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64位高性能微处理器纷纷面世,使人们基于标准微处理器芯片设计用于解决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的MPP(大规模并行处理)巨型机的梦想成为可能。可MPP结构巨型机系统做出来难,用起来更难!
这“两难”,使国际上许多大公司在探索MPP之路时栽了大跟斗,有的公司甚至因此而倒闭。这让许多公司对MPP望洋兴叹,而国内对MPP的探索也刚刚开始。
总师组毅然作出三大决策:
一、瞄准每秒千亿次技术,实现每秒100亿次跨越的同时,做好后续跨越的技术储备。
二、瞄准未来主流技术MPP,以高起点确保“银河—Ⅲ”的高质量。
三、瞄准大型科学/工程计算和大规模数据处理应用技术需求,突破MPP并行巨型机系统应用关键技术,为用户研制高效好用的机器。
总师组决策的理由是:MPP虽然有风险,但风险是超越的机遇,只有勇于迎接挑战,才能尽快赶超世界;跟着别人的脚印亦步亦趋、四平八稳,不是银河人的风格!
他们运用“非常举措”战胜“非常困难”,再次创造银河奇迹:“银河—Ⅲ”计算速度比“银河—Ⅱ”提高了10倍,其体积却只有“银河—Ⅱ”的六分之一!当时国际MPP巨型机实际计算性能一般为峰值计算性能的20—30%,而“银河—Ⅲ”达到70%!
1997年6月,离散百年的香港正沿着回归之路,款款向祖国怀抱走来。
在香港即将回到祖国怀抱的喜庆时刻,银河人三年精心培育的“银河—Ⅲ”,也已经长成“美丽姑娘”,要准备“出阁”了。
她的身体是否强健、是否达到“出阁”标准?6月6日,国防科工委科技部副部长陈丹淮带领七名专家前来对她进行近乎苛刻的“体检”。
这天晚上八点,领导、专家和研制人员团团围着“银河—Ⅲ”。只见她通电后,开机顺畅,运行平稳,发出均匀的轻鸣,大家脸上不由露出欣慰的笑意。
这时,忽闻机房外边狂风呼啸,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机房电压抽风似的剧烈波动,忽儿拉高到250V,忽儿又跌至120V,还出现短暂停电现象。
“银河—Ⅲ”经得住这般折腾吗?国防科工委领导、专家们的心一下揪紧了。
陈丹淮向考机专家征求意见:“这天气,怎么办?要是把机器弄坏了,损失就大了。”
考机专家意见一致:“先停机,等雷雨过后再重新开机。”
陈丹淮来到卢锡城、杨学军跟前说:“这电压太不稳了,大家建议先停机,你们看……”
卢锡城、杨学军也是一脸严峻。作为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虽然对“银河—Ⅲ”的稳定性了如指掌、深信不疑。但如此恶劣的天气,自测试以来,还是第一次遭遇,“银河—Ⅲ”能否扛得住,他们心里也有些担心。
但见“银河—Ⅲ”却似狂风巨浪下的礁石,不管电流如何剧烈波动,依然稳若泰山,神形自若。
卢锡城、杨学军果敢决断:“不停,继续考机!”
10小时过去了……24小时过去了……48小时过去了……105小时过去了……“银河—Ⅲ”依然运行平稳。
最后,考机指挥员下令:“人工停机!”
轮流守候在机器旁的考机专家们,深深地被“银河—Ⅲ”折服了:“能抗住这种恶劣天气,并连续平稳运行四五天的机器,其可靠性、稳定性,绝对世界一流!”
“银河—Ⅲ”通过国家鉴定当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媒体都在显著位置予以报道。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海外媒体也纷纷刊登消息。
媒体称赞“银河—Ⅲ”:“给香港回归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
香港一家媒体在报道“银河—Ⅲ”的消息中这样写道:“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怀抱了,可至今还有人怀疑中国是否有能力管理这个国际大都市。对这一问题,近日面世的‘银河—Ⅲ从另一个侧面作出了回答。须知,香港昔日的管理者英国,至今还没有每秒100亿次巨型机。坚信一个科技水平先进的国家,其治国能力也绝不会输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