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现状调查与分析①

2016-07-02 06:32庄霁雯郑洁皎陈秀恩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2期
关键词:运动性体力动机

庄霁雯郑洁皎陈秀恩

(1.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2.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上海 200040)

专业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现状调查与分析①

庄霁雯1郑洁皎2*陈秀恩2

(1.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2.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上海 200040)

目的 为了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相关因素,希望通过该文引起国内教练和运动员对心理疲劳问题的足够重视,掌握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成因和应对措施,帮助我国运动员更好地进行训练和比赛。研究方法 该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运动动机量表》对102名运动员进行了调查。通过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 运动员年龄、专业运动年限、运动等级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01);运动员回避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R2=0.26)。结论 运动员年龄、专业年限等因素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影响,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

运动疲劳 心理健康 运动员 运动动机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指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的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的生理的过程[1]。颜军将运动性心理疲劳定义为:是由于运动员长期集中于重复性的单调且大强度训练和比赛情况下所造成的一种心理不安和疲劳感[2]。刘方琳等人的研究认为运动性心理疲劳由于运动员心理资源及生理资源过度消耗,对运动员的情绪、认知、动力、生理等方面产生不良影响[3],从而导致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无法取得应有的成绩,继而在所从事的运动项目中退缩。因此,研究运动性心理疲劳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心理疲劳的相关性因素,国外进行了并比较成熟的研究,而我国体育制度和背景与国外不同,这导致他们的运动背景和运动动机比较特殊。因此,导致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原因可能与国外不同,需要进行探究探讨。

表1 运动员年龄与运动年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表1 运动员年龄与运动年限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年龄  专业运动年限±s  16.33±3.79  3.79±3.91

表2 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表2 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度的平均数和标准差(±s)

成就感降低  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s  13.13±3.40  11.86±3.2912.49±2.89

表3 运动员性别和运动等级个体差异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s)

表3 运动员性别和运动等级个体差异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s)

注:*P<0.05,**P<0.01,***P<0.001。

人体统计学变量  成就感降低  情绪/体力耗竭  运动负评价性别  男  12.35±0.55  11.59±0.49  12.18±0.50 女  13.51±0.42  12.00±0.42  12.65±0.35 t  -1.64  -0.59  -0.77运动等级  运动健将  14.52±0.47  12.46±0.46  12.98±0.42一级运动员  13.21±0.55  12.41±0.60  12.66±0.48二级及以下运动员  10.67±0.55  10.26±0.61  11.48±0.61 F  13.734***  4.686*  2.414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选择南京市各项运动训练的运动员共102名。江苏省运动队作为国内较老资格的专业队伍,其蹦床队、网球队、艺术体操队、击剑队等运动员多次在国际上取得优异成绩。运动员整体素质能体现我国运动员的基本运动水平,具有代表性。具体项目包括蹦床、网球、艺术体操、击剑、体操、花游、跳水、羽毛球。其中男运动员34名,女运动员68名。运动级别为健将运动员46名,一级运动员29名,二级及以下运动员27名。年龄在14~29岁,专业运动年限1~22年。(如表1)

1.2研究方法

1.2.1运动员心理疲劳问卷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使用《运动员疲劳问卷》(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ABQ)来评定。它是Readeke和Smith[4]在2001年研制的,分成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的消极评价3个维度,一共15个题目,要求运动员在5个等级上评价自己的情况,每个维度的分值越高说明该运动员疲劳程度越高。

1.2.2运动动机量表

运动动机的测量采用张力为[5]设计的《运动动机量表》来评定。它分为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两个维度,每个维度由3个题目组成,共6题,每题分为0~4级共5个等级。该量表属于李克特量表,要求运动员在不同意到同意之间做出选择。参与倾向分数越高,运动动机越强,回避倾向分数越高,运动动机越弱。

1.2.3施测与数据处理

该次问卷由专门培训过的研究人员亲自组织测试,运动员在教练员或管理人员的配合协同下进行团体施测,施测后问卷当场回收。问卷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回归分析。

2 研究结果

2.1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将102名运动员的运动疲劳问卷三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由表2可见,运动员的心理疲劳程度较轻,从各维度上来看成就感降低的因子的得分最高,情绪/体力耗竭因子得分最低,运动负评价因子得分居中。

以性别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又以运动等级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见表2)。

由表3可知,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从分值上看,女运动员各项因子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运动员。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果都是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运动型心理疲劳程度越高。

将调查所涉及的8个项目按照体育运动项目分类,分为两类:评分类和制胜类。将项目类型作为自变量对心理疲劳各维度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4可知,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评分类和制胜类项目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从分值上看,制胜类项目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分值高于评分类项目,评分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分值高于制胜类项目。

表4 运动员运动项目类型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s)

表4 运动员运动项目类型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s)

成就感降低  情绪/体力耗竭评分类  13.02±3.380  11.40±3.306制胜类  13.32±3.465  12.68±3.136 T  0.663  0.056运动负评价12.54±2.932 12.41±2.852 0.823

表5 运动员年龄和专业运动年限与ABQ三个维度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person相关)

表6 运动员运动动机预测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多元回归分析(Enter法)

将运动员的年龄和专业运动年限与运动心理疲劳三个维度进行回归分析。由表5可知,年龄与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之间皆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年龄越大,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越高;运动年限与三个维度之间也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专业运动年限越长,运动性心理疲劳分值越高。

2.2运动员运动动机预测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运动员运动动机对其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的预测作用,分别以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为因变量,以参与倾向和回避倾向为自变量进行三次标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运动员运动动机能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能够解释成就感降低的26.2%的方差,能够解释情绪/体力耗竭21.1%的方差,能够解释运动负评价18.9%的方差(见表6)。其中,运动动机中的回避倾向对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运动员的回避倾向越高,其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越高。

3 分析与讨论

运动性心理疲劳,是指在长期、高压条件下进行单调的、大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所造成的力竭感、疲惫感、倦怠感,而不是完成一次体能性或认知性力竭任务后产生的力竭感和疲惫感[6]。心理疲劳一旦产生,不仅影响运动员训练成绩的提高,还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很有必要在运动员当中普及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知识,加强教练员及其相关工作者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也是不容忽视的[7]。该文通过研究可能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的因素,发现其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影响。

3.1运动性心理疲劳相关的因素分析

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从分值上看,女运动员成就感降低、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运动员,这与周喜华[6]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因为女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比男运动员要低。具体运动性心理疲劳与性别之间是否有显著性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周喜华[6]等人认为对于体校青少年运动员来说,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越少地体会到低成就感。该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运动等级的运动员在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运动等级越高的运动员运动型心理疲劳程度越高。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相反,原因可能是体校的青少年参与大型比赛时间较短,运动等级越高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一些重要比赛,并有可能获得优秀成就,这会使运动员的成就感提高。而高水平运动员参与比赛经验比较丰富,越高等级的运动员对参与大型比赛的渴望越低,而且由于运动水平较高,参与比赛的心理压力越大,心理疲劳程度也相应增高。

竞技体育项目的分类是根据分类学原理,把名目繁多的竞技体育项目按他们的外部表现或按他们的本质属性进行归类。按照技能主导因素可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若按照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类则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制胜类和得分类五大类。前人多是按照技能分类研究了体能类项目和技能类项目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差异性[8]。而运动成绩评定方法的不同也可能对运动员心理疲劳产生影响。该研究将调查所涉及的8个项目按照运动成绩评定方法分为制胜类和得分类两类。结果表明,制胜类项目与得分类项目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产生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制胜类项目运动员在运动疲劳的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得分高于评分类项目,评分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得分高于制胜类项目。原因可能是制胜类项目往往是双方运动员对抗决出胜负,它要求运动员正面对手决出胜负,如:击剑,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影响比较大。而评分类项目的胜负决定是由裁判主观打分决定,可能会使参赛运动员对于运动项目产生负评价。按照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对运动项目进行分类对心理疲劳的影响还有待研究。

该研究显示,运动员年龄与专业运动年限对运动性心理疲劳三个维度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表现为随着年龄增长,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程度越深;专业训练年限越长,运动性心理疲劳程度越深。这印证了周毅刚、郭玉江关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研究,可能的原因是训练年限长的运动员入队时间长,生理疲劳的累积、生病的加重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加重运动心理疲劳[9]。

3.2运动员运动动机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关系

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里动因或内部动力,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指向作用和强化作用[10]。国外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心理疲劳对运动员运动动机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11,12]。我国学者张力为等也认为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倾向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回避倾向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心理疲劳能够有效预测运动员的参与倾向以及回避倾向[13]。而对于运动动机是否能预测运动心理疲劳缺乏研究,究竟运动动机的缺乏对运动心理疲劳产生怎样的结果,学者们还没有一致的意见。由该研究可以发现运动员运动动机中的参与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均呈现负相关性,但结果不显著。而运动员运动动机中的回避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三个维度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提示我们在关注运动员的运动动机时应当多关注运动员的回避倾向。回避倾向程度越高,则该运动员越可能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因此,调整并减少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缓解或避免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从而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水平,帮助运动员取得好成绩。

4 结语

(1)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在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从分值上来看,女运动员在运动型心理疲劳各维度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性运动员,这提示我们在平常的比赛训练中应当更多地关心女运动员的心理状况。

(2)制胜类项目运动员在运动疲劳的成就感降低维度和情绪/体力耗竭维度上得分高于评分类项目,评分类项目在运动负评价维度上得分高于制胜类项目。这提示我们应当注重刺激制胜类项目运动员的得胜欲望并加强他们的情绪稳定性,对于评分类项目运动员应当培养他们客观正视比赛结果的能力。

(3)运动员年龄、专业运动年限、运动等级与运动员心理疲劳情况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提示我们要多关注年龄较大,资质较老的运动员的心理状况,缓解他们训练和比赛的心理压力,平常多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4)运动员回避倾向与运动员心理疲劳三个维度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且运动员运动动机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心理疲劳状况。这提示我们,运动员越是动机越弱,回避比赛,其产生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要激发运动员的运动动机,特别是减少他们对比赛训练的回避倾向,可以有效减少运动员心理疲劳发生频率。

[1]赵敏.运动员运动疲劳的视觉刺激诱发事件相关电位的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3.

[2]金湖,吴家舵.关于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概况[J].体育科研,2005,26(3):59-61.

[3]刘方琳.运动情境中心理疲劳的性质、原因及应对[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4]Raedeke T D,Smith A L.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1(23):281-306.

[5]张力为.赛前情绪的因素结构、特质测量及注意特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17-118.

[6]周喜华.青少年运动员心理疲劳与竞技动机、赛前心境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64-1067.

[7]杨翠丽,甘阳.运动员赛前心理障碍与心理状态的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6,16(4):98-100.

[8]周毅刚.优秀运动员心理疲劳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州体育,2008,1(1):16-20.

[9]周毅刚,郭玉江.优秀运动员运动疲劳、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J].体育学刊,2007(8):63.

[10]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

[11]Rainey D W,Hardy L.Sources of stress,burnout and intention to terminate among rugby union referees[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1999(17):797-806.

[12]Rainey D W.Sources of stress,burnout,and intention t o terminate among basketball referees[J].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1999,22(4):578-590.

[13]张连成,张力为,刘嘉蕙,等.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运动动机之间的关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1(33):74-76.

Professional Athletes Athletic Psychological Fatigue Status quo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Zhuang Jiwen1Zheng Jiejiao2*Chen Xiuen2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2.Huado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200040,China)

Purpos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thletes'mental fatigue related factors,in the hope that through this article caused the domestic coaches and athletes to the psychological fatigue problem enough attention,grasp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thletic psychological fatigue,help to better our athletes in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Methods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 and the Athlete Burnout Questionnaire,the sport motivation scale of 102 athletes were investigated.Through SPSS19.0 software for data analysis.Results Age,professional sports life of athletes,sports level and the athletes'mental fatigue situation h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P<0.01;P<0.01;P<0.001);Athletes avoidance tendency and the athletes'mental fatigue three dimensions showed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P<0.01),and the sport motivation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athletes'mental fatigue state squared(R2=0.26).Conclusion Factors including age,fixed number of year of the professional athletes affect athletes'mental fatigue,the sport motiva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edict athletes'mental fatigue.

Sports fatigue;Mental health;Athlete;Sports motivation

G8

A

2095-2813(2016)04(c)-0131-0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2.131

上海市科委2013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医学与农业领域重点项目:脑卒中康复姿势控制关键技术及方案的研究(13411951100);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市市级医院新兴前沿技术联合攻关项目:认知双重任务训练预防老年人跌倒(SHDCI2014126);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上海体育学院)(11DZ2261100)。

庄霁雯(1991—),女,汉,博士,江苏宿迁人,上海体育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运动康复。

郑洁皎(1953—),女,汉,博士,上海人,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研究方向:老年病康复,脑卒中康复,E-mail:zjjcss@163.com。

猜你喜欢
运动性体力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学经验还是否可能——试论否定辩证法的思辨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语言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浅析影视美学中动与静的结合
“一个元素的面孔” 两位大家的灵魂
凶手的动机
人类的收留
水下作战用啥枪
男子体力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