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存知
中国经济是复杂的。单纯依靠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经济运行会有差异,这会影响对经济形势的准确判断,也会影响对政策效果的评估,最终会影响对经济的信心。
先从一些经济现象说起。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后续深度影响,近年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经济止跌回升的势头还不足,特别是在2016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宏观背景下,一些地区的一些传统产业,在微观层面似乎一片哀鸿,这使人们对经济前景的看法趋于悲观,这种悲情色彩感染国外的敏感者,致使国际上继续看衰中国经济的不乏其人。
实际上,一些在统计数据之外的经济现象,可能会激起人们的另外一种兴趣。从就业情况看,我国现在尚无有关农村就业的统计核算制度,城镇就业人口和登记失业率这两个指标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就业的统计数据和实际情况相去甚远。数据离差主要存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上,我国近年有二三亿农民进城务工,许多农村地区已不见男女青壮年劳作,代之以儿童、老人和年长妇女留守。而这些长年进城工作的农民,并没有纳入国家规范的统计核算。从一些现象上看,不少进城的农民家庭生育了二胎,这若没有就业、没有收入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农民在城镇的就业情况较为复杂,有做建筑施工工人的,有做保洁的,有做医院护工的,有做快递投送的,有做家政小时工的,有做保安的,也有在餐馆和店铺当服务员的,等等。比较典型的,城市网购快递员,月入上万元的不在少数;大中城市的家政小时工,小时工资从几元涨到几十元不等,还供不应求。一到春节农民务工人员全线撤退回家过年,大中城市的生活就十分不便,有些城市功能似乎出现停摆。现在经济虽然没有全面回升,但全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却基本井然有序,一些特大型的中心城市到处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若没有就业机会,没有经济利益的吸引,农民会向城市集聚吗?因此,若把城市和农村结合起来考虑,整个社会的就业水平是呈上升趋势的。
从环境状况看,我国的环境污染大多是工业污染,污染程度与工业的开工能力成正比。2016年春节后,华北地区的雾霾天气几近常态,并时有加重,全国主要省会城市人们也抱怨时有雾霾。这种天气虽然令人难受不爽,但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若工厂不开工,则雾霾就会减弱;雾霾遇风就消、无风则现,说明工厂在继续生产,由此基本看不出经济有下行的趋势。
从居民个人收支情况看,在当前居民吃穿用的刚性消费需求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的情况下,居民家庭支出的一些大项中,如住房、教育、医疗、娱乐、旅游等,是没有纳入现行消费统计的,以现行统计指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所反映的消费,明显对消费严重低估。而且,上述没有被纳入消费统计的支出大项,至今没有一项是降价的,有的还在继续大幅涨价,实际消费的增势与经济增长指标的跌势形成强烈的反差。特别是在旅游消费中,虽然经济下行,但我国出境游异常火爆,出境游客国外扫货更是一绝,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游客的消费能力已排世界第一,“挽救”了大批的国外零售商和航空运输商。上面的这种消费支出景象,没有收入的跟进和保障是不可想象的。我国居民的收入统计不仅连年增长,而且要看到的是,我国的个人收入核算制度也很不完善,与实际收入相比,统计指标所反映的收入水平应该也被严重低估。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经济的发展哪有收入的增长?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情况似乎与经济增长指标所反映的走势也不一致。
以上就业、污染、消费、收入等现象所预示的经济走势,与经济统计指标所反映的经济走势有明显的离差,离差水平反映对中国经济判断的难度系数。这是从核算层面考虑的。
再从经济实际运行层面考虑,行业和地区结构上的差异,更是令人称奇。在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生产下降的同时,新能源、新技术等新型制造业,如高铁、飞机和大型船舶等,却呈加速发展之势。在实体商店不振、加大裁员的同时,电商大多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加速扩张,与电商配套的物流快递业就业人口剧增。分地区看,在东南沿海各省经济增长滑向平稳、华北东北各省经济增长继续下滑的情况下,中西部各省的经济增长今年第一季度许多仍处在8%以上,少数省份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两位数。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上述现象见怪不怪。中国版图面积大,各地自然禀赋极为不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对外部市场冲击的感应程度也不一样,加之国家在生产力的布局上始终注意地区之间的平衡发展,这样,在客观上就形成了产业部门在地区之间具有递延性和互补性,不仅整个国家国民经济能自成体系,对外部世界虽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但并不具有依赖性。即使在一个省区范围内,国民经济也能形成一个小的体系,并能自我循环。这种经济在地区上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地区之间又具有互补性,同一行业在不同地区受到的市场待遇和政策待遇会有差别,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复杂性!我们已经习惯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从经济学和经济分析工具的运用看,这决定了用同一个判断标准很难解读不同地区的经济运行。这和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结构在地区和行业上长期相对稳定,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变动不大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学家在认知中国经济上分歧重重,更使外国经济学家看中国,基本看不懂,只能根据各自感知的部分信息和判断,得出一些似是而非并各取所需的结论。
中国经济对现代经济学来说不仅具有趣味性,而且具有讽刺性。显然,当代中国经济不是靠现代经济学的指导发展起来的,而是靠摸着石头过河闯出来的,用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原理很难解释中国经济。若用正统经济学的眼光审视,中国经济及其政策有些似乎是违背经济规律的。但摆在人们面前的硬道理是,中国经济不仅未出问题,而且成功了。解释不了中国经济,看不懂中国经济,问题不在中国经济,而在教人们看问题的理论,已有经济理论已经解读不了中国经济,更指导不了中国经济,在中国鲜活的经济实践面前,它们已经落伍了。因此,用一些人们已经熟知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评估办法来评判中国经济,得出的结论不管是于我有利无利,似可不必太当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琢磨模仿!
应该说,中国在全球经济实践竞争中已胜出一筹,但在经济理论上的竞争力还十分薄弱。中国经济实践胜出的不是管理水平,不是技术实力,也不是品牌优势,而是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和数千万人的脱贫问题,是在全球经济动荡不安中保持本国宏观经济稳定的能力,是对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最大,这是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无论国内和国际上一些名家大师是否心甘情愿地承认这一基本事实,任何结论性判断在事实面前都会显得那么扭捏和无足轻重。一个不争的基本推论是,系统总结提炼中国的经济实践,有可能带来现代经济学的革命!
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对中国的经济成就往往认识不充分。进一步,在经济运行中,据此也须深化对中国金融韧性的认识。金融韧性一般是指金融系统在受到外部冲击后,其自我调整和恢复的能力。总体上看,中国当前的金融韧性比预期的要好。
一是宏观经济对货币供应量的吸纳能力。近年来中国货币供应量增加较快,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人们担心货币投放是否过多。但从一些宏观监测指标看,零售物价涨幅不高,市场利率水平偏高,货币供应量似乎并不多,似乎还有扩张的空间。实际上,这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深化的过程还未完结,经济对货币的吸纳能力比预期的要强。
二是金融风险的防控和消释能力。近年来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似乎是个不良的征兆,引起了银行监管者和经营者的担心。实际上,对于银行不良资产比率,应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过高肯定会出问题,但也不是越低越好。银行本身就是经营风险的,若不良资产比率过低,则实际上是经营水平和监管水平过低的表现。总体上看,我国当前银行不良资产比率还在合理和可控的区间,不能因为不良资产比率的变动,就改变银行支持经济发展的信心与力度。
三是社会对金融创新的容忍度在提高。我国当前的金融创新在本质上大多属于监管套利,人们熟悉的互联网金融虽然近年来风险频发,但人们仍不希望叫停,监管部门也只是在整顿规范,容忍程度超出预期。这类容忍无疑会增强金融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