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其矫正

2016-06-24 14:12于进
考试周刊 2016年46期

于进

摘 要: 品德,又叫德行,通常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准则和规范,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从我国的教育和培养目标中,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己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和引导的,不良品德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对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探讨十分有必要。本文通过阐述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进而得出对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进一步强调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关键词: 品德不良 原因 矫正方法

学生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例如最开始的小偷小摸,最初的无意攻击行为,开始的占小便宜骂人打架,考试作弊,等等,这些不良品德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和引导,就有可能发展为盗窃行为,行凶犯罪,严重的诈骗行为,等等,具有不良品德的学生将来就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不良品德不容忽视,要及时发现,及早矫正。家庭和学校要紧密联系,共同携手,发现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找到矫正方法,共同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

1.学校的原因。正规的道德品质教育大多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从客观上来说,课堂上,老师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老师讲得生动与否,理论与案例结合与否,老师的讲课水平高低等因素都决定学生掌握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情况好坏。从主观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的听课态度,对老师所讲内容的领悟能力,消化理解水平都影响对道德品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掌握。如果老师讲课水平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校里面风气不正,经常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学生在不良的学校大环境下受到影响,形成不良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2.家庭的原因。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是不相同的,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都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没有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意识,对孩子放任不管;有的家长想管,但是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教育不好孩子;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对孩子来说没有好的成长环境;有的家长素质较低,言行举止违反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不良的言语行为,逐渐形成了不良的道德品质。

3.社会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社会的机会越来越多,接触社会的范围越来越大,社会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大环境对学生而言总体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不良社会风气。有违反社会规范的,如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排队购买商品,乱扔瓜果皮核,随地吐痰,说脏话打架的,等等。也有违反国家法律的,如偷盗,抢劫,甚至杀人的。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或多或少对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社会经验不多,辨别能力较差的学生而言,比较容易受到影响。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1.培养深厚的亲情和师生情,消除学生的对抗心理。大部分品德不良的学生,长时期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斥责,使学生认为家长和老师都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因而对家长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对抗情绪。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真正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多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真正走进他们的心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教师的关爱。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和家长、教师进行更多交流,倾诉内心真实的想法和实际的做法,也愿意接受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要求,从而改变不良言语和行为,纠正不良品德。

2.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信心和勇气。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都有被别人认可的愿望,品德不良的学生既有自卑感,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家长和教师经常批评和训斥学生,让这些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别人喜欢和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破罐子破摔,不再上进。教师和家长在批评和教育这些品德不良的学生的同时,更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唤起品德不良学生更多的自尊心,使他们知道自己还有长处和优点,自己也是可以被别人接纳的和欣赏的,自己还有希望成为好学生,从而使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

3.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日常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语行为,发现不足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多给学生讲讲好的典型和学习的榜样及社会行为规范和国家法律法规,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影视作品,也可以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现身说法,还可以带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贫困户等需要关爱的家庭和场所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对善恶美丑的认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教育学规定,教师教育和教学的重点是后进生,品德不良的学生应该是老师和家长关注的重点对象,家长和教师要怀着对学生的爱,真正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抓住恰当的时机教育他们,用各种办法和措施帮助他们,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发生改变,健康地成长、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