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基
编者按:五月的花朵绽放艳丽无穷,五月的节日铭记劳动光荣。提起劳动者,人们自然会想到劳模。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到“知识型、创新型、智慧型”,几十年来,劳模的结构在变、形象在变、工作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他们执着于事业、不断超越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们胸前的大红花始终鲜艳。本期刊发五位杰出劳动者的先进事迹。
有激情、有“两下子”的“70后”
从一个挖电缆沟、架外线的普通电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拔尖人才,中国三冶集团有限公司电气安装工程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田印福的成才缘于他那永不消减的劳动激情,缘于他的认真和钻研。
1996年刚参加工作时,田印福发现自己的学历和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唯一的选择就是埋下头来努力学习,早日像师傅们一样拥有精湛的技艺。于是,他边干边学,历经6年夜大进修,先后取得了本科学历和工科学士学位。不仅如此,他总是主动要求到最脏、最险、最累的施工一线,经历调试、安装、设计、设备改造、施工管理等各岗位的磨炼。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让田印福的技艺日臻成熟。
“70后”的田印福扎根生产一线一干就是20个年头,先后任职电气安装工、调试工、设备运检工等岗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一步一个脚印地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我始终把钻研技术当作天职,为了攻克技术难关,经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图纸,经常在梦中忽然醒来,存留的记忆激活了解决问题的灵感,凌晨4点多就起来搞研究。”田印福坦言,钻研业务几乎占去他所有的业余时间,笔记本记满了几十本。别人在家休息时,他却泡在图书馆、书店查阅资料。虽然与许多同学、故交失去了联系,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但他在学习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和价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年来,田印福先后完成高炉、热轧、炼钢、冷轧、烧结以及节能、环保等领域国家重点攻关项目80余个,攻关研发的很多革新技术相继在鞍钢、凌钢、酒钢、本钢、通钢、中国一重等大型企业得到广泛应用,有的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其中,电网净化技术采用谐波分析复控方式,解决了行业的故障通病,使电网利用率提高了25%;高炉布料装置解决了伺服系统爬行的国际难题,打破了国外长达几十年的技术垄断,使能源利用率提高18%;TRT能源回收技术改变了除尘工艺和电能回收方式,提高能源回收率16%,降低故障率15%,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4年完成的除尘项目,使节能净化率提高23%,粉尘回收率提高18%;完成的“大型电站GIS施工工法”2015年被评为“省级工法”,该工法弥补了国内该领域技术缺陷,降低了GIS现场安装对环境的要求,工艺更为简单化、精确化、合理化,极大地提高了安装效率,降低了施工费用,提高了安装质量和使用寿命,能源得到重新回收,完全可以与国外技术相媲美;刚刚完成的“复杂环境电缆遥感识别施工工法”,使电缆识别准确率达到100%,行业电缆识别造成的伤亡率降为零;受邀帮助分析解决重大事故抢修处理等20多次,完成五矿营口高炉的设计和中国一重的能源改造,攻克了鞍钢冷轧镀锌线大修改造工程中的施工难题,为沙特、伊朗等国外工程提供技术方案……一项项科技创新,无不凝结着田印福的辛劳与汗水。他成功地破解了一道道生产难题,着实成为职工心中的“青年专家”,大家打心眼里服他:“真有两下子!”
山东临沂焦化厂刚刚投入使用时,高压系统频繁跳闸,查验线路却全部正常,这可让厂方负责人头疼不已。当时在此施工的田印福知道情况后,带着检测设备来到高压室。经过一个月的研究与实践,他提出了解决方案。经厂方同意后,他将这套方案应用到高压系统中。原本严重超标达4倍的谐波电流恢复正常,电气设备利用率提高14%,系统耗电量降低17%。后来,这套方案被多家冶金企业所采用,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可估量。田印福的这项研究荣获第二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同时还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创新成果、国家节能减排计划项目。
在凌钢转炉抢修期间,田印福临危受命,在当时3台转炉的变频器同时损坏的情况下,不仅找到事故原因,还根据经验判断了电阻的功率及阻值,找来滑杆电阻代替,使转炉恢复生产。在大连钢铁公司750轧机生产线检修中,有些电子元件因厂家停止生产,恢复工作进入停滞状态。田印福利用一周的时间,走遍了大连、鞍山、沈阳等大大小小的科技书店,查阅了相关资料后,大胆编写了一个能够完成类似功能的模块。经过反复模拟实验和设备运行调试,成功替换原有国外电子元件,生产线仅停了10天便恢复了生产。
有胆更有识的“拼命三郎”
熟悉田印福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重心完全向工作倾斜,在脏、险、苦、累面前从不惧怕,被工友们称作“工地主任”“现场支书”。20年间,田印福自己也说不出有多少个春节是在外地度过的,结婚时仅休了两天,妻子临产当天中午他才赶到医院;在山东焦化厂的设备出现故障时,正赶上母亲做肾摘除手术,为了解决技术难题,在手术前的那一刻田印福毅然含泪奔赴现场,为企业挽回了4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却留下了对母亲的终身愧疚。
在鲅鱼圈工程中,施工环境异常艰苦,晴天要面对满天尘沙,雨天更是泥泞不堪,雨水伴着黄泥漫过绝缘鞋,一沤就是一天。不论是数九寒冬,还是炎炎盛夏,凡是技术攻关的关键时刻,田印福都会24小时坚守在现场,一干就是几个月。“那时,现场的工程车就是我的‘家。要说不想温暖的家、不想妻儿,那是假话。可为了工作,咬咬牙坚持,也就习惯了。”田印福回忆说。
在柳钢连铸机地下隧道施工中,外面是40℃的炎热天气,隧道内更是达到60℃,废水漫过膝盖,有的地方深及腰部,含有硫化物的高炉冲渣水把皮肤腐蚀溃烂,水蒸汽在隧道内像蒸桑拿一样,吸到嘴里又苦又涩,脸被灼得疼痛难忍。这种情况下,田印福仍然主动请缨,在没有照明及通风的隧道内冒着窒息的危险,认真仔细地处理各种技术故障。出来时,在现场的同事们都说田印福“疯了”“不要命了”。最终,工程施工得以顺利进行,可田印福当时留下的腿痛病至今也未痊愈。
在鞍钢中板厂电缆移迁过程中,田印福冒着电缆即将放炮的危险,让别人转移到安全地带,他却凭着高超的技术只身处理险情,最终避免了多起伤亡事故的发生。为抢修吊车,田印福凭着无畏精神和高超技术,在离地面40多米的高空连续作业,晕高就爬着过钢梁,困了就在平台上睡一会儿,饭用绳子系上来,为了减少大小便的次数,他甚至只吃半饱,口渴了也强忍着,在危急时刻全力保证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领导和同事们都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小田有胆有识,真是好样的!”
在鞍钢冷轧镀锌线大修时,田印福连续3个多月没有休息一天,经常加班到下半夜,查线路、测数据、找原因、定方案,为分析故障原因,经常钻进满是油污的清洗段进行作业,蹲在400℃高温的设备上方检修,站在能剪断钢铁的飞剪旁测量,趴在百吨压力的光整机上观察……“同事们看到我心脏隐隐作痛、满头冷汗难受的样子,都劝我回去休息,我说自己心里有数,没事儿,可以坚持。在处理问题的关键时刻,我不能离开我的团队。”田印福回忆道。
有限人生中的无限奉献
田印福常说:“人生有限,事业无限,奉献更是无限的。”多年的一线工作使田印福深深懂得,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实现“补天填海”的壮举,众人的团结努力才能成就事业。在企业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12月,他创建了“田印福劳模工作室”,具体工作包括技术攻关、技能传授、培训服务、公益活动、远程教育等。工作室充分发挥“蒲公英效应”,将创新的种子播撒到各个角落,真正起到“孵化器”的作用,在广大职工中掀起了“学技术、赶技术、超技术”的创新热潮。工作室成立至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0多项,完成国家重点节能环保攻关项目35个,培训农民工和下岗职工近百人,获授权专利42项,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填补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在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田印福劳模工作室”先后受到省市两级工会的命名表彰。
作为“郭明义爱心团队”的一员,田印福热心公益事业,时刻把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他带领家乡青年学技术,普及农村用电常识,制作蔬菜大棚控制装置,让父老乡亲学到了技术、增加了收入,而他自己却不知自掏了多少材料费、路费。多年来,他经常把所获科技奖励的钱捐给灾区;他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的事迹,在单位有口皆碑;他还伸出援助之手,坚持向生活有困难的职工家庭捐款捐物。不仅如此,田印福还一直利用业余时间为单位同事、全社区的街坊邻居上门修理家电,从不收取一分钱。鲜为人知的是,田印福家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家住农村的父母身体多病。可对于爱心奉献,田印福始终无怨无悔。
天道酬勤。多年来,田印福先后获得“全国职工技术创新奖”“海峡两岸创新成果展金奖”“辽宁省十大创新成果奖”“中冶集团技术进步奖”等40多个奖项,并荣获“中国三冶集团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劳动模范”“辽宁好人”“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称号,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谈到成绩和荣誉,田印福谦虚地说:“荣誉就像一面镜子,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带给我动力,时刻鞭策着自己要不懈努力。只有劳动的激情常在,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助力实现技术革新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