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钦州市某工人公共租凭房建设项目
钦州市某工人公共租赁房建设项目(以下简称“该项目”)为住宅建筑,需要满足约3000名产业工人的住宿生活需要。该项目位于广西钦州市钦南区孔雀湾附近,紧靠六景高速和环北大道,交通较为便利。项目用地面积为24413.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48256.06平方米,户型套数为808套,容积率为1.80,可提供室外停车位92个。整个项目共有5栋6层的多层建筑,建筑高度在24米以内。底部一层为商铺,最矮处层高4.5米,最高处层高5.9米;上部为宿舍楼,层高3.0米。结构主体采用框架结构,各主楼用抗震缝将结构分隔为体型较规则的独立结构单元。人均居住用地指标约为9平方米,住区绿地率30.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8平方米。
保障性住房主要使用者为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他们在收入水平、生活方式、居住现状、预期目标等方面,以及居住地的空间分布规律上都有一些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该项目也不例外。因此,在绿色技术选型时应围绕“低成本”的原则,优先采用低成本、易实施的绿色建筑技术。
钦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北岸,属于夏热冬暖地区,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居住习惯,优化建筑朝向和布局,平衡建筑密度和间距的同时,在设计上应以被动设计优先,使室内有良好的日照、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保障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因此,本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注意切合实际情况,不单纯追求绿色建筑技术,因地制宜地采用低成本、实施性强的适宜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等技术,兼顾环境品质和环境负荷之间的平衡,力争将该项目打造成为一个具有本土特色、大众接受程度高的一星级绿色建筑。
-钦州市容。
-夏季风速放大系数图。
-冬季、过渡季风速放大系数图。
-冬季、过渡季风速云图。
-冬季、过渡季风速流线图。
合理规划设计并以计算机模拟辅助
建筑环境有别于自然环境,是人为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形成的人工环境。借助合理的建筑方案与规划布局设计,在生态节能的前提下获得最大限度的舒适度,是绿色建筑所追求的发展方向。该项目根据场地条件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和窗墙面积比,使住宅获得良好的日照、通风和采光,在南卧室设外遮阳设施,有利于改善室内舒适度,降低空调能耗。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真实模拟项目的室内外自然通风、采光、日照等情况,根据模拟数据结果,优化住区设计。
在风环境分析设计方面,根据项目所处地理位置,主要考虑夏季室外通风状况及风害防治,通过PHOENICS2011软件,分析这一城市区域夏季气流流动特点以及冬季、夏季和过渡季主导风向、风速,进行项目室外地面1.5米高度的计算机模拟分析。由分析结果可知,该项目朝向及布局合理,场地内无漩涡和死角。在夏季、冬季、过渡季平均风速条件下,项目建筑周边人行区域的风速最大值为3.39米/秒,风速放大系数<1.65,符合行人舒适性要求;夏季迎、背风面风压差基本处于3Pa~5Pa之间,过渡季迎、背风面风压差基本为3Pa。而通过对住区1#、2#、4#、5#楼内的不利户型进行的室内自然通风模拟分析,根据不利户型风速云图、风速流线图、空气龄图等模拟结果,可得出各户型空气龄均在400秒以下,换气次数大于2 次/小时,各户型室内空气流速均在1.5米/秒以下的结论,可见该项目室内自然通风效果良好,满足人体活动舒适性需要。
-拟建建筑建后区域日照分析示意图。
自然光在建筑设计中能创造出丰富的空间效果和光影变化,给人立体、层次、开敞以及温暖的感觉等。建筑合理利用自然采光也是照明节能的重要手段。利用自然光照明,能够节约照明所消耗的电能和改善居住空间的生态环境。采用Autodesk Ecotect Analysis 2011对室内光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户型设计、房间窗地面积比和采光有效进深等的控制,该项目住宅区域的光照均满足相关标准规范要求。
对建筑间距采用斯维尔日照分析软件Sun2010进行优化分析,优化建筑布局及朝向,以保证该项目主要活动空间获得良好的日照,满足住户舒适度要求。
健全公共交通配套
公共交通充分利用城市道路交通资源,在方便市民快捷出行的同时兼具节能减排、改善城市环境等效果。对于保障性住房居住人群来说,公共交通是出行的首选方式。因此,保障性住房在规划设计中应考虑住区与公共交通接驳,提高出行效率。该项目住区选址选择公共汽车1号线(中马—港口)站点的500米半径覆盖范围内。根据钦州市的相关规划,后续相关部门还将继续完善该区域的慢性交通系统,交通配套设施较为完善。
宜居生态绿化
绿地景观设计利用本土绿色资源,选用大量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包括红继木、黄金叶、红背桂、蒲葵仔、鸭脚木、黄榕球、马尾铁、苏铁、老人葵、小叶榄仁、香樟、假苹婆、黄花鸡蛋花、黄槐等,种植乔木共计292株。大量运用乡土植物树种的同时,坚持乔、灌、草比例协调,在平面布置上疏密得当、错落有致,竖向布置上进行分层设计,形成乔、灌、地被的空间模式。通过合理配置绿地,达到土地集约使用以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室外透水地面主要由绿化地面和生态停车位构成,其中生态停车位采用镂空率大于40%的植草砖;同时采用水平冠幅大、抗污染、降噪树种,调节微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强化雨水的地下渗透能力,减少其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该项目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达到48.6%,达到绿色建筑要求。
非传统水源利用
钦州市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性质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22℃,多年平均降水量1764.5毫米,年降水总量187亿立方米。境内河流密布,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以上河流有32条,主要有钦江、茅岭江、大风江,多年平均径流深983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04.2亿立方米。经用水量估算,该项目最高日用水量为646.02立方米,最大小时用水量为80.75立方米。计划收集小区内所有屋面的雨水,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净化处理后用于小区绿化浇灌,减少屋面雨水的排放。根据实际绿化最高日用水量21.97立方米以及当地水文特征资料分析,雨水收集水池容积设计取7天室外杂用水量综合考虑,汇水面积为9276.27平方米,蓄水池容积设置为200立方米。每年可回收雨水量为3441立方米,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1.95%。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与建筑的结合,已经成为发展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必然趋势。可再生能源是替代常规能源、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方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对于促进建筑节能、改善城市环境意义重大。广西各地市近些年来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工作,钦州市也是广西首个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示范城市,该项技术在本地发展已相对成熟。该项目采用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热水系统,为住宿员工及食堂提供生活热水,并采用空气源热泵系统辅助加热。分别在1~5#楼屋顶各设置1套太阳能热水系统为所有住户提供生活热水,每套系统均配置2台10匹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热水供应的住户比例为100%。
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投入一定的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由项目的设计技术路线及整体设计要求而定,不同建筑类型、不同设计路线存在着增量成本的差异。保障性住房由于受成本控制的影响,在选用绿色建筑技术时,采取“被动优先”原则,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因地适宜选用绿色建筑技术,可达到低投入、高回报的效果。本项目从实际出发,打破建筑常规节能做法,增量成本主要集中体现在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上,按照雨水回收利用系统市场造价6000元/立方米,本项目日均用水量为21.97立方米,则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总投资为13.18万元,折合为2.73元/平方米,增量成本相对很低。
通过研究分析,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保障性住房项目确定实施绿色建筑技术时,应从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介入,针对项目的特点确定可行的绿色技术方案,同时有效控制增量成本,保证项目绿色建筑技术的顺利实施。该项目的建设实施,为同类型、同区域住区中实施绿色建筑适宜技术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相信随着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人们对住房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与自然和谐共存、持续发展的绿色保障房建筑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