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林
文章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调查省道301松潘县境内的藏族村落,分析少数民族村落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意愿。结果表明,位于前往九寨沟交通要道的藏族村落,因其交通区位比较优势,大部分村民具有强烈的乡村旅游发展意愿,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实践中。主要表现在通过整饰或新建住房、改善村容村貌以提升村落的整体形象,参与旅游接待分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位于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乡村区域,也逐渐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这一现象在大空间尺度尤为显著。基于这一事实,文章以松潘县境内、省道301沿线的藏族村落为考察对象,探究少数民族村落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为“九环线”西线的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旅游发展意愿与旅游发展态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两者都是观察或测度被调查对象对旅游业发展所持的个人或集体意志,区别在于旅游发展意愿更侧重被调查对象的主观能动性,态度则是基于既有的事实,侧重观察被调查对象的被动反应;从发展的时序来看,发展意愿的测量先于发展态度。从旅游目的地角度分析旅游发展意愿的研究较少,李可运用访谈法分析影响湘乡市青年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意愿的因素,发现被访者的个人统计特征和从业经历对其发展意愿存在显著的影响。本文将从村落区位、村民见识及其收入水平、村委会四个角度考察藏族村落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以促进少数民族参与到全域旅游的分工中。
一、研究区概况
松潘县位于四川西部旅游黄金路线的中心位置,“九环线”西线沿岷江纵贯全县。因其辖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松潘县既可以承接“九黄线”西线的游客接待,又可自成旅游目的地,这使得原本以畜牧业为主的藏族村落逐渐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沿省道301前往九寨沟,沿线分布着多个藏族村落——这些村落为本文的调研对象。
二、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通常针对特定环境中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运用社会行为者的意义来理解现象,研究者参与观察该社会现象并进行整体性理解与解释。案例研究(Case study)是其主要研究方法,分为单案例研究和多案例研究两类。本文采用的是多案例研究方法,于2015年8月对301省道沿线藏族村落的实地观察、访谈,获得相关资料。
三、研究结论
(一)村落区位对旅游发展意愿的影响
村落区位指的是村落与交通要道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村落主要沿岷江河谷分布在交通道路的两旁,但每个村落距离省道的距离有别。调查发现,距离国道和省道较近的村落,参与发展旅游接待的意愿更为强烈。为了提升村落的区位优势以参与到旅游接待活动中,有的村落甚至搬迁到交通要道旁边,如寒盼村,就从原来的沟谷中搬迁至省道301边上,通过新建住房、整饰房屋建筑以接待前往九寨沟或者返回成都的游客。川主寺镇附近的村落参与旅游接待的意愿强烈,如漳腊村新建住房和乡村酒店,参与旅游接待。
(二)村民见识对旅游发展意愿的影响
村民见识指的是村民是否有外出经商或工作的经历。传统的藏族村落以畜牧学为主,常年在草场放牧、挖药材;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男性村民走出村庄从事经商活动,也有部分村民在外务工,这些经历对其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的影响是积极的。个人见识、个人经历显著提高了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
(三)村民收入对旅游发展意愿的影响
村民收入分为收入结构和收入水平两个部分。收入结构主要包括畜牧业的收入、务工收入、药材收入、土地租赁收入,收入结构越多元化的村民,其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越强烈。收入水平越高的村民,更愿意出资新建、整饰住房,以参与到旅游接待中。而收入水平较低的村民,因收入的不确定性,其参与意愿相对较低。
(四)村委会对旅游发展意愿的影响
村委会作为基层行政单位,其在村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若村委会主张或领头参与旅游发展,则会对村容村貌进行积极主动的改造,从自我、借贷、上级政府支持筹集资金,领导村民从住房外墙和卧室整饰、装修到院内地面硬化、村里道路硬化、村里环境整治、改善村落与交通要道的区位;村民的参与意愿则经历了“不理会——少数参与——积极参与”。若村委对旅游发展的意愿不积极,村民自发的参与旅游发展意愿则受到限制。可见,村委会在促使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
文章通过对松潘县境内、松潘县城至九寨沟沿线的多个藏族村落进行调查,探析藏族村落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总体而言,所调查的村落具有强烈的旅游发展意愿,并积极参与到旅游发展的实践中;村落的区位、村民的见识和收入、村委会对旅游发展的意愿均会影响到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现阶段,藏族村落参与旅游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提供住宿和餐饮,参与旅游接待分工。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