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南
离单位不远处,有一档卖馒头、肉包子、煎饼特别旺的小店。这片区域的人,无人不晓这小店的名气大,因为不少人去找人、等人,都说,到那间转弯处馒头店门口等。结果,这小店成为“地标”。早上6:00左右到晚上7:30,基本上没有不排队的,尤其上、下班前后,那里总得排队,成为广州一景。
有一段时间,看见馒头店生意好,有人就在馒头店旁开了一个小档口,专卖炸鸭脖子。本以为借馒头店的人流、顾客,也可以顺势而上,有利于开拓,把生意做好。谁知道一个月、两个月、半年过去了,生意还是上不去,把那个小老板急得嘴上起泡,每天抽两包烟也搞不清生意上不去的原因。
这个小档口的小老板的老乡闲聊时问笔者,为什么卖炸鸭脖子不好卖?笔者答一是生活习惯带来的饮食习惯;二是广东人怕热气燥热,这炸鸭脖子是旺不起来的。笔者打趣说,如果要卖炸东西,不如炸油条,和旁边的馒头店生意成条龙,说不定就旺起来了。
他们那好事者就问笔者,为什么炸鸭脖子就怕热气,炸油条同样易上火,就不怕了呢?
这就是他们有所不知了。因为广东长期有吃炸油条的习惯,甚至把其与奸人秦桧联系上,用广州话说,就是“油炸桧”。后来,这句话因为政治色彩太浓,于是慢慢改为“炸油条”,春节的油角则称“炸油角”。多年以来,广州人早已知道炸油条上火,就一物降一物,用白粥、生菜肉片粥、皮蛋瘦肉粥去降火压热气,中和了“炸油条”的燥热,因此炸油条成为广州人喜欢的早点。所以,炸油条的热气广州人是有办法压的,而炸鸭脖子则没有预案,没有准备,会受冷落。即使有人光顾,也大多数是外地的打工妹、打工仔,本地人则不会上瘾。
说来也巧,不久,那小档口不经营炸鸭脖子了,改做炸油条了。第一天,生意一般,人们都在观望。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人越聚越多。几个月下来,居然在上下班购买高峰要排队啦。一边卖馒头、包子店排队,一边是卖炸油条的小档也要排队,这在当今的广州,真是极为罕见。我想这小老板高兴起来,会不会睡不好,要借助安眠药才能入睡?当然这只是猜测了。
一日,笔者排队去买馒头时,也排队买了炸油条,吃了后觉得这小店的转型好,带来了升级,但口味仍要提高。为什么呢?因为这小店是外省人经营炸油条,自然用北方的手法, 条条炸油条入口虽松软,但缺酥脆中的入口即化;油条一小时后拿起来,全部像软皮蛇,不像广东师傅的炸油条,立在铁丝兜里,半天都不会软趴下来。
这种情况就需要引起注意,一方面,可以用这种手法继续做北方式的炸油条,另一方面,则要去请名师指点,名师调教,做出新的款式,做出有粤味的广东炸油条。
好为人师是不妥的,因为不是每件事你都比别人高明。但是,我们做服务业、做公务的人,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薄弱环节,善于发现没有随俗的地方,才能更好地提升。“海纳百川”则成海,明白这几个字的含义,做生意的人,尤其是做饮食的人,一定是有作为的人。都是油炸的食品,但分为可被接受和不被接受,大有学问。这些学问一点都不能小看,我们过去就吃了这个亏。
几十年前,许多酒店、粉面店、小餐馆墙上都挂有一个“意见簿”,那是给客人提意见的。好的店大都从善如流,点点滴滴地按客人的意见去改进工作,那真是好味食物留人留心。今天这种店少了,你提意见他接受不了,好像受了攻击谩骂一样难受。这种人不适宜做饮食,只适合做广告科的骨干,什么产品到了他那儿,都会变成“全国第一”。
(刘元荐自《品格是你最硬的背景》)
责编: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