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统筹 _ 邱勇哲(本刊记者)
中国古典建筑园林篇
依园绿竹虹烟晴
文字统筹 _ 邱勇哲(本刊记者)
福建古称“闽”,是土著闽越人的居住地。秦汉以来,中原多事时,北方人民不断南迁,特别在两晋南北朝、唐末五代,是北方人民大规模入闽的高潮时期。这股迁移潮切断了闽越土著文化的自身发展脉络,带来了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1661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人逐出台湾,设官分治、建学屯田,随之有大批汉人移居台湾,其中福建移民占80%以上,广东占15%左右,因此台湾传统建筑确立了以闽台建筑为主体、以粤东及客家建筑为辅的体系。
闽台园林常见的建筑类型有厅堂馆轩、楼阁、榭枋、亭廊等,这类建筑大多兼有多种用途而不能明确区分,建筑名称也常混用。
《园冶》卷一《立基》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先乎取景,妙在朝南。”沋元禄记猗园谓:“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山、池是园林的骨干,但欣赏山池风景的位置,常设在建筑物以内。建筑常与山水花木共同组成园景,在局部景区中,还常成为构图的主题。厅堂是园中主体建筑,是主人会客、宴集之所,处于主要观景位置,体量较大,装修陈设也较讲究。
左:福州光禄坊刘家大院的花厅。
中:福州林聪彝宅园花厅。
右:福州二梅书屋花厅栏杆。
_台湾林园观稼轩。
左:台湾新竹潜园今图。
右:潜园爽吟阁资料图。
闽台园林中的厅堂,装饰华丽者称为“花厅”。厅堂的屋顶有硬山顶、歇山顶两种。福州林聪彝宅园中的花厅,屋顶用歇山顶,作“四面厅”式,四面施落地长窗,檐下施垂莲柱,前檐出廊,并设月台,可纵览山池景色。福州二梅书屋的花厅,则在四面设廊,廊柱间施鹅颈椅,装饰更为精巧华丽。福州郭柏荫故居宅园的三间花厅,用硬山顶,厅内减去明间的前檐柱、前金柱,使空间更为宽敞,减少了庭院的闭塞之感。
台湾板桥林园的定静堂,则以一组大厝作为园中的主要厅堂,与其他景区相对独立,只在堂前设宽广的石埕,可于此举行大规模的家族聚会活动。
楼阁可供登临眺望之用,构成高低起伏的轮廓。楼和阁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有的单层建筑也可称阁,如厦门鼓浪屿菽庄的壬秋阁;有的建于高台上的亭子也可称楼,如晋江安海尺远斋的听月楼;有的所称轩者实为二层的楼阁,如台北林园的观稼轩。闽台的私园面积不大,楼阁一般设于园之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隐于僻处,如福州芙蓉园的八角阁、黄巷东园的八角楼、福清豆区园的枕流阁与宝纶楼、泉州澄圃的御书楼、台湾板桥林园的来青阁及观稼轩等。福州芙蓉园八角阁以山石为基座,益增其高。台湾新竹潜园爽吟阁与水院相结合,空间凉爽而幽静。
古代文人士绅喜藏书,福州城内住宅往往于最后一进设楼阁,用作藏书楼。小园中还以藏书楼作为主景,如漳州可园吟香阁、福州黄巷小黄偻、福州螺江陈氏五楼庭园则以五座楼阁作为园中主要建筑,楼阁底层的室布局一如厅堂,代替传统的厅堂馆轩。为了加强住宅的防御性能,有的园中还附设高耸而封闭的“枪楼”。
上:福州陈绍宽故居中的八角亭,其角叶造型独特。
中:黄巷小黄楼布局错落有致。
下:福州林聪彝宅园的半亭。
_板桥林家花园。
亭为园林中休息凭眺的建筑,因其体型至透,也成为同景中的重要点缀、可以满足“点景”与“观景”的要求,亭的体量较小而且集中,有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形象,故其布置也比较自由,《园冶》卷一《屋宇》云:“亭者,停也。人所停集也。”因此亭子多位于游览路线上可供休息眺望的地点,或于平地、山腰,或于池心、水际。
亭子的造型千变万化,在园林之中,亭有半亭与独立亭之分。半亭依墙而建,两侧多与走廊相连,如螺江陈氏五楼中的半亭。还有一种位于围墙转角的半亭,如福州二梅书屋、王麒故居中所见。独立亭多建于池侧、池中、山巅,或掩映于花石之间,其位置、形体须与环境协调。
闽台小型私园的池沼夹于建筑之间,多呈规则的方形,突出的亭台可破其单调,又不显突兀,如南安石井中宪第的半亭、台湾板桥林园汲古书屋与方鉴斋等。亭子可立于山腰或山巅,如泉州施琅澄圃中的万家春树亭,独立于心山之上,更显山势高耸。
闽台私园中有一种抱厦式方亭,缘于厅堂的明间之前,屋顶与后者相连或略微脱开,一般用于规整的庭院之中,如泉州镇抚巷黄氏小园厅堂、漳州文川里可园吟香阁北檐、台湾板桥林园汲古书屋与方鉴斋、厦门海沧莲塘别墅、合南吴园作砺轩、雾峰林宅蓉镜斋、新竹潜园观音亭中所见,这种处理,既保证了厅堂的完整,又可扩展厅堂明间及前檐空间。
台湾林园汲古书屋的四柱方亭,屋顶放置半圆筒顶。披檐转角无起翘的翼角,而是平面内凹呈海棠形。此亭形式奇异,曾有人怀疑它在形式上可能受西洋或南洋的影响。
_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的四十四桥。
廊是园林中建筑网的联络物,也是风景的导游线。在组景方面有透有障,起着围合空间、划分空间、增加景观深度的作用,按形状及位置区分有空廊、复廊、单面廊、爬山廊、水廊、楼廊等几种。空廊两侧空透,柱间设槛墙或栏杆。台湾板桥林园联系横虹卧月、观稼轩与定静堂景区,就采用长长的空廊。单面廊一侧常贴着园墙,另一侧空敞、其进深大者屋顶作两坡,小者作单坡。台湾板桥林园方鉴斋水庭、新竹潜园爽吟阁、福州黄巷小黄楼中,回廊上作平顶、铺设红方砖、形成复道。
桥为划分水面、联系两岸之用,使水面划分而增加层次,看上去更为深远。按形状分有折线桥、拱桥、板桥、廊桥等数种。折线桥也称曲桥,平面一折至四折不等,与水池曲折形状暗合,多用水平线条。人行其上,别来曲去,增加情趣,加深了水面的辽阔感。折线桥般仅在大园中使用,如厦门清和别墅、漳州文川里可园、安海尺远斋、南安石井中宅第花园等。晋江安海尺远斋、南安石井中宅第花园的曲桥,还使用船形桥墩,模仿闽南宋代石梁式桥的形象,厦门鼓浪屿菽庄中的“四十四桥”,桥中有数座亭台相隔,是藏海园中的主要游览路线。
圆拱桥可略微强调游园路径起伏之势,如福清豆区园有用湖石砌成的拱桥和石板平弧拱桥,是明代创造的传统式样。福州黄巷小黄楼的廿网桥、漳州占藤仙馆中的拱桥,体型小巧,仅容一人穿越,与池水面积相称。泉州澄圃中现存有三孔圆拱桥,是闽南私园中体形最大的。台湾板桥林园中的陆桥横虹卧月,分隔来青阁与香玉簪景区,桥身中空,内设通道,与桥面上通道形成立体交通,桥两端设假山上下廊桥可丰富园中景观的空间层次。台湾新竹潜园爽吟阁右侧有三间廊桥,桥身及廊屋拱起如虹形,廊身间设四瓣海棠形窗洞,是闽台私园中仅有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