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向阳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实验中学,山东 龙口 265701)
Y一地震成因假说和ME一临震预测地震的方法
于向阳
(山东省烟台市龙口市实验中学,山东 龙口 265701)
摘要:从地震成因入手,总结得出地震成因理论——Y一地震成因假说。并基于此理论,研究出临震预测方法。
关键词:Y-地震成因假说;层片体;岩石片;共振;地震强度
编者按: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但探索的脚步从没有停止。专业的地震科技工作者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与此同时,民间科学爱好者也热情的参与其中。本文作者十几年来一直探索地震的成因及预测方法,并形成了一套理论,本刊予以收录供读者参考.但文章所述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声明。
笔者从地震成因切入研究地震预测,历经几十年的探索、实验,发现了地震形成的规律,创造了新的系统完整的地震成因理论——“Y-地震成因假说”。根据这一假说研创了“ME-临震预测地震的方法”。
1.1 岩石层结构假说
地球内部存在地壳、地幔、液态外核、固态内核四个一级分层。地幔又分为上地幔、下地幔。上地幔存在物质可以沿水平方向移动的软流层,软流层以上至地面包括地壳在内的物质称为岩石层,岩石层的全球平均厚度约100千米,全世界大多数地震发生在这里。
现在挖掘出的煤矿、金属矿、石油、地下水等矿藏,大多是以扁而平的形状存在的,现把这些物质块定义为:‘层片体'。这些层片体不规则的一片片叠罗再由岩石固定在一起。岩石也被层片体‘隔离'成一片一片的,现定义为:‘岩石片'。地壳上部就是由层片体和岩石片不规则的叠罗在一起构成的。可以认定:岩石层的结构也和地壳上部的结构是一样的。根据是:(1)地震在岩石层各深度发生的次数和释放的能量没有明显的差异;(2)对地震震中定位的石川定位法和计算机定位法其前提都是地壳介质是均匀的(也就是岩石层的结构是相同或相似的),定位结果可靠;(3)地震波在岩石层中的传播没有变化,是均匀的。这个岩石层的结构假说与研究地球形成的科学家沙凡诺夫提出的地球形成过程的‘增积理论'是吻合的。
1.2 地震能量来源的假说
地球的自转并不是匀速的,1912—1929年变快,1929—1944年变慢……。地球自转的速度大小改变说明是有能量推动地球的自转。是固态内核的转动带动液态外核转动,液态外核转动带动地幔转动至整个地球的转动。依据是:地球固态内核转动的速度比地球自转的速度快约0.6秒,这个理论依据已被马赫等证明。固态内核自转的能量是由地球内部存在的旋转电场给予的,这个旋转电场的存在可以由地球磁场证实。这个旋转电场的能量来源于太阳。现在已经发现了很多种太阳向太空(包括向地球)输送能量的方式,如太阳光、太阳风和很多射线等。太阳给旋转电场输送能量是又一种太阳输送能量的方式,现把这个方式输送的能量定义为太阳能量场波。当太阳能量场波超量进入地球内部时,一些能量残留在地球表面,在地球表面表现为地电场。这个地电场就是产生地震的能量源。
1.3 地震的孕震、发展、发生假说
1.3.1 形成地电场
太阳能量场波在地球表面形成的地电场,(1)可以用电场强度仪测量出来;(2)这个地电场与地球表面物质和形成超低频次声波,次声波峰值频段的理论值为0.06Hz。以下实例证明这个地电场就是地震能量的来源。
实例(1): 2004年12月1日—12月22日地电场强度700单位;12月22日—12月26日地电磁波强度800单位;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发生9.3级地震。
实例(2):2005年8月10日—8月24日地电场强度400单位;8月24日20时—8月3 1日地电磁波强度500单位;8月3 1日2时,日本(E143.1、N38.6)发生6.2级地震。
实例(3):2008年4月17日—4月23日地电场强度大于1000单位;5月7日—5月12日地电磁波强度900单位;5月12日14时,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
线索,是指贯穿于一整篇文章的思路、情节脉络等。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小学语文教师从线索切入,教学就不会走弯路。既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重点,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一文,在教学时,教师把“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深处”的游览顺序作为教学的切入点,指导学生根据这一线索去阅读文章,学习文章。学生在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天山美丽的景色,陶冶了情操。
强烈地震发生前,地电场电势都有明显升高。地电场面积很大,持续时间也很长。在316次的预测实验中,有123次在地震发生前的10多天前测量到了地电场,还有193次预测是直接测量地电磁波预测地震的。
1.3.2 形成裂隙电路产生放电
月球的引力、太阳的引力、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惯性力等,这些力的合力对各板块的作用不同,使岩石层发生断裂(板块运动学说已经证明)。当水冲入裂隙中,就会使这些裂隙成为电的通路,现定义为裂隙电路。如果这时的裂隙电路处在强大的地电场中,地电场就会通过这些裂隙电路向地下放电。像带电云团放电产生雷电、产生‘全频波'(电磁脉冲波)一样。地电场放电也产生全频的电磁波(可以用电磁波接收仪接收到)。但地电场放电与雷电是不同的:(1)地电场放电持续时间长。地电场面积非常大,电量也非常大,释放的电能很快被补充,继续放电。(2)地电场放电是变化的。裂隙电路是合力对各板块的作用达到最大时产生的,一开始放电时电能很大,随着月球、地球、太阳的空间位置排列的改变,放电能量减少,经过约25小时月球、地球、太阳的空间位置排列会更接近形成裂隙电路时的排列,这时合力对裂隙电路的影响又出现一次峰值,放电能量又一次增大。在3×25小时~8×25小时放电中,放电能量会有一次明显增大,增大到一定量时,会保持一段时间(约几分钟~几十分钟)的大能量的放电。
1.3.3 形成许多个频率恒稳、能量强大的超低频电磁波
1.4 产生共振
这些超低频率电磁波的频率如果与裂隙电路附近的层片体或岩石片的自振频率相同时,就会引发层片体或岩石片的共振,(电磁波能直接引发物质共振已经被实验证明)层片体或岩石片的振动传递到地面使地面震动了,地震就发生了(北京大学2004—2005年架设在藏南的流动台网记录所在的TomoDD定位结果揭示,藏南地区存在两个明显的发震层,其中一个发震层在上地幔顶部。
综上,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地震的过程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二)地震发生的充要条件:(l)形成地电场;(2)形成裂隙电路产生放电;(3)形成许多个频率恒稳、能量大的超低频电磁波;(4)产生共振。
(1)形成地电场时发生的现象。如果形成的地电场能量很大,时间很长,静电会使空气中水分子、小水滴、小冰晶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不能形成雨云,不能降水,这就是大地震前会发生大旱的现象。
(2)形成裂隙的现象。合力在各板块上的作用不同,会使岩石层断裂,裂隙中就会有氡气等一些气体从岩石层中释放出来,地下水充入裂隙中,岩石层中一些能溶于水的物质进入水中,这就出现了地下水氡气含量增大和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的现象。
(3)地电场开始放电,地电场放电时一些超低频率的电磁波引发地下水共振,使水面变化;频率高一些的电磁波引发水的共振使水变浑或翻花;一些与音频频段相近的电磁波引发地表物质共振产生声波和次声波、超声波,就产生了地声和动物异常现象;如果地电磁波能量很大时,在白天,这时电磁波会干扰大气层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使之形成一些特殊现状的云,这就是地震云现象。如果放电量很强大时,在一开始放电和地震发生前几分钟或几十分钟这两个时段里,能量强大的电磁波辐射空中与地磁场或空气分子相互作用产生地光(电流通过磁场就会发光已被实验证明)。地光的出现,强地震发生概率大。
根据“Y-地震成因假说”,用仪器测出地电场强度,地电磁波强度、传播方向、频率、发生的时间,预测站到预测的地震中心的距离等相应的物理量,就可以预测出地震的三要素。
首先,每个省区要建立3-5个预测站,每个站配置:电场强度仪;电磁波接收仪(5000Hz~10000kHz左右);记时器。预测站的位置要长期固定。每4-5个省区要建立一个流动测量组,并配备宽频带电磁波频率显示仪器( 1Hz~300Hz)和化学分析仪器。
3.1 预测地震中心
裂隙电路一开始放电,就用电磁波接收仪( 5000Hz~10000Hz)接收。调节电磁波接收仪器的天线使接收的电磁波的强度达到最大值。
(1)记录这个最大值WI;
(2)依靠计时器,记录电磁波一开始发生的时间t1(某年某月某日某时);
(3)电磁波最大值时的天线方向给出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在地图上可以画出一条直线,3-5个预测站点就有的3-5条直线交于一点或一个区域,这里最接近地震的中心;
(4)为进一步缩小范围,移动测量组到这一区域,用宽频带电磁波频率显示仪器(1Hz~300kHz)和化学分析仪点阵测量电磁波频率和地下水氡气含量及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电磁波频率越大的地方、地下水氡气含量和地下水化学成分变化越大的地方,就更接近地震中心。这时还可得出地震中心到预测站的距离H。
3.2 预测地震的强度
强烈地震发生前的7~20天,地电场就形成了。(1)用电场强度测量仪器测出电场强度记录最大值W2、平均值W3;(2)根据3.1中测量出来的电磁波最大值W1、W2、W3,及预测站点到地震中心的距离H,与以前测量出的这些量和实发地震强度的关系,推算出本次地震的强度。取几个预测站推算出的地震强度的平均值,就是本次预测的地震强度;(3)地震强度的大小还与共振的层片体或岩石片的大小和地震区的地质条件有关系,所以没有物理量可以直接给出地震的强度,只能参照各次的预测来推算,所以固定的预测站要记录好当次的W1、W2、W3、H和当次的实震强度。多次的预测,找出规律,减小误差。
3.3 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
特大和强大地震(7.5级以上)是在t1这个时间后的3×25至5×25小时中发生的;中强地震(5~7.5级)是在t1以后的5×25小时至7×25小时中发生的。弱的地震(3~5级)是在tl后3×25小时至9×25小时中发生。可以根据推算的地震强度,计算出地震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然后在地震最可能发生的时间(某天)前后加减2天,可以做出5天内的地震预报(这些数据是实验得出的)。
火山形成过程是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液态外核中的物质在地球形成时有一些残留在软流层或岩石层底部,形成热物质块,当地电场的能量输送给这个物质块,这个物质块就把电能转化为热能熔化周围物质和以上的岩石层的物质,岩石层物质被液化和汽化,体积膨胀,向周围压力非常大,岩石层被熔化后,向地面方向越来越薄,当地面剩下的厚度不能抵抗这个压力了,火山就爆发了。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是熔化的岩石层,当输送的能量减小或热物质块的能量大量释放后,热物质块的温度就下降,被液化汽化的岩石层温度下降,体积减小,没有压力了,火山爆发就停止了。这些热物质块没有爆发,而是向地下移动。当地电场再次大量输送能量时又会再形成火山爆发。多次爆发热物质块多次向下移动,就会成为死火山。
参考文献:
[1]周仕勇,许忠淮.现代地震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吕子东,毕大川,徐仁达,等. 时空本源与地震预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
[3]汪新文.地球科学概论[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Y-EARTHQUAKE ORIGIN HYPOTHESIS AND THE METHOD OF ME-IMPEND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YU Xiang-yang
(Yantai Longkou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of Shandong Province, Shandong Longkou, 265701)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ismic source, we summarized the theory of seismogenesis-Y-earthquake origin hypothesis, and we studied the method of ME-impending earthquake prediction based on this theory.
Key words:Y-earthquake origin hypothesis; lamellasome; specks of rock; resonate; earthquake intensity
收稿日期:2016-01-20
修订日期:2016-04-25
作者简介:于向阳,地震业余研究爱好者。E-mail:yuxiangyang-e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