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本刊编辑部同仁来说,不久前深入四川小凉山的那次采访,堪称我们在多次采风经历中最难忘的风情之旅。
在此之前,我们所理解的小凉山,似乎只是一片充满野性的土地,然而出乎意外的是,就在小凉山腹地,还有一片幅员面积2300余平方公里、素有“金山银水”美誉的富饶之地,那就是彝族、苗族等众多民族同胞的“莫伙拉达”——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
从乐山城区出发,驱车一路南行,进入马边地界后,景色就变得愈来愈幽美。山峦翠绿,叠嶂相连,高大乔木四时繁茂,四季常青的群山,应和着峡谷中昼夜不息的飞瀑、流泉,让人心境怡畅。
马边县城规模不大,但却玲珑精致。马边河横贯县城而过,两岸的河堤修建得极为精巧,河堤的行道上,暗红色的地砖向两边延伸,与垂下的柳枝相互映衬,相互依伴。行道上,花坛里草木茂盛,鲜花朵朵,景色怡人。宽敞的临河小路、高低错落的园道、精致乖巧的小花园、艺术气息浓郁的景墙,时时透露出彝族特色。入夜,在一位当地彝族诗人的陪同下,我们漫步于大街小巷,在越来越浓重的夜色中,河水依旧潺潺流淌,桥上行人三三两两,其中不时有身着彝族传统服饰的少女飘然而过,河对岸,老树婆娑朦胧,依稀可见……如此的场景,让人顿生宁静之感。
小城马边,位于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高、坡陡、谷深、切割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3座,最高点就是海拔4042米的大风顶。而马边河纵贯全境,乡镇、村寨沿河坐落,犹如串珠迤俪远去。
崇山峻岭造就了秀丽的自然风光。放眼马边,大风顶、药子山、黄连山、东风林场、马边河、大王山等众多山水奇境星罗棋布,很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意味。在大风顶国家自然保护区,云海、花海、日出、佛光构成了“四奇”,山林之间,大熊猫、锦鸡、岩羊、羚牛时有出没,鸽子树、高山杜鹃和冷杉层次分明,高山草甸伸向远方;“穿牛鼻”绿水青山环抱,成为远离喧嚣、回归自然的“世外桃源”;马边河蜿蜒曲折,平缓时成潭,湍急时成瀑,两岸绿竹相衬,群山簇拥;大王山上,万亩草场逶迤而去,其间点缀着片片天生石林,张扬着野性的原始之美……
在千百年岁月的流转中,高山深谷曾经使得当地的往来交通十分不便,但那些壮丽的原始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却也因此而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下来。马边历史悠久,从汉代起,先后属南安县、焚道县、马湖县、犍为县等县管辖,北宋开始设寨,属屏山县,清代升为马边厅。1914年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归嘉定府管辖。1984年4月,马边彝族自治县成立,隶属乐山地区(今乐山市)。
马边山水相和的风光,在荍(qiáo)坝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荍坝有百年古镇,那里的吊角楼别具特色,石板铺就的街道,经过岁月的磨砺和风雨的洗涤,历史的痕迹依稀可见;那里也有三国古战场遗迹石丈空,是传说中诸葛亮十连败的地方;那里还有古时留下的碑文,引人凭古吊今,遐思万千……
在距离县城两三公里的地方,有座古刹明王寺,寺中有全国罕见的彝族悬托石佛。这些石佛的雕刻工艺精湛,集镌刻、篆刻和镂空雕刻手法于一体,石佛的背部有一圆孔,房屋的横梁从圆孔中穿过,整个石佛被悬在空中,与中国佛教中绝大多数坐莲台、骑神兽的神佛造像大相径庭,堪称佛造像中的一朵奇葩。
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交融,孕育出了马边独特的民俗魅力。据统计,马边各民族民间文化有八大类40余种,汉族以山歌、民谣、边河号子等为特色,苗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木叶、芦笙吹奏和芦笙舞蹈,而最富魅力的当属纷繁厚重的彝族文化。
马边彝族继承了以古老凉山为大背景的主流传统文化,又延伸出以祈福、祭祀、经诵为主的毕摩文化和以山歌、情歌、传说、民俗为主的平民文化。
在彝族毕摩(即祭司)的祭祀活动中,透露出彝文化神秘的一面。人们口耳相传,传承着彝族经书的内容,彝族人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奋斗历程,深深融入其中;人们用草编扎出“热布”,用泥捏出“扎布”,与三星堆文明有着近乎完美的神似,更有走刀山、趟火海、下油锅、舔红铁的绝技,让人叹为观止……
大美之地,人文蔚起。马边的彝、汉、苗文化林林总总,相交相融,多民族共同发展,文化特色多元共生、和而不同,始终绽放出无限的生命色彩。“十三五”期间,马边县提出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定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大风顶国家公园、全域国家级森林公园、马边河流域试点示范县等目标。随着仁沐新高速公路马边支线、乐西高速公路(乐山—西昌)、大峨眉旅游环线之一的峨马公路(峨边—马边)、G348公路改造提升、苏民路等交通项目的完成,马边县的交通体系逐渐完善,马边这一块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旅游处女地,将逐步解开神秘的面纱,向外界敞开怀抱,展现精彩的未来。
当你翻开本期策划,也就开始踏上了马边的风情之旅,那一个风光卓绝、风情浓郁的山水边城,正款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