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市吸引韩国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2016-06-30 22:04李嘉辰
消费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对策

李嘉辰

摘要:一个新兴经济发展区域如能抓住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机遇并做出相应的承接对策,结合区位及产业基础优势,做好区域主导产业规划和选择,将会极大加速该区域产业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文的研究,就是通过描述丹东的区位优势,剖析丹东市吸引韩国企业在开城产业园的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推动两国间经贸合作的发展,及丹东市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区域产业转移 优势制约因素 对策

一、研究背景

2016年2月10日,朝韩关系恶化,韩国宣布撤离开城产业园,工业园区再度“停摆,无疑对朝韩双方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韩企急于搬离开城工业园,寻找新的投资地点,而对中国的辽宁、山东等省份,特别毗邻朝鲜的丹东市而言,却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以韩国SK、LG、三星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华转移,为中国带来了韩国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先进经营理念。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破口,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之一的丹东产业园区,战略发展思路之一是“靠产业带动,借外资繁荣”。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承接韩国产业转移,并以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区域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无疑会加速丹东市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腾飞。

二、丹东市吸引韩国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以SK集团为例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优势

丹东市位于东北亚枢纽,沿江沿海又沿边,是东北东部经济带、沈(阳)丹经济带、丹大(连)经济带、丹东到平壤和汉城经济带“四条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作为东北东部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对外开放的东端起点,丹东可以依托自身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与朝鲜半岛、韩国、日本和俄罗斯、中亚甚至整个欧洲的贸易。

2.交通优势

目前,丹东共拥有港口口岸、铁路口岸、公路口岸、输油管道口岸和临时包机口岸等共10个一类和二类口岸。其中,丹东港作为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深水不冻港,处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东端,是目前中国对日韩贸易的最重要、最便捷的港口。

随着中朝双方共同建设鸭绿江界河公路大桥即将投入使用,必将成就丹东作为东北东部乃至东北亚地区物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的重要地位;众多国内外企业已闻风而动,如世界排名前500强的韩国SK集团、浦项集团等大型企业亲赴丹东进行实地考察,丹东未来发展空间广阔,必将成为东北新的投资热土。

3.劳动力优势

着眼于东北亚地区劳动地域分工,丹东市比较优势的资源条件仍然是低成本的非熟练劳动力。据统计,丹东熟练劳动力可达60万人。此外还有大批朝鲜劳动力涌入丹东。在丹东的纺织厂和食品加工厂工作的朝鲜妇女超过2万人,若将未登记的工人计算在内,真实数字可能更高。中国工人平均月工资为2000至3000元,朝鲜工人为1500元。韩国企业可充分利用朝鲜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发展符合丹东市产业结构特性的加工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二)劣势(Weakness)

1.传统产业优势丧失,经济基础底子薄

丹东是一个轻工业城市,传统优势企业主要包括:家电,化工日用品,电子产品,手表,丝绸等资金介入和技术介入门槛比较低,行业竞争激烈,行业利润比较低的产业。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传统产业优势丧失,丹东面临着经济体制落后,企业负担沉重负债率极高,下岗职工和贫困人口众多,社会保障压力巨大等困扰。

2.产业结构不合理

“十二五”期间,丹东市沿海区域主要缺少工业大项目、特别是具有核心技术的大项目、高科技项目、产业链项目。重点园区的产业布局仍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居多,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企业的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

3.产业园区管理体制相对落后

目前,丹东共有13个产业园区。包括国家级经济区、省级经济开发区、市级重点产业园区和政府行政机构,产业园区的法律主体地位模糊。重复项目、同争抢一个项目的现象时有发生。横向的外贸、海关、商检、运输等有关部门还达不到在同一个问题上的协调一致。且同一区域内存在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人浮于事以及运营成本上升、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三)机遇(Opportunjty)

].国家对沿边地区政策扶植,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

国务院发布的《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在我国沿边的发展空间布局中建设“鸭绿江经济合作带”。并“以鸭绿江为纽带,以丹东(辽宁丹东公路大桥口岸、安民公路口岸)、长白、集安口岸为重点,以中朝合作开发的朝鲜黄金坪、威化岛为依托,建设面向朝鲜的国际经济合作带”,“发展加工制造、商贸、物流、旅游等产业,推动黄金坪、威化岛经济区合作开发,打造面向朝鲜半岛开放的桥头堡,贯通东北亚的物流大通道和要港口”。丹东是辽宁省唯一的沿边城市,306公里的沿江沿海边境线与朝鲜疆域相连。国家支持建设“鸭绿江经济合作带”,明确了丹东沿边开发开放的战略方向,并为丹东市沿海区域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动全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将进一步提升丹东沿海产业园区打造新增长极的内生动力。

2.振兴老东北与国家重点开放试验区的叠加机遇

2015年出台的国务院“35条”专门提出要“研究设立丹东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这意味着丹东对外开放实际上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将形成一个新的对外开放战略高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10年的辽宁沿海开发开放,丹东已经构筑起全新开放格局,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往来,与周边的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合作。这些优势是丹东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丹东在新一轮东北振兴规划中的现实定位

3.“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开发

在“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开发战略中,丹东是“五点”中最东部的一个支点,这将为丹东带领辽宁东部山区沿海地区成为东北东部经济带和辽东半岛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成为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腾飞的重要一翼以及加速对外开放提供强大动力。

(四)挑战(Threat)

1.国内吸收国际直接投资竞争的加剧

目前,韩企在华投资区域同质化,产业主要集中于辽宁沿海、山东、青岛、广州、上海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吸引韩企产业转移方面,丹东与辽宁省其他“五点一线”城市的竞争尤为激励。

在“五点一线”的布局中,几个港口城市之间的位置距离较近,竞争激烈。从“五点一线”的产业布局上来看,“五点”的都是以发展临港经济、构筑沿海经济体带、建设临港产业园区为发展方向;都是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物流等产业为主导产业;都是以发挥沿海、港口区位优势招商引资为发展方式。因此,重复建设、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浪费、盲目竞争、地方保护主义等问题是辽宁东部沿海产业带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2.工业生产带来环境危害

丹东目前以发展港口工业为主,在这些临港产业大力建设和发展的同时,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使水域产生生物或者放射性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沿海地区居民身体健康或者会破坏生态环境,对生态系统造成恶劣影响。如何采取措施,对工业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和综合治理,协调沿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关系,将是辽宁丹东沿海产业带面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三、丹东市吸引韩国产业转移的对策

建议丹东市效仿盐城“仿真”韩国环境,根据自身实际适度“移植”。引进韩国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为韩国客商构建细致,周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此外,应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招商引资队伍,不断进行服务创新,并完善服务管理体系。降低交易成本,简化行政手续。营造高质量服务环境,便吸引更多韩国客商来丹投资。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浮法玻璃气泡的预防和控制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