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回归生活
冯果川
文字统筹_刘珺(本刊记者)
我们是在做建筑,但是也在尝试用建筑去捕捉生活的灵动性。
_ 南宁市规划展示馆。
_ 南方科技大学行政楼内部。
冯果川 筑博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集团执行首席建筑师、筑博设计建筑工作室总负责人,著名学者,城市规划专家。长期坚持在设计单位从事设计实践,同时关注建筑批评和公共话语。在《南方都市报》等公共媒体上发表论文多篇,对当代城市和社会问题敢于直言批评,将专业问题置于公共话语之中,推动建筑与社会的互动交流。
他提出“走向日常的建筑学”观点,指出当下中国建筑学的两支主流——国家意识形态大叙事与精英意识形态小叙事掩盖了建筑学更应该关注的、广泛存在的日常生活现实。并从释放欲望、创造快乐、恢复伦常、促进交往、回归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对应着一种关于建筑学的基本观念:为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做设计,在他看来是一种很体面和高贵的工作。通过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同时也通过写作、研究、教育等方式对城市化进行反思。无论实践还是反思都有着清晰的空间政治学维度,关注意识形态以及资本在城市中的运作轨迹和当下主体的命运。
南方科技大学行政楼。
在谈到自己“设计回归生活”观点时,冯果川解释说还有一个更简短的说法,叫作“设计还俗”。无论叫“回归生活”也好,还是叫“还俗”也罢,这里面都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我们认为设计根植于生活,另外一层是我们认为现在的设计已经脱离了生活,换句话说是把自己架高了。在中国当下所谓学术的主流是一种追求崇高的建筑学,它掩盖了建筑学更应该关注的、广泛存在的日常生活现实。
面对普通的生活,冯果川觉得作为建筑师来说是更困难的一件事,因为生活是没有什么形状的,难以琢磨,非常琐碎,当你说的时候它已经在改变了,很难归纳和总结。但是也恰恰是因为这种琐碎和复杂性,设计师的工作变得具有开放性和差异性。
_ 南宁市规划展示馆。
最初,冯果川是在住宅空间的探索上实践其“回归生活”的建筑理念。多年来,冯果川带领自己的团队一直都在尝试做不同的户型空间结构,其实也是在尝试不同的生活形态。如在武汉的南湖玫瑰湾,这个项目结构更多是并联式,而不是串联式,更多是以客厅为核心,不是线性的,而是有分支地向左右展开。这样一个放射状的户型带来了外立面的丰富变化,所以看到住宅外观时可以感受到它一定有一种更灵活、自由的内在空间结构。这不仅带来了内部的丰富性,同时也带来了外在的丰富性。
冯果川在做公共建筑时,也是秉承类似的理念,首先讨论的是生活,而不是建筑本身。当他做南宁市规划展示馆时,考虑的不是它内部的空间,而是它占据了城市的公共空间和资源,如何补偿这个城市。建一个房子的同时,还给城市一个更有品质的公共空间。同样,在建设某个博物馆时也是这样。虽然是一个关于历史的博物馆,是一个相对来说讨论比较严肃刻板内容的建筑,但是冯果川赋予它非常灵活的外观,他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改变机构原来那种硬邦邦冰冷的状态,使它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已经建成的深圳档案馆项目中,冯果川也是把常规的封闭档案空间解放出来,在其前面出现了一个开放的供市民使用的公共空间。
_ 泰然大厦。
_ 泰然大厦。
在办公建筑的探索上亦如是。如筑博集团的总部所在地深圳泰然大厦,这样一座建筑没有一个常规意义上的办公塔楼和裙房的形态划分,完全是一个整体,把原来使用效率非常低的巨大裙房屋面切分为若干很小的屋面,分配给很多的办公空间,使很多办公人群有非常方便的户外活动空间,常规的被称为人肉三明治式的写字楼是一种很枯燥乏味的办公环境,但是在这里可以走到户外享受绿色景观,而且这个绿色屋顶相对来说都比较低矮,所以变成了贡献给周围楼宇享用的、非常友好的界面。
冯果川也尝试设计更具有自由精神的大学校园,如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这个大学的校园规划是冯果川团队做的,其中也有30%的单体建筑是他们设计的,如学校的行政楼。在这个学校里面,没有一个非常刻板的在常规大学里面会看到的大轴线、大广场,行政楼放在轴线的终点,有着非常威严的行政性校园氛围,冯果川的校园让学生感觉到一种自由、探索、随心所欲,建筑修得尽量比较低矮,尺度和人更亲和。
冯果川参加了深圳湾超级城市竞赛,尝试着不去做布景的建筑和城市,而是希望在城市里面仍然探讨漫游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漫游是一个对自由的塑造,沃尔特·本雅明在《拱廊计划》里面曾经提到过巴黎的拱廊,他在这里讨论的就是伯德莱尔笔下的这些波希米亚的漫游者,他们跳脱出了资本和权力的谋划,享受了资本和权力的成果,但是拒绝参与其中。冯果川希望这样一种漫游的城市也能够出现,“我们是在做建筑,但是也在尝试用建筑去捕捉生活的灵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