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未来怎么走?

2016-06-23 21:05
市场观察 2016年7期
关键词:金融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蓬勃兴起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乱象。不断曝出的风险事件,更是让大家谈虎色变,似乎互联网金融成了“P2P圈钱、跑路”的代称。有鉴于此,国务院近日组织14个部委召开电视会议,将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一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专项整治。舆论认为,此举将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成熟、规范的行业环境。

网络理财“乱象”呼唤治理“重拳”

2015年年底,e租宝事件爆发,涉及18万投资人和高达500多亿元资金。近日,快鹿系陷入18亿元兑付危机。4月6日,上海一家百亿级理财平台中晋资产及其关联公司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一边是互联网金融风险频发,一边是相关政策、监管细则迟迟未能明确,整个行业仍在摸着石头过河。”融360金融搜索平台CEO叶大清认为,央行和公安部门联手的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风暴,以及地区性的一系列整改活动,可以通过加强信息披露和行业准入门槛,加速行业洗牌,达到去伪存真的效果,长期来看有利于网贷行业的正本清源。

本次整治行动按照“谁家孩子谁抱走”的原则,共有七个分项整治子方案,涉及多个部委,其中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将分别发布网络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和互联网保险等领域的专项整治细则,个别部委负责两个分项整治方案。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并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传染性、突发性的特征。互联网金融的成长过程中缺了教育这个课,这堂课需要及时补上。2015年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政策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2016年将是具体落实、切实规范,实现互联网金融从量变走向质变的一年。”金融时报社社长邢早忠表示。

高风险背后的监管难题

互联网金融从2013年以来开始迅猛增长!2015年,金融行业迎来改革创新的春风,互联网金融首次被政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互联网金融被写进十三五规划。但与此同时,随着野蛮生长,互联网金融行业本身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在专项整治之前,各地均在紧锣密鼓地梳理整顿辖区内的互金业务。深圳市要求全市各互联网金融企业全面停止开展房地产众筹业务,并进行自查自纠和业务清理工作;广州市网贷平台被要求定期向工商、金融办等相关部门报送运营数据和业务开展情况;北京市日前表示,在打击非法集资方面重点看三条,即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是否高收益率揽客、夸大或不实宣传。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高打”姿态主要来自识别和化解互金风险的挑战。

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看来,互联网金融隐含的风险是复杂而隐秘的。首先,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一样面临着大量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但其风险的识别和应对的经验能力跟传统机构还有很大的差距。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还不够完善,传统的征信数据难以覆盖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点。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又会蔓延到传统金融机构,带来系统性风险。

其次,互联网金融具有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域的特点,而且创新发展变化非常快,而当前互联网金融监测的体系不健全,各级监管部门难以全面掌握行业的数量,难以及时预判风险。这种状况导致部分不良机构打擦边球,借用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虚假宣传,一些平台违规操作而倒闭,也影响了消费者的信心和情绪。此外,在传统银行体系下投资者养成了刚性兑付的习惯,风险防范意识不够,容易轻信高收益的宣传,承受风险的能力也较低。

国家网信办信息服务管理局局长梁立华认为,互联网金融依靠互联网技术采集、储存、传输,应用大量的金融领域敏感数据,交易资金、交易信息、客户信息等核心数据一旦泄露将对金融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大背景下,其负面冲击将成倍放大。

互联网金融发展需第三方支持

互联网金融监管风暴席卷整个行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走向出现了变化,有平台主动退出,也有平台努力转型。

在业内人士看来,虽然面临非常严格的监管,但这并不意味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就完全没有空间,在行业整顿之后,未来肯定还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高搜易CEO陈康

高搜易CEO陈康谈到了其平台此前受到流量攻击的经历,当时平台遭遇了高达80G的流量攻击。他表示,这样的攻击一般平台的服务器都应付不了,所以平台最后找了第三方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

“作为创业者不可能方方面面都做得非常棒,社会讲究大分工,做好自己的专业。比如互联网金融,一方是流量另一方是获客,其他的能外包就外包。”陈康认为,除了最常规的流量导入、业务合作以及员工培训,包括危机公关、舆情监测等在内的其他方面都有大量跟第三方合作的契机。

友金所总裁李昌国

友金所总裁李昌国认为,征信和黑名单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非常重要。他建议,国家级层面征信类的数据能够更大范围地开放,让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可以使用到。他还提到就行业里联盟的作用,“应该建立一个中央数据库,想办法解决大家数据上报的问题。”

广州e贷联合创始人朱青山

广州e贷联合创始人朱青山表示,行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确需要和第三方有非常广泛的交流。按照监管层的要求,很多需要上报的东西本来就要求提供第三方的资质,比如安全检测报告,按照监管局的要求每年要披露一次,而且必须是第三方。

“随着监管措施的健全以及大数据技术等信息科技的成熟,互联网金融将迎来自身健康发展的机遇期和战略期,也必将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朱青山也认为,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效应,而消费金融能有效拉动消费增长,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此外,我国拥有7000万的中小微商户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的产业链之中,互联网金融若在其中发力,不仅能使这条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也能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风控成本。

互联网金融未来四大发展趋势

互联网与金融仿若天生一对,自相互结合初尝丰硕果实之后便浓情蜜意再不分彼此,而由二者产生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可以定性为新时代的产物,兼具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大众及金融的增值特性,短短时间内成为国人竞相追逐的理财产品,形成万亿级体量的金融蓝海,在推动金融产业改革和创新、实现金融普惠大众方面形成积极而重要的影响,深受社会各界重视和政策扶持。

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2015年网贷行业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分别达586万人和285万人,较2014年分别增加405%和352%,其中P2P理财产品在各年龄层的理财人群中使用率高达76%。

互联网金融弥补了市场空白及它所具有金融的普惠特性,所以才能获得如此庞大的群众基础,这也从侧面说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依旧是基于大众需求做出改变。

投资群体逐渐年轻化

2015年12月底,零壹财经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80后”“90后”尝试互联网理财的比例分别高达83%和77%,并逐渐成为互联网金融消费主力。因为这部分人是接触互联网最多的群体,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并且随着工作经验的丰富,收入水平日渐提高,成为互联网金融业务不容小觑的新生力量。

移动互联网金融大众化

据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6.2亿,有超过90%,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

一方面,手机的便捷性使用户可以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上网,增加了手机的使用频率;另一方面,手机应用软件的丰富性,几乎覆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便利了手机网民的工作和生活,增加了手机的使用粘度。

它突破了PC端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更便于人们通过手机移动端进行金融活动,实现财富增值随心所欲,将方便、快捷发挥的更加彻底。所以说,移动金融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至高点。

业务模式小额化、分散化

前文已经说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做出改变。经过去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跌宕起伏之后,用户已经从单纯的追求高收益转为安全至上。金融市场规律告诉我们,融资金额越大,承担的风险也就越高,而对于投资人来说,一旦项目出现问题,造成的损失将是巨大的。此外,互联网金融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它的定位已经决定行业本身并不适合大额融资撮合交易,且对平台本身而言,也并不具备发展大额融资的先天优势。

正如原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明确表示,互联网金融只有做小、做分散、做简单产品才能活下来。

服务走向“场景化”

服务始终是竞争的有力因素,尤其是在如今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一环,金融产品和服务走向场景化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线上的金融服务与多元的场景相结合,可以拓展出更多的消费方式和服务方式。另一方面,线下众多的场景有转型需求,与金融平台的对接可以大大拓展其服务范围,降低消费门槛,提高效率。”

互联网金融“场景化”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消费场景中,涵盖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二是金融服务“送上门来”,根据用户实际情况推荐合适的理财产品。如此一来,垂直化、细分化将成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最主要的发展方向。

全面监管进入法治化轨道

自201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计划以来,以互联网+金融为主导的创新领域表现最为抢眼,凭借低门槛、高收益等特性火速占据市场份额,并逐步渗透进投资人群的理财圈子。

众所周知,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而言,作为民间金融的一部分,对于传统金融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粗放式发展不仅给个人用户和投资者带来风险,同时也对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威胁。今年以来尤其是下半年,政府监管层对互联网金融愈发关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主任徐鹏程也曾分析指出,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创新的一种形式,目前面临着立法滞后、监管主体不尽合理等问题。应尽快完成互联网金融立法,进一步细化监管主体,实施差异化的分类监管,增强互联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立市场预警和退出机制。

据了解,一直以来,国内对P2P的定义、准入、信息披露等都存在立法空白。根据现有法律和规定,网络借贷平台借贷活动属民间借贷,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银行基准利率4倍,超过部分法律不予保护。现实情况是,P2P平台借款利率超出标准的比比皆是,一旦出现风险,投资人无法受到法律保护。当前,P2P网络借贷监管主体缺位,与其快速发展状态不相匹配。监管缺位也对真正从事P2P业务,致力促进P2P健康发展的企业和个人造成很大伤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副主任吕随启也曾表示,互联网金融是新兴业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统计方面也没有成型的体系,更不用说完整的信息披露。

一般来说,互联网金融风险可以分为技术风险和业务风险两大类,而业务风险又可以分为信用风险、结算支付风险和制度风险。多家P2P平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从技术上来讲,如果需要央行或者其他监管机构接入统计接口并不面临问题,而业内当前最关心的话题仍然是P2P细则何时出台以及央行是否打算也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相关的征信系统。如果P2P细则正式落地,互联网金融将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业务风险或许可以有所降低。

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随着监管的升级,许多观点开始出现,即认为互联网金融行业或将“步入冬天”。持此论者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日子举步维艰,筹钱越来越艰难。数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近百家P2P网贷平台主动关停。然而,这一观点错误理解了规范与发展的关系,政府对这一行业的整治更不是所谓“打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互联网金融,核心词就是“规范发展”。规范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规范是前提,发展是根本。

事实上,扫描一下行业现状就能看到,一些平台倒掉的同时,互联网金融融资并未遇冷。今年多家大型互联网企业先后宣布获得巨额融资,提振了整个行业的信心。可见,互联网金融平台仍被市场认同,并到了发展壮大的阶段,远非有些人所说的“步入冬天”。

与其说互联网金融行业遇冷,不如说,这一行业在历经了野蛮生长、风险频发、监管收紧的阶段之后,如今面临变局,这也意味着转型机遇的出现。互联网金融作为传统金融领域的补充,特点在于金融模式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第三方移动支付、网上银行、小微贷款、保险、股权众筹等,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在这些领域内运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的空间非常大。一些互联网平台恰恰是把住了金融创新的脉搏,才得以准确捕捉市场机遇。未来,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实力薄弱的平台将会出局。不创新、不转型就有被淘汰的风险,而优胜劣汰正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成长的必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金融
金融开放应在审慎中阔步前行
祛魅金融衍生品
金融与经济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P2P金融解读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支持“小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