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缦丽++吴玥纹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5-00-02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实现中国梦,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而学校德育实效性并不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学校德育要摆脱当前困境,重新获得发展的活力,必须集合本学校实际,挖掘传统、特色、文化、人文等因素,努力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德育工作创新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人文德育的最终目标。
一、人文德育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演说家,企业家,教育家博恩·崔西说:“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由此看出目标的重要作用,因此首先要明确学校德育目标——“人文德育”的内涵。
“人文”,《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它蕴含在诸多领域之中,仅教育而言,它就有人文素质一说。即人文的礼仪素养和品德。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人类关怀、生命关怀。其要点是:其一,它关注的对象是人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价值。其二,它的目标指向是“使人真正成为人”,使人更富于人道精神。其三,它包含一种德育观念,包含一种育人的倾向。
“德育”,即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德育和人文的关系上看,德育是对人文的最直接最自觉的精神阐释和守护。在一定意义上说,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德育具有人文思想的内蕴,人文可以通过德育加以传导。具体表现第一,德育中的人文充分肯定、尊重和珍视人的个性发展的合理性需要。第二,德育中的人文促进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第三,德育的目标是促使社会每个人成为富有个性、多种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基于此,我们认为“人文德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坚守人文情怀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德教育,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沐浴着人文情怀的光辉,人格得到尊重,身心得到愉悦,人性得到完善,进而推己及人,影响社会,促进和谐、推动进步的教育。
中山实验学校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立足校本,将“创造适切每个学生发展的‘人文见长、多元发展的实验教育”作为特色化建设的定位,并从人文管理、人文德育、人文课堂等维度诠释和建构特色学校。因此,我们对“学校特色化建设的人文德育”的理解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多元发展为根本,以成就美好人格为目标,努力创造适切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模式。
二、当前学校德育困境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为了追求发展,而将经济效益放在了的首要位置。处于转型时期的孩子们,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不断受到新思想,新理念的冲击,而对于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信息不能迅速、有效的屏蔽和监管。这样新时期就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的德育困境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建立,国际竞争的加剧,科技发展的迅速,各类信息的共享膨胀,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质多元,而传统的学校德育却难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显得呆板低效。
第二,中学德育与社会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不一致。在学校德育主导的价值理念与中学生眼见的社会现实有较大差距。学校德育的正影响被来自于社会的负影响做低效。
第三,新时代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多元化一个表现就是价值选择更加自由化,自主化。这就要求学校德育教育需要考虑更多的学生自主选择需要,并对学生的价值选择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社会问题加剧,伦理道德混乱,学校德育危机的紧要关头,重视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创新,提高德育有效性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发展趋势。
三、学校特色文化与“人文德育”
德育富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德育的优化与实效的提升离不开人文教育。当前,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上突破知性德育层面,强化德育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山区实验学校是一所拥有40多年历史的九年一贯制排球特色学校,在挖掘学校自身特色文化因素,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实现人文德育的目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建设人文课堂,寓德育于学科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课堂转型研究实践,努力打造“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生本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需求,重新定义高效课堂,将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每位学生的收获作为主要的课堂评价标准。学校市级课题《在情知教学中实现“学”与“习”的统一的实践研究》、省级课题《基于学校特色化建设的人文德育的实践研究》、区级课题《落实学科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好习惯的实践研究》先后立项,以课题为依托,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研究实践,人人带小课题课堂,着力探讨如何将德育贯穿于课堂主渠道、怎样运用课堂主渠道提升德育有效性。深入挖掘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素材,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对认知因素的促进作用,推动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同时形成基于人文德育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力争建设人文课堂。
(二)依托排球特色,探索德育有效载体。
中山区实验学校是中山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排球特色学校,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排球特色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和拓展。学校排球特色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蓄积酝酿
1973~1983年 学校“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办学理念渐渐萌芽,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二阶段:诞生萌芽(第一届排球节诞生)
1984~1988年 这5年间,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经过不断的发展,“送人一程,助人一生”的办学思想逐步形成,同时提出育人目标:“一种乐观的心态,一种积极的精神,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健康的个性,一种正直的人格,一种儒雅的气质,一种宽容的情怀。”在这种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排球这种积极向上,体现集体凝聚力,培养团队意识,促进学生向上的精神状态的运动,正式提出作为一种校园文化,影响着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同时第一届排球节诞生!
第三阶段:起步发展(第二届排球节——第十届排球节)
1989~1999年 10年间,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的排球运动作为一种校园文化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实验学校的办学特色。同时,排球节也作为学校常规节日,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学生们积极参与排球运动,渐渐体会排球运动的精神,总结为“永不服输,永不言败。”提炼出校魂:“今天我以中山实验为荣,明天中山实验以我为傲,我为中山实验添光彩,我为中山实验做贡献。”精神力量是伟大的,它激励了一届又一届学子们,使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学校不但为国家、地方排球队输送很多出色的运动员,而且在排球运动的带动下,学校体育方面也硕果累累:足球、轮滑、田径、游泳……人才辈出,同时,学生们学习成绩优异,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大连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社会各界名人为学校题词。在实验学校的孩子们人人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四阶段:成熟壮大(第十一届排球节——第十七届排球节)
2000~2015年 15年间,实验学校经历了更名(由原来的65中学更名为实验学校),经历了改制(从原来的独立初中,到现在的包括小学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经历了6任校长,人员更迭。从实验学校走出的优秀教师,无论走到哪里都牢记实验学校是自己的根,“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排球精神已经植入他们的心里。与此同时,无论经历怎样的变化,实验学校始终坚持的排球特色已经成熟壮大,开花结果。排球运动在历届大连市中学排球比赛中均获得前三甲的好成绩,在中山区排球比赛中更是包揽男女排冠军。在排球特色的辐射带动下,学校的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发展,田径社团在市区比赛中名列前茅,不断刷新区运动会团体历史总成绩的最高分记录,健美操社团近些年也发展迅速,现已成为全市首屈一指的团队,也获得大连市健美操大赛冠军的好成绩。其他活动校合唱、管乐、舞蹈队在各项比赛中都脱颖而出,京剧社团参加社会展演,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同时,校报《点点帆》获得国家级明星文学社,校园“青青草”广播站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传播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国际交流频繁,日本、新加坡的教育考察团到校交流教育经验,是外国学生就读定点学校,各国学生互访,传播中国文化,弘扬排球精神。
排球特色不但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优势,实验学校的学生个人发展也得益于此。历届优秀毕业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者层出不穷,向国家、地方输送排球人才不计其数,因为排球、田径、健美操,艺术,文学等方面特长顺利进入重点高中,而获得重点大学,国外大学等高等学府青睐的学生更是举不胜举。实验人无论走到哪里,“永不服输,永不言败”的排球精神成为他们一生的烙印。中山区实验学校依托排球特色,不断探索学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将“创造适切每个学生发展的‘人文见长、多元发展的实验教育”作为特色化建设的定位,真正实现“人文德育”的学校德育目标。
(三)打造“心育”品牌,奠定学校德育根基。
“德成于中,礼形于外”德与礼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要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儒雅气质,就要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中山区实验学校将“以礼立人、实验出新,多元发展”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积极开展道德礼仪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素养。与此同时学校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有效德育工作的根基。
学校早在1996年就设置专职心理教师,建立学生个性心理档案;2001年,学校又开大连市之先河,开设解决学生发展性问题的班主任心理活动课。在实践中,构建了完整的班级、年级、校级心理课程体系;建立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市团委和社区“七结合”的心育组织模式;课题研究、个体心理辅导、心理活动课、家庭心育“四结合”的心育工作模式;专项技术培训、科研、经验交流“三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完善“实践—研讨—改进—再实践”的心理活动课模式,并在全市推广普及。
为拓宽心育途径,学校探索“四心”心育工作新途径,校园网站的“心理向日葵”专栏、心理校报《心陶》、校园心理广播“心香”和学生心理社团“心逸”。学校参与“九五”至今的多项课题研究。编制心理校本教材:《心理剧校本参考手册》、《心理活动课指导手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程》等。如今,在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新设了《道德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门必修道德礼仪课程,同时,编辑《实验中学生道德礼仪教育读本》、《实验心育》两本校本教材,还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升旗仪式、节日教育等生动的形式,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学校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人文德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保证德育有效落实。
德育的有效开展,要靠每一位一线教师,要达到全员德育的目标,学校就必须拥有一套完善的校本研修体系,提高教师德育意识,提升教师实施德育教育的能力,并推广有价值的德育经验。
学校的研修工作始终能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导,深入开展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堂转型工作,坚持“立足梯队、突出校本,贴合实践、研中谋法,全员参与、层级提升”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二维联动,三场互补”的研修管理模式,探索了“三型·N环”的研修校本模式,建构了“四修”的研修课程体系。通过人文管理模式、人文研修模式,以及研修课程中道德礼仪课程、心理健康课程、体现人文关怀的师生关系课程的设置,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五)打造校园文化,提升德育层次水平。
校园文化本身蕴涵丰富的德育内容,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升。成功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将德育内容通过环境、设施、制度以及各种活动等载体传递给学生,为德育提供时间场所,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校园文化引导着德育的发展方向,更新着德育的内容,能够实现德育中认知与行动的统一,将德育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需求。因此,学校教育首先是一种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影响,而且必须随着办学理念不断更新,办学成果越加丰硕,而随之吐故纳新。没有充满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德育的水平和层次就难以提高。
中山区实验学校2014年暑假又对校园文化进行了重新的规划和设计,本次校园文化重建,在原本“以礼立人、实验出新、多元发展“的理念基础上,增加了“放飞梦想”。这样整个校园文化既有主线串联形成一个整体,又有内在不断提升的楼层主题,一楼“以礼立人”是根本,二楼“实验出新”是方式,三楼“多元发展”是成果,四楼“放飞梦想”是展望,可以说这就是学校和个人的双重发展轨迹。与此同时,在现代气息的设计元素中,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有的主题墙,展板都可以即时更换,与时俱进。每个主题都有师生自主展板,例如“实验出新”可以随时展示新成果,“放飞梦想”设置“中国梦、我的梦”专栏,师生都可以将梦想展示其中,这些都需要人发挥其主体性,锻炼包括文字、摄影、设计等综合能力。“笑脸墙”、“校友墙”、“名校墙”、“传统墙”、“师资墙”……等细节的设计,让学生随处都能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感受来自于优秀毕业生的鼓励和榜样的力量。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师生关系氛围,同时让所有走进中山实验的人感受实验的人文文化,走进实验,幸福常伴,每一个实验的孩子都能得到属于自己最好的发展。
总之,人文德育的倡导是现代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代表了当前德育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基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人文德育实践,充分利用校本化资源,挖掘特色文化因素,探索德育新途径,将“以人为本”理念,全方位、全过程的贯穿德育实践之中,充分尊重人、理解人、发展人,促使德育不断走向个性化与科学化的完美统一,其可行性和实效性值得备受关注。中山区实验学校已经在“人文德育”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天性和个性,并为他们提供多元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走进实验大门幸福,走出实验大门自豪”,相信从实验学校走出的一批批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定会在“构建和谐社会,共筑伟大中国梦”的时代宏伟蓝图中,拥有属于自己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