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路路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空中课堂、网络教研、直播课堂等数字化学习的新模式。“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把声音、图像等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观其景、闻其声、临其境、解其惑,多感官感知、悦纳新知,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互联网+ 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26
近年来,随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实施,空中课堂、网络教研、直播课堂等开启了数字化学习的新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笔者立足学校“互联网+”的环境,把声音、图像等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多感官感知、悦纳新知,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在“眼观六路”中观其景
玛丽亚·蒙台梭利的多感官学习理论指出:要让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耳听、用鼻闻、用肤触、用口说、动脑想,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知识的获取大多源于直观观察。语文课堂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教学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鲜明的色彩、直观的表象、丰富的场景,直观地呈现文本信息,从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眼观六路”中观其景,达到欲罢不能的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都未曾去过台湾的蝴蝶谷,他们头脑中没有关于蝴蝶谷的任何信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笔者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信息量大、直观生动等优势,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蝴蝶谷的美丽: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浓密的树林,幽静的山谷,潺潺的小溪……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景中, 增强了学生的直观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二、在“耳听八方”中闻其声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阅读变得有趣、有味、好玩,让文字“活”起来,让无声文本“声情并茂”,一直是笔者在教学中所探寻的。无论是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范读,还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有声读,都能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体验、模仿、内化。例如,在教学《天火之谜》这篇课文时,笔者先通过课件呈现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的情境,让学生在动耳倾听中闻其声、临其境,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深刻认识到雷电的可怕和巨大的威力;同时,了解到富兰克林将要做的风筝实验的危险性,初步感受富兰克林的不惧危险和勇于献身的科学精神。然后,通过多媒体范读,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中,与文本产生共鸣,让学生模仿、体验,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脑中有物。
三、在“手握全局”中临其境
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在平常课堂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立足文本教学内容,通过创设情境、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动脑、动嘴的同时多动手,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春联》一文时,在课前的预习中,笔者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搜集一些常见的春联和有关春联的故事;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春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动手仿写春联,具体感受春联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课后,让学生动手贴一贴春联,巩固课堂所学内容,拓展文本知识。在寒假实践活动中,笔者安排学生在家人的帮助下,利用学到的有关春联的知识,写春联、送春联、贴春联,让学生在生活中历练语文,掌握语文的基本技能。
四、在“脑洞大开”中解其惑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经过专家反复斟酌、推敲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理应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动手、动口、动眼的同时,“脑洞大开”,加速和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运用和掌握。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借助“互联网+”的特点,通过光、声、像等多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展现,视、听、思的多维结合,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时,根据学生在音乐课上已学过歌曲《小蚂蚁搬米粒》的实际,笔者先引导学生再次唱这首歌曲,激发兴趣;接着,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和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的自由自在;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展开想象并讨论:对比小蚂蚁和蝈蝈在夏天和冬天不同季节的不同表现,想想会产生怎样的结果;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这个小故事。这样,学生的思维在多感官互动中得以拓展,言语得以训练,语文素养也得以提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