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声音

2016-06-27 11:06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张爱萍研制计算机

1975年,美国的西蒙·克雷运用新兴的向量超级计算技术研制成功人类第一台每秒亿次巨型机——“克雷—1”。

几乎与此同时,慈云桂也提出了“中国要搞巨型机”的设想,并为此而四处奔走。

听了慈云桂这话,很多人惊讶:“就中国这条件,搞每秒100万次都困难,搞每秒亿次机岂不是异想天开?”

还有人讥讽:“国家不是刚放了颗人造地球卫星嘛?慈老头也把计算机当卫星呢。”

他的同事们则纷纷感慨:“我们的步伐,永远跟不上慈教授的思想。”

的确,慈云桂探索的目光,总是要比别人超前很多。20世纪60年代初,全国正热火朝天研制电子管计算机,他却停止自己的在研项目,而为晶体管计算机项目四处奔走;60年代末,国产晶体管计算机技术刚刚成熟,他又提出要搞集成电路计算机,决心实现国产计算机从每秒万次到每秒百万次的大跨越。

当时,用于“远望一号”的每秒百万次“151”中心处理机正值紧张设计阶段。于是有人劝慈云桂:“已经盛到碗里的‘151还不知能不能吃下呢,还是等吃完了这碗饭,再考虑巨型机的事吧,吃着碗里的,还看着锅里的,能顾得过来吗?”

已经听惯了非议、学会了沉默的慈云桂,听了这些“忠告”后,一反常态地据理力争起来:“我不仅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我还要再想着米缸里的。要是光顾着吃碗里的,等你悠悠然然吃完了这碗,下碗就没你的份了;要是你不想着米缸里的,吃过了今天,明天你就只能喝西北风了。那些远远走在我们头里的国家,现在都你追我赶,相互撵着跑。如果我们的目光,只盯着脚趾前边那么一小块地方,那么在世界计算机领地上,将永远没有我们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1974年,凝聚着慈云桂一年多思想结晶的研制每秒亿次巨型机报告,经国防科委修改完善后,送到了刚恢复工作的邓小平手中,邓小平很快批示“同意”。

1975年夏天,慈云桂对巨型机研制有了新想法,一旦实现,能大幅提高计算机性能,请求当面向张爱萍汇报。张爱萍当晚听说慈云桂来谈巨型机问题,立刻通知秘书取消次日上午活动安排,在第一时间接见慈云桂,而且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慈云桂根据张爱萍指示,对研制方案进行了改进后,又立刻南下向正在广州开会的张爱萍汇报。张爱萍接到秘书通报后,又利用会议休息时间与慈云桂交流了一个多小时。这年10月,张爱萍指示组织国内知名计算机专家,成立由慈云桂任组长的专题调研组,前往全国调研巨型机需求、国内电子元器件及外部设备的生产水平等情况。

遗憾的是,慈云桂一行结束调研,正准备再次向张爱萍汇报时,“四人帮”掀起了矛头直指邓小平的“反击右倾翻案风”后,并发动了“批邓联张(张爱萍)”运动,巨型机研制因此而搁浅。

庆幸的是,不久“四人帮”倒台了、“文革”结束了。邓小平在党中央宣布正式复出工作的第一天,即1977年7月23日,听取了长沙工学院领导张文峰的汇报。

当张文峰汇报说,学校研制了“远望一号”测量船中心计算机“151”,计算速度达到每秒百万次,还计划搞每秒亿次计算机时,小平同志很高兴,挥着手说:“不要说亿次,千万次也行,要质量稳定的,体积还是搞小些好。一定要说实在话,行就行,不行就不能吹。学校要搞科研,教学和科研分不开,只有把科研搞好,才能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1977年9月,张爱萍再次指示慈云桂,抽调技术骨干深入调研巨型机研制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报告。国防科委对慈云桂的两次调研报告进行归纳总结后,于11月14日向中共中央呈报了《关于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的报告》,26日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一报告。

大家都知道,每秒亿次巨型机研制,既是国家重点工程,更是难得的“香饽饽”啊。哪个单位把它拿到手,就意味着为单位建设发展开辟了一片广阔空间。因此都使出浑身解数,来争抢这个“香饽饽”。

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些对慈云桂很不利的舆论:很多人认为,他慈云桂领衔的计算机研究所,“兵”不足100,设备又落后,根本搞不出每秒亿次巨型机。一位领导甚至在会上讽刺慈云桂:“如果他能做出亿次巨型机,我把人民大会堂腾出一半来,让他安装机器。”

有人甚至把状告到党中央。

1978年3月,中央召集巨型机研制部署会。邓小平参加会议并亲自点将:“一亿次计算机就由长沙工学院搞吧。”他说,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在“文革”期间和学院南迁的情况下,搞出了百万次计算机不容易,是支有战斗力的队伍。

邓小平看着张爱萍说:“一亿次机断给你们国防科委了,你要立军令状。”

开国上将张爱萍站起身,“啪”的一声立正,以铿锵的声音向邓小平发誓:“每秒一亿次,一次不少!六年时间,一天不拖!”

会后,张爱萍把慈云桂叫到办公室说:“我是向小平同志立了军令状的,你也要向党中央立军令状。”

慈云桂听了激动不已,瘦弱的身躯爆发出洪亮的声音:“我保证:每秒一亿次,一次不少!六年时间,一天不拖!预算经费,一分不超!”

慈云桂立刻带领团队外出调研。石油部门某地质勘探所所长听说慈云桂在搞巨型机,急切地向他央求:慈教授呀,您快点把巨型机搞出来吧。由于自己没有巨型机,我国每年都要把勘探出来的石油矿藏数据资料,用飞机送到美国去做三维处理,把国家机密拱手送给别人,还耗资巨大,是名副其实的“赔了夫人又折兵”。

说完这些,这位所长把慈云桂一行带进一间大厅,指着立在大厅中央的一间装潢考究的房子说:“这是我们研究所的机房。”

慈云桂好生奇怪:“直接把机器安装在大厅不就挺好吗,建这么个机房岂不是画蛇添足?”

所长苦着脸说:“画蛇添足也得添呀,这是外国人的要求?”

慈云桂:“这是一台进口机器?从哪引进的?多少万次级的?”

所长:“这是三年前从美国引进的每秒400万次计算机。”

慈云桂:“三年前‘克雷—1亿次机已经出来了,为何不引进一台亿次机?”

所长叫苦不迭:“慈教授,您快别说了。刚开始我们也想引进‘克雷—1,可人家不干呀。我们费尽口舌,人家才同意卖给我们这台每秒400万次的,还提了一大堆条件。”

慈云桂:“什么条件?”

所长掰着手指说:“一、为机器修建一间专门的机房;二、机器的使用、维修人员,均由美国公司派遣;三、中方人员到机房计算各种数据时,在机房门外把数据交给美方人员,一律不许进入机房。”

这些条件,无异于对你说:我要窃取你的机密,你还得感谢我、还得给我钱,而我的机器你看一眼都没门。这条件够苛刻、够霸道吧。但你却不得不答应。因为你急着用,而你自己又没有。

一股滚烫的血流“咕嘟嘟”一下子涌上慈云桂头顶。

在旧中国,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设立租界,高悬“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警示牌。如今新中国成立20多年了,在中国的土地上,居然还有禁止中国人进入的地方。这是中国计算机人的耻辱!慈云桂仿佛被人当胸扎了一刀,痛切肝肠啊!

但冷静地想一想,他又觉得不能全怪人家。谁让人家抢占了制高点呢,人家站在高处,自然要俯视世界。又谁让你要买别人的好东西呢,有求于人自然就矮人一截,就要被人俯视。要想赢得别人平视的目光,你就必须站在和别人同样的高度上!

在第二次巨型机研制论证会上,慈云桂掷地有声地说:“今年我刚好60岁,就是豁出这条老命,也一定要把我国的巨型机搞出来!”

从北京返回学校,慈云桂带领大家紧锣密鼓地展开筹备工作。这天吃晚饭时,夫人琚书琴劝他说:“看你忙得两脚不着地,人又不是铁打的,天天这么加班,哪扛得住。今天别去实验室了,歇口气儿。再说前几天,国防科委张震寰副主任不是为了你们的事来学校了嘛。你去陪领导说说话、散散心。”

“好,我这就去。”慈云桂答应着放下碗筷,走出了家门。

微风迎面吹来,轻轻撩起衣襟,让人神清气爽。门前的一排排泡桐树,枝头上或挂着一个个婴儿拳头般大小的花蕾,或绽放着洁白的喇叭花,在微风中悠然摇晃,送来阵阵清香。晚霞如血,烧红西天,洒满人间,衬着花树,映着草丛……大地凝重而浪漫。

春味浓了,春意深了。

科学的春天来了,自己苦苦追求的计算机技术的春天来了。慈云桂虽已步入花甲之年,但他坚信自己定像眼前的晚霞,定能给大地带来一抹亮光,给春天增添一分色彩。

可春天也有倒春寒啊。慈云桂兴高采烈地带着巨型机研制重任回到学校后,竟有人指责他“爱出风头”“不自量力”,埋怨他领回了一个“白发工程”,意思是等大家都干到白发苍苍了,也未必能干成。

他心里委屈得很、憋闷得慌。可仔细想想,这些人的担心也不无道理。

西蒙·克雷之所以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每秒亿次机,除了他聪明,还有美国拥有世界上最深厚的技术积累,最雄厚的经济支撑,最完备的工业基础,最佳性能的元器件,最先进的制造工艺……

他有什么?正如有些人说的,慈云桂的研究所兵不够100,在全国同行里只能算个“小兄弟”。本来就条件一般,又经过南迁的折腾,现在连间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设备也严重老化。又正值国家百废待兴之时,经济条件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电子元器件性能低劣,工艺水平极端落后。外国早已进入电子时代,实现了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而中国呢,依然还是十几年前的“手工作坊”水平,有些工序甚至停留在“象牙雕刻”时代。还有国家刚经历“文革”浩劫,“左倾”思想余孽沉疴还时常干扰着教学科研工作。

就凭这些,他慈云桂也能成为“中国克雷”?

的确,在这时候,无论是中国启动每秒亿次机工程,还是慈云桂勇担重任,都是霸王硬上弓。可霸王硬上弓也得上啊。不硬上,我国巨型机项目将永远没有上的那天,中国将永远没有巨型机!只有硬上,民族科技才能进步,国家面貌才能改变!

的确,中国什么都比发达国家落后。但慈云桂有一颗为祖国的落后而焦急的心、有一腔为民族崛起而沸腾的热血。

其实,对于慈云桂来说,早已习惯于艰苦奋斗。这些年来,他领着大家干成的近10台机器,无论是“901”电子管计算机,还是“441B”系列晶体管计算机,抑或是“151”每秒百万次计算机,哪一台不是过穷日子过出来的?哪一台不是在落后条件下干出来的?哪一台不是运用国产元器件造出来的?都是霸王硬上弓!

慈云桂最惧怕的是,长期“阶级斗争”“突出政治”形成的官僚主义习气。它对科研工作的影响,过去他已经领教够了,现在巨型机研制启动后还在继续领教。很多工作他推不开啊。

尽管这样,慈云桂对完成使命依然充满信心。这信心来自国防科委直接领导和指挥。国防科委在学校派驻了由张震寰副主任任组长的工作组。

既受过高等教育又长期征战沙场的张震寰,养成了当机立断、勇于担当的军人作风,又兼有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知识分子情怀。那天,巨型机研制第二次方案论证会刚刚结束,张震寰就径直来到慈云桂下榻的房间,两人敞开胸怀畅谈了几个小时,达成一项君子协定——

“技术问题你慈云桂包了!其他问题我张震寰包了!”

张震寰拍着慈云桂肩膀说:“有些问题你无可奈何,主要是你权力太小。没关系,我权力比你大,张主任(张爱萍)、李政委(李耀文)权力更大。你解决不了的,我来解决;我批不了的,我直接找他们俩批去。何况这次任务,是带有‘尚方宝剑的。”

他带来的“尚方宝剑”,就是巨型机是邓小平亲自决断的大工程,慈云桂担纲这一重任,也是邓小平亲自点的将。有了这两条,他就不信还有哪个吃了熊心豹子胆敢不听招呼!

握着这柄“尚方宝剑”,张震寰一路披荆斩棘,为慈云桂挡箭开道。

慈云桂说:“首当其冲是人的问题。现在所里人手不够,技术骨干更缺。”

张震寰说:“你去调查,你需要谁,我给调谁。”

慈云桂说:“据了解,七机部在湖南有个研究所,有批计算机人才正闲着呢,可否借用他们几年?”

张震寰说:“为什么要借用?那样别人来了能安心工作吗?干脆把他们调进你们研究所。”

“那敢情好!”慈云桂眉开眼笑,但又欲言又止,“可是……”

张震寰理解慈云桂“可是”背后的苦涩。人事,这根当今社会上最敏感的神经,一头牵着普通百姓工作生活,一头拽在当权者手里。手中握有权杖者,安排家人甚至亲戚工作,只需一个电话、一张字条,便可“神仙过海”,想到哪到哪,想干啥干啥。要是你手中无权,哪怕你工作再需要,也得按程序来调人,层层打报告,层层领导批示,把腿跑断了,把人事部门的门槛踏破了,几十个公章盖下来,还不一定能把人调来,即便调来了,恐怕也是一年两年后的事。这样的事,他慈云桂已经不知有过多少前车之鉴了,他耗不起呀。

不过,破解这样的难局,对于曾出任过战略武器试验委员会副主任、作试部长的张震寰来说,却并非难事。他既具有把握全局的战略眼光,更有果断坚定、大刀阔斧的胆识气魄,还有丰富的办事经验。

他拍着胸脯向慈云桂表态:“什么报告、画圈,统统免了!你只需给我开个名单,我直接找张主任、李政委批去,看哪个单位敢不放人。要干成事,非这样干不可!今后,你要我办什么事,一不用报告,二不用写信,只要来张便条,不要头尾,写清一二三就行。要我什么时间办好,我就什么时间给你办。不要经过秘书,直接给我打电话。半夜办的事,直接打我家,我起来接。”

慈云桂很快就列出一张急需请调的名单。张震寰当天就带着这份名单返回北京,在第一时间要到了张爱萍主任、李耀文政委的批示。

过了一个月,张震寰打电话问慈云桂:“人到了没有?”

慈云桂回答:“暂时还没有,不过听说快了。”

张震寰一放下电话,就跑到干部部门发脾气:“办事要简化手续,不能拖拖沓沓,别跟下边的人打官腔。怎么对完成任务有利就怎么办,不这样干,什么时候才能把亿次机弄出来呀?”

一个月后,七机部驻湖南邵阳的21名计算机技术人员,连同家属小孩一股脑儿来到了国防科技大学。

办事如此神速,慈云桂已经大喜过望了。可张震寰还不满意:“调几十个人用了两个月,这样的办事效率,中国啥时才能现代化。”

张震寰就这样快刀斩乱麻,迅速给慈云桂调来近百位计算机人才。同时从部队调来50名战士,经技术培训后,作为研究室科技辅助人员参加巨型机研制任务。

学校电压不稳,直接影响插件板质量。张震寰毫不犹豫地决策“马上修变电所”,并亲自主持工程协调会。

会上,变电所建设有关事项,绝大部分迅速落实,没想到最后竟围绕14根电杆问题扯皮不休。

张震寰问:“学校有关部门打算怎么解决?”

一位年轻人站起来回答:“首长有什么指示,我回去向部领导汇报。”

张震寰眯起眼睛问:“你是什么职务?”

年轻人说:“我是一名办事员,领导让我来听首长指示。”

张震寰说:“你能拍板吗?你能替你们领导做主吗?”

年轻人说:“我不能。”

张震寰压住心头怒火,对年轻人说:“我们这里需要能解决问题的,不需要听会的。你回去吧,让你们领导马上来!”

学校有关部门领导来了,方案也很快敲定了。散会前,张震寰指着那名领导说:“你立刻回去落实,明天上午10点,我来检查!”然后将目光移向在座的各位:“你们也一样。你们要我办的事,我一定办好。办不好,你们可以骂我的娘。但有一条,我要你们办的事,你们办不好,我也绝不轻饶你们!”

张震寰用铁腕重拳一举扭转工厂建设被动局面,确保工厂在预定日期如期开工生产。

临走前,张震寰与老厂长握别,语重心长地说:“老江呀,后勤上的事我包了,技术上的事就全拜托你了。能提早一天完成生产任务,我张震寰给你磕头。”

那个夏天,素有“火炉”之称的长沙,气温突破历史最高纪录。一天晚上12点多了,张震寰依然不敌闷热,难以入睡,便身穿背心、背着双手在校园里溜达,不知不觉走到了计算机实验室。他发现里边灯火通明,便信步走了进去,只见慈云桂和专家们还在工作,一个个热得光着膀子还汗流浃背。

张震寰走到慈云桂身旁问:“慈教授,你们热成这样,为啥不用电扇?”

慈云桂说:“电扇一开,吹得图纸四处飞扬,那更没法干了。”

张震寰说:“那就用空调呀,天气这么热,还加班加点干,中暑了怎么办?岂不更影响工作吗?”

慈云桂有些担心:“全校都没装空调呢,我们把空调一装,有人会说三道四的。”

张震寰说:“全校也只有你们在搞巨型机,任务需要嘛。买空调又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赶任务。现在别人要说,就让别人说去。等巨型机搞出来了,他们也就没什么说的了。”

10台空调装上了,工作环境改善了,大家加班时间更长了,单身的索性吃住在实验室,工作效率成倍提高。

张震寰经常对身边人说:“要尊重科技人员,要和他们交朋友,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主动为他们承担风险,让他们放手去干。”

在每秒亿次巨型机攻关关键时刻,慈云桂手臂上长出许多小肉瘤。医生怀疑是恶性,要他住院手术。慈云桂怕耽误时间,影响每秒亿次机研制,坚决不同意。一名同事给他找来一个偏方,说是鸡蛋和上蛇蜕粉敷在患处疗效很好。夫人琚书琴找来一试果然奏效。恰在这时,北京一个重要会议需要张震寰和慈云桂一同参加。

琚书琴为难了,老头子去了北京,谁给他整药治病,要是病情恶化怎么办呀?但十几天后,慈云桂从北京开会回来时,琚书琴居然发现他的病情不便没有加重反而好了很多,心里便纳闷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慈云桂告诉她:“张副主任和我住一个房间,上北京前他向我同事要了这个秘方,让家人上药店给买了药材,然后吩咐服务员天天给我制药疗病。”

琚书琴感动地说:“张副主任,真是关心你们这些知识分子呀。”

慈云桂常常发自肺腑地说:“要是没有国防科委和学校领导,尤其张副主任的直接领导、全面支持,我慈云桂纵有三头六臂,也没法带领大伙造亿次机啊。”

猜你喜欢
张爱萍研制计算机
千分尺轴向窜动和径向摆动检定装置的研制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自我罚站”的将军
简易光学显微镜的设计与研制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张爱萍:一身正气堪称楷模
张爱萍的“四不畏”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