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评论员 戴志勇
大学是适应社会,还是引领社会?你是适应大学,还是引领大学?
告别了高中生涯的准大学生,也许可以问一问这两个有些“狂妄”的问题。
如果志愿是自己喜欢的,恭喜你。经历12年基础教育,依然心有所主,你已经赢在了人生长程的另一条起跑线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在其中,才会废寝忘食而不觉累,上下求索而有所得。大学,由此成为一片让你可以畅游的海洋。
大学之大,在有藏书颇丰的图书馆,在有可以自由提问的课堂,在有可以倾心跟随的老师前辈。但这一切,都有待你去“用”起来。甚至,你的老师,也很可能在等待着被你的问题所激发。图书馆某本落满灰尘的经典,也可能多年都在等待第一个翻开它的人。
如果你对自己所填的志愿一片茫然,仅仅是父母师长觉得那意味着一份好工作,不妨先去了解这所大学特点在哪里,这门专业究竟意味着什么。顺着初等教育的命运之河漂流了12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当下奋起,完全可以从这里开始。苏格拉底“知道自己不知道”,于是成了雅典最有智慧的人。整个希腊哲学以至西方哲学,以及脱胎其中的各门科学,都源自于这种自知无知,而不断求知的“对智慧的爱欲”。
所有学习,都可从最切身处开始。研究宇宙之浩瀚,可从照在你脸上的这缕阳光开始;深邃的道德律,可从你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开始;人类的历史,可从自家族谱开始;伟大的诗歌,可从你如何体验和表达内心至诚无伪的情感开始……
学习政治哲学,未必一定入学就读《理想国》、《尚书》、《利维坦》、《明夷待访录》或《民主在美国》,参加大学的第一个社团,你去观察它如何招新,如何组织,如何运转,如何募款。如果观察清楚了,你也能依照自己的兴趣和设想,组织一个该大学从未有过的社团。在与学校打交道的过程中,你已经在践行一个公民的权利,已经在引领这所大学的风气。
如果足够幸运,你也许会慢慢发现,大学校园里有一些慢慢散步的中老年教师,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有着极其丰富的精神世界,一般不与外人道的独特人生经历。你打开他们的心扉,也就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大学之大,正在于它容纳着那些最敢于打破成规的“爱智者”。这些爱智者努力站在人类已有的思想与学术积累上,去将答案或问题,向前推进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已足以散发出璀璨的光芒。
有了这一点点的推进,大学才能引领社会。而你,进入一所大学,除了去看看它的建筑,它的草木,它的审美,更重要的,就是去寻找大学校园里那些爱智者,努力使他们与自己的生命产生内在的互动。
从自知无知到四处求知,从一片茫然到从最切身处着手,善用图书馆,跟每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请教,你的大学生活,就步入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良性循环,当下让自己成为所在大学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