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然
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把当时发生的事留传给后世子孙,就在青铜器上铸造或刻凿文字。这上面的文字就是金文。
早期的金文字形同甲骨文几乎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金文逐渐有了变化,圆浑的曲线取代了纤细的直线,规整匀称的布局取代了错落自然的空间。
毛公鼎是一尊价值连城的国宝,它是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在民间流传近百年,历经沧桑。抗战期间险被日军夺走,日本投降之后,收藏者将鼎捐献出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腹部内壁铸有近500字的铭文,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这些文字大意是:周朝遇到祸患,局面混乱,周宣王对毛公委以重任,要他辅佐周宣王管理国家大事,并赏赐车马器物。毛公深为感动,特铸鼎表示世世代代永远不忘。
毛公鼎的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结构匀称准确,布局妥帖,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细细品察每一行与每一字,极为严整、丝毫不苟。铭文里有许多象形文字,如“鼎”“鱼”“虎”“马”等,与甲骨文字形很接近,不同的是,笔画圆润浑厚,线条遒劲稳健;大量使用弧形线,如“公”,线条回曲蜿蜒,坚韧纤徐;另一方面,笔画粗细夸张明显,如“正”的第一笔,粗大圆浑;结体方长,且更加夸张,如“画”,字形比较修长;一个字的部件之间,收放对比强烈,如“畏”,左边收,右边放,笔画起收处略有尖出,笔触长短互用,收放有致。这些变化令人感受到书写力度的轻重与速度的快慢,对比明显、起伏跌宕,大大增强了金文的艺术特点,更多的是给人以“壮”“朴”之美。
整篇铭文铸造在“不规则”的钟鼎内腹,配合着这种字形弯斜排列,线条圆厚、凝练,每一字显得极为稳定,线条在瘦劲之外又多出几分厚重的美,处置得井然有序、和谐统一、生动多姿,令人赞叹不已。可见作者对金文排篇布局,有着高超的驾驭能力。
中国文字,自甲骨文就具备了艺术天赋,至金文,这种艺术素质与天赋充分地得到了发挥,经过陶铸琢磨的青铜器铭文,凝重浑穆,劲气内敛,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毛公鼎出土以来,清末的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就曾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