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尊文
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明显,我们也依然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但同时这也为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进一步“全国化”带来了机遇。
“全国化”是2011年初环球时报提出的一个概念,“全国化”就是“全国一盘棋”,它和“全球化”是同一问题的不同层次,本质都是开放。
当前我们存在不少对内不开放、“非全国化”的情况,主因是受区域利益驱动。从经济结构来讲,我国是全球唯一具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各省市区显然没有必要再搞“大而全”“小而全”。但是,受“万事不求人”思想和“GDP至上”观念的影响,不少地方仍尽量多上项目、“完善结构”,结果导致产能过剩。而为了保证本地重要产品的销售往往进行市场封锁,过去的“汽车大战”“啤酒大战”“香烟大战”等都是因此而起,这就出现了一面对外开放、招商引资而又一面对内封锁、以邻为壑的怪现象。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开放更多地体现在对境外国外。那个年代,全国基本形势高度同一,公共要素资源高度稀缺,只能通过改变已有的政策和经济布局,推动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内资本实力雄厚,资本已由全面稀缺变成为结构性过剩。时至今日,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就变得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了。
为改变“非全国化”状况,国家进行了顶层设计,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我国有很多地方被划为生态型或农业型限制开发区域,这将最大限度地避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变成由国家进行财政转移支付保障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制定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区域政策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
由于我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不少省份的面积及经济规模相当于世界上中等以上国家,与“全球化”动因类似,各省市区发展水平甚至发展阶段也不相同,同样基于比较成本和竞争优势。我国东、中、西部差距甚大,比如同处长江经济带上,同为直辖市的重庆人均GDP不到上海的一半,江西省人均GDP也不及东部邻省浙江的一半,贵州省甚至不到江苏省的1/3。巨大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潜力,区域缩小差距的过程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比如所谓的产能过剩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消费能力不足,根子在收入水平还不高,假如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均GDP达到东部水平,产能过剩的问题基本上就会迎刃而解。
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市县交通基础设施还较差,一些50万人以上的城市没有通高铁或动车,一些20万人以上的城市和县城没有通普铁和高速公路,如能将这些“短板”补齐,不仅中西部老百姓受惠,东部产业转移也将会更多更快,实现自身提升。再比如长江经济带,它是依托黄金水道建立的,但长江航道中游“肠梗阻”,如能在“十三五”期间将安庆至武汉航道水深疏浚到6米,万吨海轮将能常年直达武汉,武汉将从内河港变成“海港”,重现“九省通衢”之辉煌。综合来看,中西部地区将在“全国化”中受惠更多,特别是与东部发达地区有便捷交通联系的区域,如容易受长三角辐射的长江中上游沿江城市,受珠三角辐射的广西等地区。
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有助于“全国化”的形成和发展,“全国化”所带来的区域经济增长又是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中国这将是两股并行不悖、相互促进的潮流。▲(作者是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