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orldView-2数据的乌东煤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成因分析

2016-06-27 05:55王瑞国
自然资源遥感 2016年2期
关键词:乌东矿区煤层

王瑞国

(神华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85)

基于WorldView-2数据的乌东煤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成因分析

王瑞国

(神华地质勘查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100085)

摘要:乌东煤矿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裂缝和地面塌陷。查清矿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和分布,分析地质灾害成因、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对煤矿绿色矿山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WorldView-2数据为依据,在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与野外验证相结合、人机交互解译与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相结合的方法,圈定了乌东煤矿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点及其集中发育区,测量了地质灾害体的展布方向、几何参数和影响面积。经分析,乌东煤矿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特殊形态和分布特征主要是煤层赋存状况、井田开采工艺及煤层顶板管理方式、煤层顶底板岩土工程稳定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为乌东煤矿相关部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 遥感调查; 成因分析; 乌东煤矿

0引言

井下煤矿中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不但严重破坏矿区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1-3]。

多年的地下开采常常造成局部地区出现地裂缝并伴有区域性大面积的地面塌陷,这种变化兼有渐变和突变的特点。常规监测方法一是设置仪器,定点、定时监测; 二是组织人员巡查。2种方法对地面塌陷发展过程的宏观监测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确定地面塌陷范围或地裂缝展布特点等有较大难度,而且数据更新效率较低。

WorldView-2卫星数据具有多个光谱波段和较高的地面分辨率,对确定采空塌陷区边界、解译地裂缝、圈定地裂缝发育集中区范围具有明显的优势,已成为煤矿生态环境调查的重要遥感信息源[4-5]。因此,笔者在参与实施“神华矿区环境调查与环境治理综合研究二期工程”中,基于WorldView-2数据,在建立遥感解译标志基础上,采用遥感解译与野外验证相结合、人机交互解译与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相结合的方法,圈定了乌东煤矿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点及其集中发育区,测量了地质灾害体的展布方向、几何参数和影响面积,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乌东煤矿区概况

乌东煤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铁厂沟镇,距乌鲁木齐市34km,离米泉县约13km(图1)。

图1 乌东煤矿位置示意图

乌东煤矿由原铁厂沟煤矿、碱沟煤矿、大洪沟煤矿和小红沟煤矿于2008年整合而成,隶属于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乌东煤矿的煤炭开发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现有生产矿井4对,设计生产能力6Mt/a。

1.1自然地理

乌东煤矿位于天山山脉博格达山北麓,呈山前丘陵剥蚀地貌。区内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934m,最低海拔739.2m,最大相对高差130m,一般高差60m。矿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侯,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春季天气多变,秋季降温迅速。年平均气温6.5℃,年平均降水量270mm(主要集中在5—7月份),年蒸发量2 090mm。区内地表水均属内流水系,自西向东有芦草沟、铁厂沟等季节性河流,均发源于博格达山北麓,由南向北流淌,最终消失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矿区土壤类型以灰漠土和灌溉灰漠土为主。植物种类主要有刺蔷薇、吐尔条、铁杆蒿和黄花苜蓿等。

1.2地质矿产

乌东煤矿的地层属南准噶尔—北天山地层分区。根据地表露头及钻孔揭露,自下而上主要发育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下统,新生界新近系上新统和第四系上更新统、全新统。矿区地处乌鲁木齐山前坳陷东段,发育有八道湾向斜、七道湾背斜以及与其相伴的走向逆冲断层[6]。区内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煤层共计54层,总厚度169.80m; 其中可采煤层25层,总厚度135.48m。单层煤层厚度0.62~30.01m,以中厚煤层为主,次为厚煤层和巨厚煤层,薄煤层较少。八道湾向斜SE翼煤层倾角83°~89°,NW翼煤层倾角43°~51°,均属急倾斜煤层[7]。

1.3地质灾害

乌东煤矿多年来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裂缝和地面塌陷2种类型,其中地面塌陷按其地表表现形式可分为塌陷漏斗和塌陷带。地质灾害集中发育区主要分布于原碱沟煤矿、大洪沟煤矿和小红沟煤矿采空区上方,整体呈EW向分布。此外,原铁厂沟煤矿内主要为地面塌陷漏斗,其规模相对较小。由于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的影响,矿区内地下含水层遭到较严重破坏,引发的矿井涌水量较大; 地面塌陷造成区内地形地貌局部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草地资源破坏严重。总体上,乌东煤矿灾害影响规模达到小―中型。

近年来,乌东煤矿针对区内地质灾害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主要实施了地面塌陷区和地裂缝综合治理工程。其中,对原大洪沟煤矿重点地段的地面塌陷区进行了机械回填和平整,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对重点区域地裂缝进行了全面黄土回填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遥感数据源

与QuickBird数据相比,WorldView-2数据新增了4个多光谱波段,提高了空间分析能力,使获取的地物影像更清晰、位置更准确,可大大提高目标地物信息的提取和制图能力,对确定煤矿采空沉陷区边界、解译地裂缝和圈定地裂缝发育集中区范围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文选取了2011年7月4日获取的WorldView-2数据,作为进行乌东煤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成因分析的基本数据。

3研究方法

本文充分利用WorldView-2高分遥感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人机交互解译与计算机自动信息提取相结合、室内综合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完成对乌东煤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成因机理分析(图2)。

图2 技术路线流程图

首先,进行情况调研,开展野外踏勘,初步掌握矿山开发现状。对典型矿山和矿区进行野外GPS定点、拍照、分析遥感影像特征,为建立室内遥感解译标志提供依据。

其次,对WorldView-2数据进行图像预处理,包括图像波段选择、几何配准与数据融合、图像辐射校正、匀光与色调增强等。其中,图像合成选择红、绿、蓝波段组合,影像较清晰,色彩较丰富,能较好地反映地面塌陷信息,具有较高的地质灾害可解译性。用于正射纠正的控制点主要来自已有的2.5m分辨率的SPOT5影像底图。在图像融合方法选择上,充分考虑了图像本身的特点,选用了四则运算方法[8-10]。

再次,基于WorldView-2正射影像,采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对矿区开展了比例尺为1∶5 000的矿山地质环境遥感解译,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矿山地质背景调查工作,并对典型的地质灾害(地裂缝、地面塌陷漏斗、地面塌陷带)建立遥感解译标志[9]。在此基础上,结合遥感和地学知识、特殊的地形地貌影像组合和地质体影像组合进行地质灾害专题解译。同时,根据已有的地质资料和遥感数据,对所提取的地质灾害信息做出预判,做好遥感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取结果的验证工作[11-13]。结合外业踏勘,查清矿山开发所引发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灾害的分布、规模和严重程度等情况。

最后,结合已有的煤矿采空区、采掘工艺及顶板管理方式和煤矿地层、煤层上覆岩体工程稳定性等信息,进行煤矿地质灾害成因机理的综合分析研究。

4地质灾害遥感调查

乌东煤矿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按形态可分为漏斗状、长条状2种类型; 地裂缝则主要为按一定方向排列的张性裂隙。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大多分布在煤矿采空区上方,均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原始地形和地貌。在遥感图像中,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分别具有特殊的色调、形状、纹理和排列、组合方式,与周边地物差异明显,多数可直接识别。

4.1遥感解译标志

4.1.1地裂缝

地裂缝是因地面发生形变而形成的地表张性裂隙,大多呈平行排列或斜列,具有明显的方向性、长度和宽度,裂缝两侧地面多发生垂直升降的错位变化。在遥感图像中,地裂缝显示为长短不一、深色或浅色的色线或条纹,平行排列或斜列,往往密集成带。规模较大的地裂缝边界呈锯齿状,垂直错位陡坎清晰可见,地裂缝宽度越大则显示得越明显(图3)。

(a)WorldView-2 图像 (b) 野外照片

图3乌东煤矿地裂缝遥感影像特征

Fig.3RemotesensingimagefeaturesofgroundcracksinWudongcoalmine

区内规模较大的地裂缝多切割了地形、地貌,在植被稀疏地区解译效果较好,在植被稠密地区则识别困难; 限于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规模很小的地裂缝难以识别。

4.1.2地面塌陷漏斗

塌陷漏斗呈圆形、椭圆形漏斗状,一般塌陷半径小于塌陷深度。乌东煤矿地面塌陷漏斗遥感影像见图4。

(a)WorldView-2 图像 (b) 野外照片

图4乌东煤矿地面塌陷漏斗遥感影像特征

Fig.4RemotesensingimagefeaturesofgroundsubsidencefunnelinWudongcoalmine

由图4可知,乌东煤矿地面塌陷漏斗的遥感影像清晰,容易识别。煤矿塌陷漏斗有的成群分布,有的沿煤层走向呈串珠状排列,构成塌陷漏斗带。在遥感图像中,塌陷漏斗显示为浅色调的负地形,圆形、椭圆形轮廓清晰; 多个塌陷漏斗呈串珠状排列,线性特征明显。

4.1.3地面塌陷带

乌东煤矿塌陷带呈长条形,沿煤层走向断续分布,塌陷带两侧陡坎对称或不对称,多呈“V”形。在遥感图像中,塌陷带显示为浅色色调异常带; 塌陷形成的陡坎形态清晰,其向阳一侧色调明亮,背阴一侧阴影明显,塌陷带遥感影像解译效果较好(图5)。

(a)WorldView-2 图像 (b) 野外照片

图5乌东煤矿地面塌陷带遥感影像特征

Fig.5RemotesensingimagefeaturesofgroundsubsidencebeltinWudongcoalmine

4.2遥感调查结果

经遥感解译和野外验证,在乌东煤矿共发现地裂缝133条(群),影响面积76.53hm2; 地面塌陷354个(带),影响面积113.16hm2。地质灾害影响的面积共计189.69hm2,占矿区总面积的9.35%(图6)。

图6乌东煤矿地质灾害分布图

Fig.6DistributionofgeologicaldisastersinWudongcoalmine

4.2.1地面塌陷

乌东煤矿地面塌陷主要分布于原碱沟、大洪沟和小红沟煤矿,原铁厂沟煤矿地面塌陷状况相对较少。其中,地面塌陷漏斗330个,影响面积24.42hm2; 地面塌陷带共24段,影响面积88.74hm2。

1)地面塌陷带。位于矿区南部,包括2条贯穿矿区的“V”形塌陷带,展布方向NE62°,两者相距25~100m。其中,南“V”形塌陷带共12段,断续延伸约5.34km; 北“V”形塌陷带共12段,断续延伸约6.04km。单段塌陷带呈歪斜的“V”形,长150~1 300m,顶部宽30~165m,落差30~40m。

2)地面塌陷漏斗带。位于北“V”字形塌陷带北侧,与塌陷带展布方向近乎平行,两者相距50~150m。由271个大小不同的塌陷漏斗组成。单个塌陷漏斗SN向稍长、EW向略短,直径10~30m,深度20~50m,塌陷漏斗间最近距离3~5m。此外,在原铁厂沟煤矿中部也有地面塌陷漏斗分布。塌陷漏斗带共有59处。

乌东煤矿地面塌陷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1 乌东煤矿地面塌陷分布一览表

4.2.2地裂缝

地裂缝主要分布于原大洪沟、小红沟和碱沟煤矿,原铁厂沟煤矿地裂缝相对较少。地裂缝大多分布在“V”形塌陷带两侧各500m范围内,走向NE51°~59°,呈密集、阶梯状展布。单体地裂缝长30~200m,宽0.1~0.5m,最大落差2m左右,间距一般为0.5~3.3m。乌东煤矿地裂缝野外验证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乌东煤矿地裂缝野外验证结果

综上所述,乌东煤矿由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发育规模等级为小―中型。

5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通过遥感调查与综合分析,本文认为乌东煤矿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特殊形态和分布特征主要是由煤层赋存特征、井田开采工艺及煤层顶板管理方式和煤层顶底板岩土工程稳定性等3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1煤层赋存特征

乌东煤矿含煤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划分为上、下2个含煤岩段、4个煤组。Ⅰ煤组位于上岩段上部,可采煤层6层,与Ⅱ煤组平均间距为65.56m; 其中20#~22#煤为巨厚煤(平均厚度9.84m),其他5层均为中厚煤层。Ⅱ煤组位于上岩段下部,可采煤层15层,与Ⅲ煤组平均间距78.11m; 其中厚煤层5层、中厚煤层7层、薄煤层3层。Ⅲ煤组位于下岩段上部,可采煤层3层,与Ⅳ煤组平均间距82.92m; 其中43-3#煤为厚煤层(平均厚度为6.27m),43-1#和43-2#煤为巨厚煤层(平均厚度分别为11.42m和20.25m),俗称“北大槽”。Ⅳ煤组位于下岩段下部,可采煤层1层(即45#煤),平均厚度30.01m,属巨厚煤层,俗称“南大槽”。

原碱沟煤矿、小红沟煤矿和大洪沟煤矿地处八道湾向斜南翼,主采煤层为“北大槽”和“南大槽”,煤层倾角83°~89°,属急倾斜厚-巨厚煤层。由于煤层开采后采空区均呈条带状,所以采空区地面塌陷也呈条带状。又因各煤组、煤层间都有一定的间距,故煤层开采后形成了数个条带状采空区,最终导致数个地面塌陷带纵贯矿区(图7)。因此,乌东煤矿煤层赋存的地质特征是导致地质灾害诱发的主导因素。

图7乌东煤矿采空区与地面塌陷关系图

(据马利军等[7]资料修编)

Fig.7RelationshipbetweengoafandgroundsubsidenceinWudongcoalmine

5.2井田开采工艺及煤层顶板管理方式

乌东煤矿矿界内的地方小煤窑都采用仓储式开采工艺,沿煤层走向形成多个方格状采空区,煤层顶板采取自然垮落管理方式,故地面塌陷均为漏斗状,并沿煤层走向呈串珠状排列,构成塌陷漏斗带。原碱沟、小红沟和大洪沟煤矿均采用“综采放顶”开采工艺,采空区沿开采方向呈条带状展布,煤层顶板采取人工放顶管理方式,故地面塌陷亦呈条带状,并伴有地裂缝发育。因此,不同的开采工艺及煤层顶板管理方式,是导致地面灾害发生及影响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不甚合理的采矿工艺及煤层顶板管理方式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地质灾害发生。

5.3煤层顶、底板岩(土)体工程稳定性

乌东煤矿各煤层均有伪顶、直接顶、老顶及老底岩(土)体。伪顶岩性一般为泥岩或炭质泥岩,厚度0.3~3.5m; 直接顶岩性大部为粉砂岩,部分为砂质泥岩,厚度0.6~4m; 老顶岩性大部为粉砂岩、细砂岩或中砂岩; 老底岩性为泥质细砂岩、中砂岩或砂质泥岩,厚度1~6m。伪顶和直接顶的岩(土)体工程稳定性较差,在目前开采条件下大部分随回采垮落; 老顶岩(土)体厚度大、较坚硬,工程稳定性虽较好,但由于煤层陡立,也易随煤层的垮落而垮落; 只有老底岩(土)体坚硬,工程稳定性好,不易垮落。

经实地调查,乌东煤矿地面塌陷带大体沿煤层底板和伪顶界面发育。由于煤层底板岩层倾向与山坡坡向相同(属顺向坡),所以不易垮落; 伪顶以上岩层倾向与山坡坡向也相同(亦属顺向坡),但因伪顶以上岩层已失去支撑,所以在重力作用下容易垮落,形成向山坡内侧倾斜的边坡。因此,矿区内塌陷带均呈不对称的“V”形。鉴于矿区内的部分煤层顶板工程稳定性差,建议应合理布署部分煤层的开采层位与开采强度,以降低其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程度; 并在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地段,注意加强预防治理工作。

此外,区内地裂缝都是地面形变初期或伪顶以上岩层垮落时形成的张性裂隙,因此其走向与“V”形塌陷带展布方向基本平行。

综上分析,乌东煤矿在煤层赋存特征、井田开采工艺及煤层顶板管理方式和煤层顶、底板岩(土)体工程稳定性等3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矿区从S向N依次分布“V”形地面塌陷带、地裂缝和地面塌陷漏斗的特有的空间分布特征。上述特征可为地质灾害成因、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分析以及矿区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制定等提供依据。

6结论

1)乌东煤矿经过60多a的开采,矿区土地资源、地形地貌和地下含水层都遭受了严重破坏。随着煤炭资源的深度开发,矿区生态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针对矿区生态环境现状,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对乌东煤矿重点地段的地面塌陷区实施了机械回填、平整、夯实、覆土等恢复治理工程,矿区生态环境正在逐渐恢复。

2)采用遥感技术开展井工煤矿地质灾害调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且可快速、准确地查清由采矿活动引发的矿区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和分布,为地质灾害成因、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分析,矿区环境恢复治理方案制定等提供依据。

3)随着遥感数据空间、时间和波谱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遥感信息识别、提取和制图技术的不断完善,遥感技术必将成为矿山环境调查与监测不可缺少的手段,为矿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应用遥感技术开展地质灾害的调查与监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谢慧芬.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和治理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34(3):242-243.

XieHF.The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ongeologicaldisastermonitoringandmanagement[J].GeomaticsandSpatialInformationTechnology,2011,34(3):242-243.

[2]欧阳华平,赖健清,张建国,等.遥感技术在煤矿开采区详细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J].地质学刊,2010,34(2):183-186.

OuyangHP,LaiJQ,ZhangJG,etal.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chnologyindetailedsurveyofgeologicalhazardsincoalmineareas[J].JournalofGeology,2010,34(2):183-186.

[3]李年喜.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1(5):49-50.

LiNX.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chnologyingeologicalhazardsurvey[J].ResourcesofWestern,2011(5):49-50.

[4]陈建明,孙卫东,于浩,等.WorldView-2数据在西昆仑库斯拉甫含煤盆地的应用与研究[J].新疆地质,2011,29(3):356-358.

ChenJM,SunWD,YuH,etal.Theapplicationandresearchofcoal-bearingbasinsusingWorldView-ⅡonwestofKunlunmountain[J].XinjiangGeology,2011,29(3):356-358.

[5]杨敏,李健强,高婷,等.WorldView-2数据在地质调查中的应用[J].现代矿业,2012,518(6):35-37.

YangM,LiJQ,GaoT,etal.ApplicationofWorldView-2dataingeologicalsurvey[J].ModernMining,2012,518(6):35-37.

[6]马利军.新疆乌东矿区八道湾向斜两翼瓦斯地质规律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1,23(7):33-35,68.

MaLJ.AgeologicalstudyonbothlimbsofBadaowansyncline,Urumqieasternminingarea,Xinjiang[J].CoalGeologyofChina,2011,23(7):33-5,68.

[7]马利军,崔洪庆,贾晓亮.铁厂沟煤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5):601-606.

MaLJ,CuiHQ,JiaXL.StudyongasgeologyofTiechanggoucoalmine[J].Journalof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NaturalScience,2010,29(5):601-606.

[8]高永志,梁伟,初禹,等.GeoEye-1数据在鹤岗煤矿区遥感地质综合调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3):9.

GaoYZ,LiangW,ChuY,etal.ApplicationofGeoEye-1datainaremotesensinggeologicalcomprehensivesurveyofHegangcoalminingarea[J].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ofHeilongjiang,2010(33):9.

[9]王逊,陈伟涛.遥感技术在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09,16(6):20-25.

WangX,ChenWT.Monitoringongeo-environmentinminingdistrictsusingremotesensingtechniqueinHeilongjiangProvince[J].SafetyandEnvironmentalEngineering,2009,16(6):20-25.

[10]王莉,贾琇明.遥感技术在太原西山煤田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C]//遥感科技论坛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太原: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06:333-337.

WangL,JiaXM.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chnologyingeologicalhazardinvestigationinTaiyuanXishancoalfield[C]//2006RemoteSensingScienceandTechnologyForum,2006:333-337.

[11]况顺达,赵震海.遥感技术在贵州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06,15(11):49-52.

KuangSD,ZhaoZH.Theapplicationofremotesensingtechniquetotheinvestigationofthemine’sgeologicalenvironmentinGuizhouProvince[J].ChinaMiningMagazine,2006,15(11):49-52.

[12]高永志,初禹,梁伟.黑龙江省矿集区尾矿库遥感监测与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5,27(1):160-163.doi:10.6046/gtzyyg.2015.01.25.

GaoYZ,ChuY,LiangW.RemotesensingmonitoringandanalysisoftailingspondsintheoreconcentrationareaofHeilongjiangProvince[J].RemoteSensingforLandandResources,2015,27(1):160-163.doi:10.6046/gtzyyg.2015.01.25.

[13]路云阁,刘采,王姣.基于国产卫星数据的矿山遥感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以西藏自治区为例[J].国土资源遥感,2014,26(4):85-90.doi:10.6046/gtzyyg.2014.04.14.

LuYG,LiuC,WangJ.Integratedsolutionsformineremotesensingmonitoringbasedondomesticsatelliteimages:AcasestudyofTibet[J].RemoteSensingforLandandResources,2014,26(4):85-90.doi:10.6046/gtzyyg.2014.04.14.

[14]刘志敏,李永生,张景发,等.基于SBAS-InSAR的长治矿区地表形变监测[J].国土资源遥感,2014,26(3):37-42.doi:10.6046/gtzyyg.2014.03.06.

LiuZM,LiYS,ZhangJF,etal.AnanalysisofsurfacedeformationintheChangzhiminingareausingsmallbaselineInSAR[J].RemoteSensingforLandandResources,2014,26(3):37-42.doi:10.6046/gtzyyg.2014.03.06.

[15]郭兆成,童立强,郑雄伟,等.四川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灾害特征初探[J].国土资源遥感,2014,26(3):99-105.doi:10.6046/gtzyyg.2014.03.16.

GuoZC,TongLQ,ZhengXW,etal.RemotesensingsurveyofsecondarygeologicaldisasterstriggeredbyLushanearthquakeinSichuanProvinceandtentativediscussionondisastercharacteristics[J].RemoteSensingforLandandResources,2014,26(3):99-105.doi:10.6046/gtzyyg.2014.03.16.

(责任编辑: 刘心季)

Remotesensing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geologicaldisastersintheWudongcoalminebasedonWorldView-2data

WANGRuiguo

(Shenhua Geological Exploration Co.Ltd, Beijing 100085, China)

Abstract:Geological disasters caused by mining activities in the Wudong coal mine are mainly ground crevice and ground collapse. Therefore, making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typ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the mining area and analyzing the causes, damage degre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green mine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WorldView-2 data as the basis, on the basi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keys,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and field verific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and computer automatic information extraction, the author delineate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points and centralized growth areas caused by mining activities in the Wudong coal mine, and. measured the distribution direction, geometric parameters and influenced area of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bodies. An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pecial shape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ground crevices and ground collapses in the Wudong coal mine result from the joint action of the coal seam condition, coal mining exploitation technology and coal seam roof management mod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tability of the seam roof and floor slate.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author provide the data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by Wudong coal mine’s releva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Keywords:geological disaster; remote sensing investigation; cause analysis; Wudong coal mine

doi:10.6046/gtzyyg.2016.02.21

收稿日期:2015-01-04;

修订日期:2015-03-12

基金项目:神华科技创新项目“神华矿区环境调查与环境治理综合研究一、二期工程”(编号: SHJT-11-17)资助。

中图法分类号:TP 79; X 87; P 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70X(2016)02-0132-07

作者简介:王瑞国(1979-),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遥感技术应用和矿区环境地质调查研究。Email: pourship@163.com。

引用格式: 王瑞国.基于WorldView-2数据的乌东煤矿地质灾害遥感调查及成因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6,28(2):132-138.(WangRG.Remotesensing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geologicaldisastersintheWudongcoalminebasedonWorldView-2data[J].RemoteSensingforLandandResources,2016,28(2):132-138.)

猜你喜欢
乌东矿区煤层
多煤层复杂煤质配煤入选方案的研究
本期导读
乌东民兵武装有多大战力
本期导读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岱庄煤矿可采煤层特征及其稳定程度评价
透射槽波探测技术对煤层冲刷带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