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木 彭玲 邹梅 田颖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科2015年3月~2016年1月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35例,均进行高血压疾病管理,对症用药治疗高脂血症等伴发疾病,观察组联合氨氯地平2.5mg/d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对比血压指标,统计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退出14例,对照组退出20例。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DBP、SBP、脉压差低于治疗前,观察组SBP、脉压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脚踝轻度水肿5例、面色潮红2例。结论: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可提高降压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安全可靠。
关键词:老年人 高血压 氨氯地平 疗效 安全性
一、资料及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以2015年3月~2016年1月,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65岁;②一般状况尚可,未合并其它类型危重症;③认知、精神正常;④依从性尚可;⑤本地社区居民,可获得随访;⑤轻度高血压;⑥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其它类型严重器质性、系统性疾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③依从性差。退出与剔除标准:①失访;②擅自采用实验研究计划外的其他药物治疗;③依从性差,未按要求进行疾病管理,如熬夜;④出现严重的负性事件,如车祸伤、创伤性骨折、非心血管事件所导致的死亡等。共纳入对象270例,其中男142例、女128例,年龄65~84岁、平均(71.4±3.2)岁。病程3个月~22年、平均(8.2±5.5)年。受教育年限0~15年、平均(3.1±2.0)年。丧偶或离异46例。定期体检41例。独居48例,与配偶居住在一起161例,与子女居住在一起33例,其它28例。有养老保险114例。仍然在工作85例。进行24h动态血压检测104例,其中非勺型44例、反勺型38例、勺型2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135例,两组对象年龄、性别、病情、受教育年限、居住状态、工作状态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方法
对照组:进行高血压疾病管理,参照《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开展疾病管理,对于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急性期对症用药,如服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症治疗高胆固醇血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氨氯地平2.5mg/d治疗,连续用药3个月。用药期间,每隔2周门诊随访一次。
(三)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脉压差。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例。
(四)统计学处理
以WPS xls数据表录入数据,转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v±s)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数(n)或率(%)描述统计,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观察组退出14例,对照组退出20例。3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DBP、SBP、脉压差低于治疗前,观察组SBP、脉压差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出现脚踝轻度水肿5例、面色潮红2例。
三、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轻度老年高血压患者小剂量应用氨氯地平,可进一步提高降压效果,观察组收缩压、脉压差低于对照组。收缩压、脉压差过大是老年高血压重要特征之一,有报道显示收缩压、脉压差水平与患者心脑血管病发生率呈正相关。收缩压、脉压差越高,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几率越高。并且本研究中小剂量使用氨氯地平未发现血压降至警戒范围,未达到“J”型定律的谷底。
需注意的是,大量研究显示,不同患者对氨氯地平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这与氨氯地平主要由肝脏经细胞色素中CYP3A催化代谢起效,而不同个体CYP3A活性存在明显差异。氨氯地平不仅有降血压效果,还具有独立于降压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老年患者血管收缩性能差,脉压差上升,动脉硬化发生率较高。氨氯地平诱导主动脉收缩作用效果较好,维持时间长,可增加心输出量、冠脉流量,改善患者心肺功能,预防心血管事件。需注意的是,有报道显示长期使用氨氯地平,可出现脚踝水肿等不良反应,本组出现7例不良反应,其中5例为脚踝轻度水肿,但患者均能耐受,不影响正常生活。
小结:小剂量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治疗老年高血压可提高降压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