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翠琼
1954和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来到安徽省繁昌县,拍摄黑白和彩色故事片《渡江侦察记》。该片编剧沈默君,导演汤晓丹,剧中主要人物由孙道临、陈述和张金玲等扮演。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渡江战役发起前,华野27军先遣渡江大队强渡长江天险,活跃在江南敌占区,并策应大军顺利过江。电影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
受命组队
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华东野战军27军组建一支先遣渡江大队,与江南地下党组织和游击队取得联系,执行侦察任务,策应大军过江。27军立即在军侦察营基础上组建先遣渡江大队,由侦察营一、二连和三连六〇炮班,加上79师、81师的3个侦察班组成,总计300余人。大队长由81师242团参谋长亚冰(即章尘,后曾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委)担任,副大队长由军侦察科科长慕思荣担任。大队成立了临时党委,亚冰和慕思荣为正副书记,军侦察营教导员车仁顺、副营长刘浩生、二连指导员王德清为党委委员。这支队伍除亚冰是皖南人、老新四军外,多是北方人、老八路。慕思荣和刘浩生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949年元月,淮海战役结束后,我们27军侦察营在安徽省宿县东北的灰古集休整。春节刚过,就受领了渡江战役侦察任务。2月上旬,我们从驻地出发,经两天徒步行军到达蚌埠,休息一天。第二天换乘火车运行,这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次乘火车,干部战士高兴极了。多数人还是第一次乘坐火车,虽然乘坐的是拉煤用的车……蚌埠至合肥这么一段不长的距离,运行了近一夜才到达。我们在合肥休息一天,又继续徒步走了两天才到达无为县东南沿江一线。”
这支队伍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不谙水性,可他们偏偏要打破“木船不能渡江”的论调,使解放军成建制的过江成为现实,这无疑是对这些北方战士的挑战。他们以前多在平原、丘陵山区作战,南方纵横交错的水网和稻田,对他们是陌生的,而要由“旱鸭子”变成“水鸭子”,没有一番艰苦的训练是不行的,他们抓紧时间在内河学习划船、操舟、掌舵、撑篙、泅渡、救护等本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初识水性,掌握了乘船的要领,而且还会撑篙掌舵,划船操舟。
为检验渡江训练是否过关,也为侦察江南敌情,3月21和23日,大队先后派出二连一排三班和二连二排四、六班偷渡过江,捕获俘虏,侦察敌情。两次偷渡都获得成功,俘敌10名,缴获机关枪1挺、步枪8支,更重要的是初步了解了江南的敌情,即“敌88军指挥所于繁昌,144师师部于桃冲,其所辖之445、446、447三个团,分守油坊嘴、黑沙洲、旧县(今新港)、荻港、太平街、太阳洲江防”。敌人所筑工事薄弱,兵力分布间隔很长,30多里的江防只有一个师,沿江只布了一道防线,只要突破这道防线,就可以长驱直入,向纵深发展。
船只和水手是顺利渡江的先决条件,军部想方设法为他们挑选了30多只小船,每只载重在两吨以内,并挑选出最好的水手。在物资准备上完全依照战时需要,尽其所能,给予配备,如浮水竹筒、木筏、船橹、船桨、船杆;为防止船漏,准备了补漏用的棉花和黄泥;为避免木船划桨时的响声,准备了稻草、绳子,将其铺在船头,捆绑木桨的小皮带也事先用油浸透,以防摇桨时发出大的声音。
船工是先遣渡江关键帮手,要使船工乐意为渡江效力,既要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更要相应地采取经济手段,以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先遣渡江大队协同当地党政机关,研究制定了船工家属生活困难补助办法,船工伤亡优抚条例和船只损坏赔偿规定等。当时,解放战争形势已是一目了然,船工们倒没有多大思想顾虑,如今家属子女的生活有了保障,他们更是愿意把部队送过江去。
军部在武器装备上也尽量给予保证。“增加弹药基数,步枪每支一百五十发(子弹),机枪每挺一千发(子弹),冲锋枪二百五十发(子弹),每班带小包炸药,及六〇炮弹两枚,火箭筒两个(每连一),六〇炮每连一门,自带四天给养。干部携带银元一部(分),并有电台一部及地图等其他必须之用品。此外个人之笨重物品及可能泄密之文件全部放在江北岸。译电员准备汽油洋火,以便万一情况下焚毁密本(密电码)。”
根据多日的观察,知道江南的敌巡逻艇多在夜晚8时前活动,于是决定在夜晚9时过江,登陆点选择在对岸繁昌荻港十里场至夹江口20余里的地方。整个大队分为两队,一队由大队长亚冰率领,由大队机关和二连组成,分四小路成一字形,以十里场、皇公庙段为登陆点;二队由副大队长慕思荣率领,分三路成一字形,以北埂王至夹江口段为登陆点。过江的原则是力争偷渡,准备强渡。登陆后分别迅速穿插到戴公山和狮子山隐蔽。
4月4日,27军军长聂风智、政委刘浩天、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仲曦东来到先遣渡江大队驻地,进行战前动员。聂风智宣布作战命令:“你们是渡江的先锋,军委、三野、兵团首长和广大指战员都等待你们胜利的消息!”战士们握紧拳头高呼:“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渡江立大功,江南比英雄!”亚冰代表全大队指战员向军首长表决心说:“我们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坚决排除万难渡过长江,完成任务。”
强渡过江
电影《渡江侦察记》将渡江侦察的建制由营缩小为连,而且指战员的着装都是解放军制服,显然是艺术创作与观赏的需要。因为,深入敌后必须要进行伪装。亚冰回忆:“部队还进行化装,三分之二改穿国民党士兵服装,三分之一穿便装。”4月6日,军部下达了渡江命令。这天是农历三月初九,皎白的月亮高悬天上,江面波光潋滟,真所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晚9时半,亚冰等率一队,分乘8只木船,以四路成一字形,从无为县石板洲叶家墩东南侧的鲤鱼套启渡,目标繁昌县的十里场、皇公庙。月色下,敌人的碉堡、铁丝网越来越近。就在即将靠岸时,突然响起了“叭叭”的枪声,敌人发现了渡江的船只,偷渡也随之变为强渡。亚冰在《先遣渡江的日日夜夜》中说:“我马上意识到,敌哨兵已发现了我们的行动,如不急速登岸,就有人船被击沉江中的危险。我命令:‘全速前进,强行登陆!战士们迅速拿起备用的木桨和铁锹,全力划水,飞速前进。这时,枪炮声已响成一片,炮弹爆炸激起的水柱象山一样高,落下来能把人打歪,小船在风浪中颠簸前进。在纷飞的弹雨中,战士们用身体掩护船工,对船工说:‘子弹打不着你,只管用劲划!船工们很受感动,划得更快。”
离岸越来越近,一排三班所乘的木船却被埋设在江中的木桩卡住。三班是前卫,直接关系到后续船只的行动,兵贵神速,刻不容缓。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三班长张云鹏翻身跃入江中,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来!”紧随其后又有谭春哲、靳丕有、王承保、祁学礼、宋希文、王长仲跳入江中,欲泅渡过江。这里水流湍急,一个漩涡连着一个漩涡,7人中除王长仲、宋希文,全都被湍流和漩涡吞没。
排长范玉山急中生智,他伸直胳臂将船篙尖钩钩住近岸的木桩,战士们顺着篙杆,一个个攀援上岸。登陆后,他们在繁昌荻港大成圩会合,清查完各班人数,重新恢复建制,把负重伤和牺牲的同志搬至船上,让船工将他们送回北岸。随后,部队又马不停蹄,按照预定的方案,向铜陵境内的狮子山穿插。次日清晨,他们登上了狮子山。大对长亚冰立即发报给27军军部,报告已顺利过江,并占领了狮子山。就在此时,他发现东面山头上驻有敌兵,此地不能久留,遂命令二连连长高锦堂、副指导员徐万礼和王春生在顶峰警戒,负责牵制麻痹敌人,一定要和敌人纠缠至黄昏,以掩护一队继续向南穿插,到南陵塌里牧村集中。这场与敌斗智斗勇的经历,几十年后,高锦堂说起来还是那么扣人心弦:
“经过细致观察,我们发现敌人穿的是灰军装,肯定不是国民党的主力军,而是自卫团的杂牌军。而我们穿的是黄军服,响当当的‘国军主力。心中有了数,我们便大胆地与敌人周旋。敌人向我们喊叫:‘你们是哪一部分的?下来和我们联系。徐万礼指示王春生同志回他们的话。王春生头戴‘国军大盖帽,身穿军官服,威武地站起身来。这时一颗子弹从他耳边擦过,王春生端起美式卡宾枪向敌群扫了一梭子,大声骂道:‘奶奶的!你们是哪一部分的,敢随便向老子开枪?如果你们打伤我们一个人我们非消灭你们不可。我命令你们派人上来联系……
敌人看到答话的是国民党军官打扮,说话口气很大,被唬住了,但还不断地朝天放冷枪壮胆。过了好一会儿,一个敌军官模样的人,伸长脖子在山下喊了起来:‘喂!别误会,我们是繁昌自卫团。贵军是哪一部分?王春生傲慢地答道:‘老子是88军149师搜索队的,昨晚在江边追击共军到此。你们他妈的怎么搞的,把共军给放跑了。这家伙委屈地说:‘我们也是昨晚奉命来此追击共军的,请你们派人下来联系。王春生骂道:‘你混蛋,你们上来和我们联系,你们地方部队要听我们长官指挥,现在你们派一个人上来,我们派一个人下来。
几句简单的回话,把敌人懵住,他们不打枪了,但还不敢上来与我们联系。徐万礼乘机指示王春生:‘你下去,我们掩护你。你和敌人保持五六十米距离。王春生吸着烟,边走边骂:‘奶奶的!自己人联系一下都畏缩不前,还能剿匪?你们自卫团都他妈的是草包!敌人不得已才派一个人上山联系。双方相距五十多米远站住,开始对话。”
他们就这样僵持着,一方有意拖延时间,一方仍是将信将疑。一直捱到太阳下了山,山上山下都被黑幕所笼罩,高锦堂估计亚冰他们早已撤至安全地带,这才悄无声息地下了山。没走多远,后面就响起了乒乒乓乓的枪声,我们的战士幽默地说:“不用放鞭炮送行!”
慕思荣率领的二队处在长江上游,当听到下游传来密集的枪声后,慕思荣立即命令起渡,时为晚上10时左右。当船行至江心时,敌人发现了目标,立即用轻重武器射击。他们奋力划船,实行强渡,船速极快。期间,五班的船只因迷失航向,被敌弹打中,多名同志光荣牺牲。
到达铜陵迪龙冲时,已是7日凌晨。慕思荣安排干部战士轮换值班站岗,其他人员就地休息待命,并封锁了村子,人员只准进不准出,以免泄露消息。同时,找来当地的村长和保长,让他们收养一名伤员,并给足了银元和药品,待大军过江时交予部队,还答应等人民政府建立后为他们报功。下午5时左右,亚冰派人送信,让他们向南陵县塌里牧村靠拢。晚7时,他们从迪龙冲出发,于次日零晨到达塌里牧村,两支队伍又合兵一处。
穿插侦察
在塌里牧村,亚冰就部队的位置、状态和下步行动,给军部发了一份长达千字的电文。为防止敌无线电的侦听,电文分两次拍发。当晚,他们又向铜陵、南陵间的张家山进军,于晚8时到达张家山。当时,部队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人地生疏和粮食短缺,如果再不与地方党取得联系,这么一支300余人的队伍,在江南是很难存身的。好在队伍在江北组建时,就已经在中共无为县委的配合支持下,找了近十名向导,并把他们编为宣传、借粮组和联络组。联络组专门负责与江南的地方党和游击队联络接关系。
10日一大早,亚冰找来联络组的何道纯,让他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找到地方党和游击队,同时派1名参谋和3名侦察员随同行动,并规定会合地是南陵县戴公山老庙。何道纯是无为县姚沟区中队排长,家住南陵,来无为前在南陵县工山区当过民兵。他们一行五人先后找了两处地下联络站,都没能接上关系。后来好不容易找到地下交通员罗玉英,从她的口中得知,江南形势十分险恶,在国民党实行“砍山并村”“一家通‘共,五户连罪”的高压下,有些人叛变了,更多的人隐蔽起来,想找到自己的同志十分困难。就在跟罗玉英进山途中,何道纯意外看到正在田里种地的叶显金,以前他们曾在一起打过游击。何道纯后来回忆说:“我正准备上前打招呼,他却溜上田埂,隐到家里去了。我随后跟去。他装作不认识,带理不理。我一再说明情况,并把手枪交给他(因罗玉英说过叶显金未暴露,是我们自己人,所以我才敢这样做),他这样半信半疑地给我们带路。出门后,叶显金告诉我,游击队就在南陵县板石岭的俞冲。”
叶显金带着他们来到板石岭,与中共南(陵)繁(昌)芜(湖)游击总队总队长王安葆(此时化名杨鹏)会面。双方互相介绍了情况,王安葆建议先遣渡江大队离敌人的沿江江防越远越好,尽快向南前进,到泾县大山中的沿江工委那里去,以立稳脚跟。而且,此去的路上无国民党正规部队。王安葆还派工山区负责人叶明山随同两名侦察员去与亚冰、慕思荣联络,然后把他们带至南陵与泾县交界处的陈塘冲。同时,又让沿江武工队队长毛和贵迅速到江边驻有敌重兵的荻港、旧县侦察敌情。早在3月份,中共繁昌县委就已经建立了十多个工作点,并在敌防守最严的大小洲、油坊嘴、荻港等地建立了16个情报站。武工队长毛和贵就活动在这一区域,他智勇双全,神出鬼没,令这一带的敌人既对他恨之入骨而又闻风丧胆。毛和贵很快便侦察得到敌沿江江防、部队番号、敌调防动态以及沿江河流、水深等情报,并向南繁芜总队汇报。
当晚,先遣渡江大队由张家山转移至戴公山区老庙。次日晨,叶明山也来到老庙,向亚冰等转达了繁昌县委和南繁芜游击总队的建议。上午11时许,哨兵报告,敌人有两个营的兵力向老庙扑来,并占领了西北侧山头的制高点。老庙四面环山,部队的位置正在敌人的有效射程之内。亚冰命令二连长高锦堂率三排分三路,向敌人隐蔽迂回,不和敌人拼火力,待至近敌处,再发起猛攻,一举占领制高点。敌人虽人多势众,但毕竟不是国民党正规军,战斗结束时才知道,他们是国民党南陵县保安大队。高锦堂回忆:“距敌人不到50米处,(七班长)张增基同志命令三个战士准备手榴弹。他回过头来,我向他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只听他高喊一声:‘同志们冲呀!冲锋枪、机关枪、驳壳枪,手榴弹一齐开火、爆炸。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一下子把敌人打闷了,乘他们晕头转向之际,第八、九班也冲了上去,甩出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爆炸开花,‘轰轰隆隆响声连天。敌人一看情况不妙,拔腿就往回跑,有的连枪都丢了。我们占领了制高点。”
亚冰将战况电告江北军部,军部立即回电并指示,大军渡江时间已向后推迟,你们应继续南进,待命行动。部队在莽荒的山岭间急行,12日上午10点左右,叶明山在南陵、泾县交界的紫云汤通过秘密联络点找到了南陵县委委员、南陵县行政办事处主任王克祥。与亚冰等会面后,王克祥又带领部队于黄昏时分到达陈塘冲里的庄里村。在这里,先遣渡江大队与中共皖南沿江支队支队长陈洪、中共南陵县委书记陈作霖(原中共十一、十二届候补中央委员、中纪委副书记)会面,陈作霖回忆:“与先遣渡江大队会合后,我们向亚冰、慕思荣等负责人介绍了沿江党组织和游击队活动的范围、基点、负责人姓名、联络点以及我们所掌握的敌情。亚冰、慕思荣当即将我们介绍的情况电告第九兵团,当晚就收到兵团首长对先遣渡江大队的嘉奖令。”
陈洪和陈作霖派人配合先遣渡江大队侦察敌人江防部署、兵力调动等情况,同时还派出交通员,送信给中共皖南地委书记胡明、中共沿江工委书记孙宗溶(后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信中说先遣渡江大队“已安抵我处(十二日晚会合),并有电台与北岸密切联系,有要务研究,请接信率两个营全部来此”,“你们来的时间越快越好,因所来部队即要行动。”
孙宗溶接到陈洪、陈作霖的信后,于15日午后率沿江支队一营和三营,于17日晚在陈塘冲的坎上王,与亚冰、慕思荣部会合。这支精干的队伍给孙宗溶留下难忘的印象,就是到了晚年,每当回忆起来,他眼前所现仍是“战士们精神抖擞,斗志昂扬,每人都有1支冲锋枪,另有1支步枪或短枪,装备非常好,真是人强马壮”。他说:“亚冰同志当时20多岁,中等身材,圆圆的脸庞,面色红润,身体很结实。慕思荣同志身材略矮,面庞有点瘦削,但精神焕发,机精灵活。他们两位都是侦察英雄,多次完成过敌后侦察任务。”
策应大军
先遣渡江大队在陈塘冲坎上王积极练兵,只待江北军部一声令下。4月18日,军部发来电报:“我军定于20日发起渡江战斗。”军部明确指示他们攻占龙门山、马鞍山(蚂蚁山),破坏敌人通讯联络,打乱敌人指挥系统,策应大军渡江。接军部电报后,部队立即改南下为北上,迅速接近敌人江防。
一路上天雨夜黑,路窄而滑,他们强行军90里,于19日拂晓到达张家山。在这里休息了一天,亚冰、慕思荣又给陈洪、孙宗溶写了一封信,让交通员务必于当晚送达。信中告知,先遣渡江大队江将于在当晚在板石岭与杨鹏部会合,渡江战役将于20日晚上10时半打响,并重点转达军部给沿江支队下达的任务:“1、主力立即北上南陵以西地区扫清土顽,开展前进阵地。2、转告铜陵县委,以枪炮声为号,机动向江边挺进,破坏电话,实行扰袭。3、有计划(地)破坏长途电话,请布置该力量。4、并随时监视南(陵)宣(城)间纵深情况变化,随时由杨(鹏)处转我们。”
当晚,部队急行军80里,于20日凌晨到达南陵板石岭,与南繁芜游击总队会合。亚冰、慕思荣和繁昌县委书记王佐(即阮致中)、南繁芜游击总队总队长王安葆等召开会议,根据军部的电报精神,制定具体的作战方案。亚冰对先遣渡江大队作了这样的部署:“第二连全部并附第一连一个排为主攻,选择马鞍山或龙门山一点攻击之。得手后,以一部火力扼守,大部向长坂岭发展,策应渡江大军(第80师方向)。第一连(欠一个排)对铁矿山、荻港方向实行积极钳制佯动,保障二连攻击安全,并作第二连预备队。原79师侦察连之一个班插入横山桥、旧县间。负责破坏国民党第313师师部通向各团之电话线,执行扰袭,带领向导突至江防,迎接第79师。原第81师侦察连之一个班,插入繁昌四周,负责破坏国民党第88军军部通向各师之电话线,实行扰袭,并监视南、繁、芜间纵深情况之变化。电台、伤病员留杨鹏处,并以第242团侦察排之一个班保护之,组织游击队破坏一切交通要道之干线。”
中共繁昌县委随即指示各地党的组织、游击队相机主动出击,破坏敌人的交通通讯,南繁芜游击队协同先遣渡江大队作战。20日晚,江北向江南发起总攻,炮声隆隆,敌人的地堡工事顿时灰飞烟灭。游击队兵分三路,沿着大磕山、小磕山、白象山、大小洲、荻港、旧县镇的方向,迎接解放军。在油坊嘴、焦湾、孙滩到三山街一线,凡有敌人的地方,游击队都燃放了火堆,给江北的炮兵指示射击目标。
晚6时半,先遣渡江大队把敌第88军指挥所的电话线剪断,敌人的指挥中枢失灵,江防一片混乱。88军军长也失去主张,据被俘的通讯兵说:“他(88军军长)吓得面色蜡黄,急得他背着手在指挥所走来走去,连续走了好几趟,电话还是不通,四面枪炮声越来越近了,他说共军炮火开始延伸了,可能登陆了,不一会指挥所对面炮火连天,他看看表一声不响地向随员打了个手势,一起坐上汽车跑掉了。”
当晚,一连急速向大磕山逼进。从大磕山到江边也就七八里的路程,这里通往江防的公路,是敌人活动最频繁的地带。一连试图插入村庄,可敌人把守严密,就是插不进去。他们从抓回的俘虏口中得知,敌人打算在天亮之前占领山头,对这条公路严加控防。事不宜迟,一连立即派出一个加强班偷袭,将还在梦中的敌人消灭了,一连顺利地占领了山头,掌握了这条公路的控制权。时任一连副指导员的伯玉华回忆:“这时天已大亮,我们看见公路上奔跑着国民党溃逃的部队,有步兵、炮兵、汽车,也有家属孩子,还有被抓来为他们挑行李的民夫,喊的喊,叫的叫,争先恐后拼命逃跑,真是兵败如山倒。不远的后面就是我们的大部队,他们乘胜追击敌人,走在前面的是第七十九师的部队。随着大部队的到来,我们的情绪十分激动,先遣渡江的最后一个任务胜利完成了,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下了山,迅速赶上大部队。”午夜,毛和贵率领的沿江武工队在完成扰袭敌人的任务后,在大磕山率先与第80师某团胜利会师。次日1时左右,先遣渡江大队搜索前进并占领寨山,完成了既定的任务,分别与第79师、81师会师。中共沿江工委抓紧进行战后的清理工作,在当地群众细心照料和护理下,先遣渡江时失散人员和伤病员,也都顺利归队。至此,先遣渡江圆满结束。
清晨,硝烟还未散去,军长聂凤智、政委刘浩天等来到大磕山的一个村庄,亲切接见先遣渡江大队和南繁芜游击队指战员,对地方党、游击队及人民群众的支持表示真挚的感谢。军部特意备了一桌丰盛的早餐,聂凤智风趣地说:“亚、慕二帅完成了历史性的先遣渡江任务,立了大功,我向你们敬一杯酒,祝贺你们所取得的胜利!”早餐后,先遣渡江大队接受了新的任务,又昂首阔步奔赴新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