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超级英雄”更受欢迎

2016-06-28 05:48杨鑫宇
宁夏画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凡人老兵

杨鑫宇

《美国队长3》在国内上映,再度引发了“超级英雄”热。2012年《复仇者联盟》在华上映后的几年里,同类电影屡次取得佳绩。这些电影取得的成功,不由令人思考:为什么好莱坞的“超级英雄”能产生如此强大的号召力?这类电影成功的要诀是什么?

《美国队长3》最大的长处,是对片中“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在片中,既能看到刚正不阿的“美国队长”,也能看到盾牌背后那个深受友情撕扯的二战老兵;既能看到智勇双全的“钢铁侠”,也能看到盔甲之下那个脆弱敏感的“有钱混蛋”。

好莱坞的英雄大多都是虚构的,很多拥有字面意义上的“神力”,但剧作者一定会力图还原他们的“人性”。相比之下,尽管中国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大多有真实的原型,反而常常落入过分“神化”的陷阱。观众们喜爱的英雄类型,恰恰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而不是近乎完美的“神”。

这里面的原因很好理解——世界上并不存在超凡入圣的完人,观众们自己不是这种人,很多英雄人物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神”。他们之所以成为英雄,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就和其他人不同,而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时机和场合,展现出了自己身上的人性闪光点。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从凡人中产生,一旦脱离了凡人的特性,“英雄”形象就走上了神坛,只能让人仰视,而无法让人亲近和效仿,自然不能激发共情与共鸣。

中国的影视作品中也成功塑造了许多“英雄”形象。《亮剑》中的李云龙,《集结号》里的老兵谷子地,《千钧一发》里的拆弹专家老鱼,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物形象,有当代的,也有过去的,有的由真人真事改编,有的取自特定历史原型,也有的完全是艺术虚构。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真实。他们身上那些真实而不那么“高大全”的属性,不仅无损于他们的英雄气概,反而更让他们的英雄壮举显得可敬可亲。

英雄,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中国不缺少英雄,但影人们有必要去思考:银幕上究竟需要哪种“英雄”?这个答案不在任何一本教科书中,就在亿万中国观众的心里,影人们须聆听和理解。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凡人老兵
你是凡人,亦是英雄
暴雨中的凡人英雄
老兵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老兵
文艺作品赏析的重要性研究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要迷恋神,神也是凡人
老兵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