4]他认为小学教育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学习要扎实牢固,这以后才能进入大学阶段学习,不可急于求成。
(二)熟读精思。“熟读精思”出自《〈朱子语类〉卷十》:“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意思就是读书就必须熟读,同时还要认真思考。
首先,朱熹谈到的“熟读”就是多读,多读有助于我们理解文中含义。他在谈到熟读时特别强调了读书的遍数问题,要求读书要有严格的遍数规定,即使已经能够倒背如流,如若没有达到规定的遍数,依然需要继续读。
其次,想要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意义,还需要“精思”。所谓“精思”,就是要将书中提到的各种内容牢记、领会。“精思”是一个解疑的过程,刚开始读书时,不一定会产生疑问,但是随着读得深入,疑问就会产生,这时就需要细细体味,一点点去理解,直至融会贯通才算完成了读书计划。
(三)虚心涵泳。“虚心涵泳”出自《〈朱子语类〉卷一》:“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已省察”,意思是读书要做到虚怀若谷,反复咀嚼。
首先,读书要做到“虚心”。读书就和做人一样要懂得谦虚谨慎。
其次,读书还要做到“涵泳”。朱子同样打了一个比方:“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慢咽,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甘是辛,始为知味”[5]。因此,这就需要读者将书中的话语反复咀嚼得出自己的感悟,不可人云亦云。
(四)切己体察。“切己体察”同样出自《〈朱子语类〉卷一》,即读书要反躬自身,并且运用到实践中。
首先,“切己”就是要反躬自身。在读书时应该联系自己的思想状况,生活经验等。他曾言:“读书须要切己体验,不可只作文字看”[4],读书不能只专注于书中的道理,要不停地反思。
其次,“体察”就是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朱子强调要学会运用书中的道理,他曾说:“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4]空谈义理是不足取的,实践才是硬道理。书中的道理,有些经过仔细地体会就能理解,但有些只有经过实践才能体会。用知识指导行动,用行动巩固知识,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提高。
(五)着紧用力。“着紧用力”出自《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纲领》卷三语。“着紧用力”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着紧”就是抓紧。朱熹认为读书时必须振作精神,一刻也不能松懈。“着紧”并不是指书读得越快越越多越好,而是不能浪费时间。至于如何把握读书的快慢,他提出了“宽着期限,紧着课程”的原则,在制定读书计划时,要考虑到对书本知识的确切掌握,不要将目标定的太高。
其二,“用力”即勇猛奋发。他将读书比作打仗:“圣人千言万语,无非只说此事须是策励此心,勇猛奋发,拔出心肝与他去做。如两边擂起战鼓,莫问前头如何,只认卷将去,如此方做到工夫。若瞻前顾后,便做不成”。[4]他认为读书就需要一种刚劲无比,勇往直前的精神。
(六)居敬持志。“居敬持志”是朱熹提出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读书原则。读书时,应端正态度,集中精神,同时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长久地坚持下去。
“居敬”就是要端正态度,专心致志,兢兢业业地对待每一本书籍,利用好每一次的读书机会。读书时要做到诚心诚意,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书中的含义。
所谓“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志向。要求人们在读书前,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然后通过读书去实现这一志向。一个人只有拥有了远大地志向和坚定地信念,方能在遇到困难时做到坚定不移,毫不退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内容和方式。它能够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与社会的融合。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阅读教学经验,尤其是“朱子读书法”更给了我们的阅读教学一些启示。
(一)循序渐进: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当今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对一篇课文讲解后,美其名曰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限制地扩大阅读量和阅读范围。另一种是,教师低估了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不敢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读物仅限于课本。“朱子读书法”中的循序渐进原则为我们避免这两种问题提供了可能。
“循序渐进”强调按照读者的能力一步步进行。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安排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此作为阅读教学的基准,帮助学生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提高阅读能力,让他们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二)熟读精思:阅读教学的根本方法。诵读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方法。但现在的中学课堂中,我们已经很少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教师很少甚至不给学生留读书的时间,有时连学生的思考时间也剥夺了,常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象征性的给点时间,学生自然回答不出或者答案并不全面。于是,教师把所谓的正确答案念出来,学生记下并背诵答案,没有学生自己思考的成分在。这种做法既脱离了阅读教学的初衷,也扼杀了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朱熹的“熟读精思”正好可以弥补如今阅读教学中的这两大缺失。他主张书要多读,直至成诵。当书读到一定的程度时,书中的含义自然就出来了。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多读,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留给他们足够的阅读时间。朱熹还提出了精思,并将其解读成一种“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文中的含义。因此,教师要经常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这种读与思相结合的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虚心涵泳: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语文学习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反复的吟诵涵泳中提高语文素养。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为主,导致学生学习能动性和语文水平的下降。
“虚心涵泳”简单来说,就是以一种平和地心态,反复咀嚼,体会文中含义的读书原则。它要求读者在读书前切莫有任何偏见,完全站在作者的立场,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去揣摩他的思想感情。这种原则,运用到教学中,就是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不要向学生灌输一些无效的启示,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填充、丰富、完善文本,出错了,教师予以纠正即可。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指导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去摸索探究。当然“涵泳”放在今天也是有一定局限的,它更加适用于文言文和散文这种需要反复体味的文体,因此在使用时要更加慎重。
(四)切己体察: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在如今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简单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和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一是没有充分地让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理解文本,二是没有用文本的知识来指导实践。
朱熹说过:“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3]意思是说,治学的根本在于实践,如果只学而不运用于实践,那就和没有学习没什么不同。切己体察也是在强调知行合一,要求读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应该付诸于实践,将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个人的行为品德修养,这和我们的阅读教学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因此,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可以归结为:切己体察。
(五)着紧用力:阅读教学的基本精神。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有一种娱乐化的倾向。没有计划地读,粗略地读,高兴就读,不高兴就辍读,缺少朱熹所提倡的“着紧用力”的基本精神。
“着紧用力”是指读书学习时要抓紧时间,不可懈怠,更要有一种拼搏精神,如此学习才能不断前进。这种精神对当代学生的品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这种拼搏的精神。
(六)居敬持志:阅读教学的基本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一个人没有端正的态度,那么在学习和工作上是很难有所建树的。朱熹的居敬持志为阅读教学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态度。
居敬持志是指读书学习时要端正态度,集中注意力,同时还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且持久的坚持下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平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些关于“立志”的故事激励他们。
朱子的六条读书原则可谓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在读书方法上也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坦途,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但是,作为一个以培养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的人才的读书法,它也有自己的不足,而这就需要我们在运用中仔细认证和辨别。
(一)避免阅读教学目的的狭隘性。朱熹毕竟生活在一个讲究“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因此他的读书法是为了封建王朝培养和输送人才。并且,他让世人所读的“四书五经”是封建王朝的重要的思想载体。但是,他却忽视了其他社会知识的传授,这与我们现今社会对青年人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二)注重怀疑精神的培养。“朱子读书法”的另外一个局限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学者们的问题,即怀疑精神的缺乏。朱熹虽然在“熟读精思”中提到了“精思”就是解疑的过程,但那个“疑”并不是对先哲言论的怀疑,而只是单纯的对书中的某一句话的不理解,只要弄懂了就行,他并没有教自己的学生去思考那些言论是否合理,只是盲目地崇拜先哲们的思想,这导致了当时读书人思想僵化,怀疑精神缺失,不利于社会进步。
(三)注重实践精神的培养。“朱子读书法”在实践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他所谓的实践只是停留在对个人的品德修养之中,只是要求人们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个人的日常行为规范的矫正中,并没有更深层次的社会实践。朱熹的“切己体察”会为我们的社会陪养出许多好人,但是好人未必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百无一用是书生”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四)注重精读和略读的结合。“朱子读书法”强调精读,而在现今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大部分采用的是略读,这两种做法有其正确性也有其片面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精读是一种为了达到对读物充分理解而采取的一种阅读方式,略读则是为了求其大要。当阅读对象是经典文本时,需要采用精读,对文本深入地分析和理解。但是,当阅读目的是搜集信息,提取重点时,就需要略读,这样能较快把握文章的重点和大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M].上海:中华书局,1985.
[2]朱熹.《四书集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3.
[3]朱熹.《朱子大全·读书之要》[M].北京:中华书局,1936.
[4]黎靖德.《朱子语类》[M].上海:中华书局,1986.
[5]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M].上海:中华书局,1986.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44-02
作者简介:梁心玉(1990—),女,汉,河南郑州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4级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小学教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