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玉 □刘冠新 □李德营(汝阳县水利局)
汝阳县浑椿河流域水土保持综治措施和效益
□李中玉□刘冠新□李德营(汝阳县水利局)
摘要:浑椿河流域自1986年被列入淮委试点流域期间在淮委、省、市水利部门指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流域内的广大干群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坡面防护和沟道整修等工程措施及资金整合管理多种手段,已初步控制了水土流失,使该地区粮食达到自给有余,促进了农、林、牧各业协调稳步地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生态环境正向良性循环转化。流域小气候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浑椿河流域;水土保持;综治措施;效益
浑椿河流域地处深山区,沟多、坡多是它的主要特点,要想从根本上防止水土流失,摆脱贫困,必须在坡面和沟道配置综治措施及资金整合管理,以达到目的。
1.1坡面防护工程措施
坡耕地,陡坡镢耕地及植被较差的坡面是泥沙产生的主要来源。为防止水土流失,采用如下几项措施,①修水平梯田,在群众中流传着“山高坡度大,地在山上挂”的说法,是其农业经营的真实写照,为了保证口粮,在山腰不论坡度在25°以上还是以下,只要有土地的地方,均改造成石坎梯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砌石技术编写成打油诗,“弯:沿着水平线,绕着山头转,小弯就势大弯取直。厚:近处取远挑,保持二尺活土不能少。拱:斜堰易滑坡,直磷容易鼓,抹七再出三,垒成拱型堰,承受压力大,扩大耕地面。长:沿着水平线,绕着山头转,能长则长,省工省料耕作方便。平:地面要平整,地边留高埂,水土不流失,保持活土层。”在全乡、全流域推广、普及。设计防洪标准按10 a一遇。共完成坡改梯工程121.53 hm2,占坡耕地81.35%,其中发展水浇地36.67 hm2。水平梯田由治理前的152.33 hm2,发展到279.20 hm2,其中水浇地由原来的16.67 hm2,发展到58.67 hm2。②坡面排水系统,在修水平梯田其它工程的同时,配置坡面排水系统,完成沟槽工程54.22km。③在山顶及山坡土层薄的地方营造水保林1376.40 hm2,在北脊向阳、土层较厚的地方,营造发展经济林309.20 hm2,种兰花83万墩,黄花菜230万墩,采用水平阶,挖水平沟,鱼磷坑等形式整地。以上诸项措施的实施,截短了坡长,改变了微地形,改良了土壤,增加团粒结构,增强抗冲能力,加大入渗和持水能力,减少坡面泾流量,降低土壤冲刷量。人工林的营造,增加了地面植被,改变了小气候。形成了完整的坡面的防护体系,改善了坡面耕作环境。
1.2沟道整修工程措施
该流域山多、坡多、沟道多,且比降大。为从根本上治理水土流失,本着“先上后下,先毛沟,后支沟”的治理原则,在沟道的顶部多以刺槐,栎树固坡封顶,小毛沟以砌石谷坊为主,在支沟多搞一些浆砌谷坊,蓄水拦沙,主河道搞顺河坝,改滩造地。几年来共修石谷坊7659座,修塘坝17座,蓄水2.55万m3,浇地36.67 hm2,搞顺河坝9100 m,改滩造地2.60 hm2,保村2个,保人500口,保地7.33 hm2。
1.3资金来源和使用管理
资金来源有如下几种:国家投资,地方投资,及投劳折款部分,试点7 a期间,淮委、省水利厅共投资29.49万元。地方匹配5.10万元,劳务折款250.91万元,共投资285.50万元。其中,梯田造地107.20万元,占总投资的37.50%。造林育草投资126.95万元,占总投资44%。工程投资36.90万元,占总投资2.93%。修生产路投资11.33万元占总投资4%。
在资金使用管理上,该流域任务大,资金不足,为使有限的财力发挥更大的作用,实践中探索出以奖代补经费使用办法在此行之有效。施行以奖代补,可以使资金集中使用,保证重点工程的质量进度。1989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农业政策的斜倾,在不提高补助标准的前提下,由定额补助逐步改为择扶持,实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提高了群众的治理积极性,加快了治理步伐。6个行政村,村村成立了水利水保服务站,设置流域治理经费专账,定期公布,严格杜绝了经费外流,保证经费渠道畅通无阻。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2.1土地利用情况
规划前该流域自然条件差,首先反映到的是基本农田少,坡耕地多,坡陡开荒多,荒草坡面积大,蔬林面积大,成林少。不合理的耕作、开发,使土地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据调查:由于土地利用不合理,每年造成水土流失11.80万t,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为改善这种状况,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首先从调整内部结构入手。如:刘沟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0.06 hm2,而人均坡耕地就0.03 hm2,且大部分在25°左右。为提高粮食单产,发挥本村坡地多的优势。对耕地进行规划,逐步施工,以工换工,推蘑转圈修水平梯田,定耕地,增加基本农田。工程标准以登山弓型大坎梯田为标准,几年来共改造坡耕地修建高标准石磷梯田21.33 hm2,加上新造耕地人均耕地由1985年的0.06 hm2,提高到现在的0.08 hm2。粮食公顷产由1985年17.33 kg,提高到现在的36.67 kg,达到自给有余。除此之外,种植有烟叶、芝麻、豆类等经济作物。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变。据调查:仅烟叶一项年收入1.70万元,人均10元以上。位于上游的六竹、蒿坪村、因地制宜,发挥山林面积在的优势,在固定基本农田的同时。加强对现有蔬林地进行补植,大力种植速生用材林,据统计7 a来共造林100 hm2,同时该村利用修枝抚育的枝柴率先在流域内推广节柴灶。仅此一项全流域每年可修枝柴51.80万kg,节约农民开支5万多元。该村利用枝条编荆柏利用小径材搞加工工,年收入0.50万元以上。位于中游的十八盘村,利用25°坡耕地改造高标准石坎梯田发展经济林,如杜仲、红果、油桐等。25°以上陡坡地退耕还林还牧。位于下游的干里村,充分利用沟道优势,搞沟道骨干工程,建蓄水塘4个,库容2.80万m3,浇地7.93 hm2。登山村连年来以经济林为重点,利用现有耕地挖掘潜力,发展杜仲、红果、花川、梨、油桐,同时在沟道中种植用材林,据初步估算每年可增值2万元左右。
2.2科学治理、调整各业用地比例,促进农业发展
浑椿河流域治理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只抓农业而忽视了林、牧业的建设。长期重视粮食生产,由此造成广种薄收、生态失调。治理过程中,以科学和态度,合理调整了土地利用的内部结构,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农、林、牧、付各业迈进。粮食生产由广种薄收转固定基本农田、高产多收。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全流域耕地由治理前的301.73 hm2,发展到1992年单产由原来的183 kg,提高到460 kg。增长60.20%.总产由原来的82.76 万kg提高到145.05万kg,增产42.94%。各业结构比例的调整,使农业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环境的改善又促进了农业发展。大农业的发展,为林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退耕还林还草。通过调整使土地利用发生了根本变化。
由表1可看出治理前农、林、牧、蔬林及荒草坡,其它用地比例为7%:27%:0%:64%:2%,治理后用地比例为调整为7%:65%:20%:5%:2%生产用地结构合理,符合当地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自然优势。
表1 土地利用情况变化表 (单位:hm2)
2.3综合治理取得的综合效益
2.3.1生态效益
由于三大措施的合理配置,形成了综合防护体系,使得水土流失得到了的效控制,拦泥蓄水效益显著,根据西沟观测站的实测资料及流域内的调查分析推算:侵蚀模数由原来的4000t/a.km2,减少到1000 t/a.km2,蓄水效益42.65%,保土效益76.27%,同时改变了小气候,减少了干热风、病虫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次数,大面积植树种草涵养了水源,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位,增强了地力。梯田建设,改变了坡长,减少了径流量;沟道谷坊群拦蓄了泥沙,抬高了侵蚀基点。据调查主河床下切0.50~1.00 m,部分河段已露出了基岩,昔日的荒山向内秃岭,今日已披上了绿装。
2.3.2经济效益
经过7 a的治理,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粮食逐年增长,经济收入不断提高。1986年,粮食产量2742 kg/hm2,粮食总产82.76万kg,到1992年底分别达到6900 kg/hm2,145.05万kg,人均粮食由183 kg上升到308 kg,增长40.58%,农业总产值由27.88万元,增长到38.59万元。林业的发展增加了材积量,到1992年底净增活林材积2.18万m3。同时利用修枝抚育的技条作燃料,大力发展节柴灶,共节煤1000t,折合现金5万元。经济林建设使牧业养殖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截止1992年底总产值达到282.97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91元,分别比八六年增长72.96%、78.83%。
2.3.3社会效益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今的山村姑娘,小伙也注重穿着打扮,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据不完全统计,7a间,该流域的社会购买力大有提高。几年间先后有256户经商办企业,办起了香菇场,木耳场,冶炼厂等25个,年利用10万元以上。手表、自行车、电视机已成为普通人家的必用品。以前的草屋,正在被平地而起的瓦房、楼房代替。小学教育已经普及,由群众资助办起的乡村教学楼可与县城小学的教学楼媲美。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同志曾经亲临视察,并高度赞扬山区人民的办学精神,这是对小流域治理取得的社会效益的肯定。其间共修乡村生产路25条48.90 km,方便了群众,促进了乡村间的经济交流,彻底改变了“走路穿沟爬高山,运输全靠肩膀担,上坡汗流出气难,下山难行腿打颤”的局面。人们手中有了钱,再不用为油、盐、米、醋犯难,他们自筹资金,修建人畜吃水工程31处,解决了2825口人,765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如今大部分村通上了自来水,大大节省了劳力,山区生活环境的改善使许多光棍汉招来了金凤凰。人们从根本上解决了吃粮、烧材、花钱问题,不再离开山沟搞劳务输出,而是脚踏实地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刘长垠韦诗佳)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853(2016)04-0019-02
作者简介:李中玉(1968-),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