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仁
如何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再只看重冷冰冰的数字增长,而要在规划设计、管理治理时更注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18世纪英国诗人库柏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
时至今日,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老牌的“城市中心”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到无数的新兴城市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以及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等,全球70亿人口已有近一半居住在了城市,而到2050年,世界三分之二的地方将变成城市。
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已迈入“城市时代”。城市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繁荣和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等诸多挑战。
优美宜居的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
矛盾无处不在,如何科学应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有效解决城市问题的路径。
从全球来看,2015年可谓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年。在这一年,联合国通过了到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部17 个目标中,有11 个是“建设具有包容性、安全、有复原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与此同时,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全球城市以及美国西雅图、德国弗莱堡等其他领军城市也已经纷纷制定了到2030年要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战略规划。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城镇化”道路上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多重挑战。在中国,无论是北上广等率先发展起来的超大城市,还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小城市,其发展的过程几乎都是以高的生态消耗为代价,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疾病、冲突等问题都使得城市陷入了“不可持续发展”的漩涡。
如何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再只看重冷冰冰的数字增长,而要在规划设计、管理治理时更注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鉴于城市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与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和上海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共同完成了《2015 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
该报告将研究目标集中在中国35个大中城市(省会和副省会城市,未包含拉萨),以及长三角核心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研究这些城市的人类发展指数和生态消耗指数,并进行城市排名和解读,希望通过更完善的数据对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路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