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梅,陈小青,黄艺,宾荣佩,韦红群,滕伟国,罗坚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 530007)
·产业聚焦·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回顾与思考
唐燕梅,陈小青,黄艺,宾荣佩,韦红群,滕伟国,罗坚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南宁市 530007)
围绕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活动及在蚕、桑新品种,先进种养技术,高效省力化、机械化等方面的推广成效进行回顾和总结,分析广西蚕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完善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蚕业技术推广方式,努力做好广西蚕业的技术推广工作,促进广西蚕业从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的转变。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回顾;思考
农业技术推广就是要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和咨询服务等方法,让农民认识到农作物的重要作用,了解农作物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将优秀的、正确的种植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活动[1]。“十一五”以来,广西蚕业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2015年全区蚕茧产量已经连续11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蚕桑生产第一大省,世界重要原料茧生产基地和茧丝加工基地[2]。这与广西各级部门始终把推动行业发展,全心全意为蚕农服务放在首位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总结近十年来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活动与成效,为下一步更好的开展推广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广西就着手建立了蚕桑生产技术推广网络。与全国各大蚕区不同的是,广西当时没有成立省级蚕业研究所,而是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省级蚕业指导所。2001年广西蚕业指导所更名为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广西蚕业总站),进一步加强了蚕业技术推广的职能。50多年来,广西蚕业总站注重加强对各级蚕业部门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组织、协调全区蚕业生产,派出技术人员深入蚕区蹲点,并通过开展各种层次的技术交流和培训、组织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建设示范点和生产基地、实施推广项目等方式引导群众发展蚕业生产,传播先进蚕桑种养技术,及时把蚕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广西蚕业高效、快速发展。
1.1 蚕桑生产技术交流与培训
1.1.1 蚕桑生产技术交流会 为了正确把握市场动态,更好的组织和协调全区的蚕业生产,广西每年不定期地组织各种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形势分析会,互通生产信息、交流成功经验。这些蚕桑生产技术交流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效推进了广西从蚕桑大省向蚕桑强省的快速发展。
1.1.1.1 保春耕备耕活动 广西每年开春之际都会根据当年的天气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春耕备耕活动,如成立“强基惠农活动工作小组”、“春耕备耕督查组”,到各地指导和开展保春耕促生产活动,积极组织各级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农业生产,扎实推进春播春种任务落实。此外,还根据每年实际情况召开不同类型的减灾保春耕现场会,深入分析当时的农业生产形势,按照分类指导要求对各地各部门特别是重灾区进行再部署、再动员,努力抓紧抓好抗灾保春耕工作。
1.1.1.2 种桑养蚕技术交流会 在做好每年的保春耕、促春耕活动的同时,广西蚕业总站还举办各种种桑养蚕技术交流的现场会(表1)。通过这些现场会,大力宣传蚕桑生产的有利形势,推广应用高效蚕业生产和现代蚕业创新技术,对促进广西蚕业生产稳步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表1 2006—2015年广西部分蚕业技术交流现场会
1.1.2 先进种养实用技术培训 技术培训是目前广西蚕桑生产技术普及较为快捷的方法,也是解决技术人员不足的重要途径[3]。广西开展种桑养蚕的新区较多,生产技术比较缺乏。为顺应广西蚕桑业的大发展,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技术队伍,广西蚕业总站先后在全区开办了蚕种场管理、蚕种制种、蚕种检疫、杂交桑制种繁育、桑树嫁接、蚕桑生产技术、小蚕共育、小蚕防干育、小蚕片叶立体育、蚕病综合防治、方格蔟推广应用等先进种养实用技术培训班。
广西蚕业总站多次举办转岗人员培训班,并通过科技下乡、专家授课、现场指导、田间地头培训等形式给基层技术人员开展蚕业实用技术培训。培训班由专家讲授蚕桑专业理论知识,结合养蚕实践,帮助基层技术人员提高工作素质,极大缓解了蚕区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环江、柳江、鹿寨、蒙山、平果、靖西等地先后组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到广西蚕业总站进行培训,这些人先后成为了蚕业技术骨干,为推动当地的蚕桑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3]。据统计,近十年来,广西蚕业总站共开办技术培训班112期,培训人数达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2万份;培训人员涉及各市(县、区)、乡(镇)、村屯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养蚕大户等人员。
广西蚕业总站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还配合、指导各蚕区加强技术人员和蚕农技术培训。2006—2015年指导和带动全区举办技术培训班约2.8万期,培训人员约249.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00.8万份,使种桑养蚕农户有了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手册。
1.2 示范点和生产基地建设
1.2.1 示范点建设 建设示范点是技术推广与普及的一个重要方式。50多年来,广西蚕业总站派出科技人员深入蚕区蹲点进行技术示范,先后在苍梧、蒙山、昭平、玉林、横县、上林、贵港、宜州、环江、象州、柳城、百色、来宾、宾阳等县(市)建立种桑养蚕科技示范点,坚持以点带面,促进蚕桑新技术、新品种在全区范围内推广,各地涌现出一批示范样板点(表2)。
表2 2006—2015年广西蚕桑示范点
1.2.2 生产基地建设
1.2.2.1 千担茧村建设 为改变广西蚕桑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的局面,达到适当集中、稳步发展的目的,1984年自治区农业厅制定了“千担茧村建设”计划[4],由广西蚕业总站具体组织实施。2005年全区产茧量达到50 t的村有 589 个,产茧量达到500 t的乡镇有74 个;2010年全区产茧量达到50 t的村有893个,产茧量达到500 t的乡镇有126个;到 2015年全区底蚕茧产量达到50 t的村有1 189个,蚕茧产量达到500 t的乡镇有133个。
1.2.2.2 桑蚕茧生产基地县建设 在自治区农业厅的领导下,广西蚕业总站按适度规模发展方针发展广西蚕业取得了成效,受到了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9年和1990年分别下发了桂政发〔1989〕32号文件和桂政发〔1990〕70号文件,批转自治区经委、经贸委、农业厅、纺织工业厅、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等5部门《关于建设桑蚕茧生产基地,扩大丝绸出口创汇的报告》和《关于进一步完善桑蚕基地建设,扩大丝绸出口的报告》,选择桑蚕生产基础较好的横县、上林、贵县、合浦、忻城、融安、邕宁、环江、钦州、蒙山等15个县为桑蚕生产基地县[4]。1988年实施前15个基地县年产茧量均达不到500 t,至2015年底全区包括15个基地县在内年产茧量超过500 t的县有133个。
1.2.2.3 “三高”蚕业示范基地建设 2002年起,广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战略调整的机遇,狠抓落实、全力推进,努力把蚕业打造成广西继糖料蔗后又一新兴农业优势产业,全区蚕桑生产发展步入快车道。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桂政办发〔2006〕127号)和《关于加快发展广西“三高”蚕业的意见》(桂农业办发〔2007〕117号)文件精神,2007—2012年广西实施了“‘三高’蚕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以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平台,建立“三高”蚕业示范基地,加强对蚕农技术培训,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提高蚕农的科学种养水平。
1.2.2.4 蚕桑标准园建设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意见》(桂发〔2011〕21号)、《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农业千亿元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意见》(桂发〔2011〕2号)文件和全区现代蚕业会议精神,2013—2015年广西实施了“蚕桑标准园建设”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引进示范推广蚕桑实用先进新技术,全面提升蚕业技术服务、蚕桑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全区蚕茧单位面积产量和产业综合效益,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强桂建设步伐。
1.2.2.5 桑树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2015年广西在柳城、象州、平果等7个基地实施了“桑树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投入资金160万元,建成7个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桑树良种种苗繁育基地,为保障广西蚕桑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桑树良种苗木。
1.3 蚕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十一五”以来,广西大力推进蚕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自治区农业厅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社。特别是2006年10月全国人大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后,广西各级蚕农专业合作社数量明显增加,蚕农组织化程度也逐步增强,分别涌现出上林县巷贤镇六联村留仙桑蚕专业合作社、宾阳县古辣镇南阳村蚕桑合作社等一批先进蚕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领社员种桑养蚕、栽培桑枝食用菌、自行烘烤鲜茧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自治区农业厅分别于2011年、2013年在上述两个专业合作社召开现场会,组织全广西各重点蚕区蚕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引导蚕农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组织。2010年全区蚕桑专业合作组织有185个,协会农户数有36 616户;2015年广西蚕桑专业合作组织上升到了323个,协会农户数72 785户。
1.4 实施蚕桑科技项目
广西各级部门围绕蚕丝业科技发展需求,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蚕桑科技项目。包括广西科技重大专项、广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等。其中由广西蚕业总站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项目共27项,立项下达资金4 880万元。通过这些科技项目实施,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提升广西蚕丝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开始,广西持续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力度,广西蚕业总站大力支持该项工作,共有2名符合条件的专家参加选聘,被委任为自治区农村科技特派员,选派到宜州市、环江县开展技术服务活动。广西蚕业总站于2014年、2015年分别选派了35名、18名技术人员到广西各地的贫困县担任科技特派员。这些科技特派员的服务可以加快蚕桑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方蚕桑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是蚕桑发展的基本条件,蚕桑技术推广是蚕桑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回顾广西蚕桑业由小到大的过程,从桑、蚕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到蚕茧单产及茧丝质的大幅度提高;从技术示范小区的建设到蚕茧生产大省的崛起,广西结合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创新工作机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3]。2004年广西桑蚕种饲养量310万张,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桑蚕饲养量的19.8%;2005年广西桑蚕茧产量14.85万t,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桑蚕茧产量的24.4%;2006年广西桑园种植面积12.04万hm2,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桑园面积的14.34%;2010年广西桑蚕丝产量跃居全国第一,总产量达到1.82万t,约占全国桑蚕丝产量的19%,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茧丝主产地。2015年全区桑园面积20.13万hm2、蚕种饲养量725万张、蚕茧产量36万t、蚕农售茧收入120.5亿元。
2.1 优良蚕桑品种推广
2.1.1 优良桑树品种推广 2000年起,广西开始在全区推广桑树新品种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2012年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在广西种植面积 12.32万hm2,占全区桑园面积的73.35%,占全国桑园面积的14.64%。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是两个适应性较强的桑树品种,除在广西大面积推广外,在越南、老挝、泰国、古巴等国家以及国内广东、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四川、重庆、安徽、山东、湖南、湖北等地区也有种植。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广西蚕业总站科技人员首次育成了3个三倍体桑杂交组合即桑特优2号、桑特优1号和桑特优3号,分别于2007年5月和2009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目前广西种植的三倍体杂交组合主要以桑特优2号为主,有少部分是桑特优1号;2004年起开始在广西推广种植桑特优2号和桑特优1号品种;2015年桑特优2号推广种植面积已达2.53万hm2。桑特优2号和桑特优1号品种除在广西推广种植外,国内广东、云南、贵州、湖北和浙江等地及国外的越南、泰国、古巴等国家也有种植。
2.1.2 优良家蚕品种推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广二号成为广大蚕农的首选家蚕品种,该品种适应性强,性状稳定,很受蚕农欢迎,至今两广二号已推广应用20多年,成为全国单一品种推广应用蚕茧产量最大的家蚕品种,每年在广西推广量达500多万张,全国饲养量700多万张[5]。
2000年,桂蚕1号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2000—2008年累计推广324.18万张,占当年广西用种量的10%~30%。2009年,桂蚕2号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是广西春秋季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首选品种之一,年推广量30万张左右,到 2015 年累计推广约 180万张。
2012年,广西将新选育出来的抗NPV桑蚕新品种桂蚕N2在农村进行试养。该品种在6—7月盛夏高温多湿季节饲养,主要性状高于两广二号,特别是在蚕体强健性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到2015年底桂蚕N2品种累计推广约 20万张。
2.2 先进种养技术推广
2.2.1 桑树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推广 20世纪80年代初,广西蚕业总站在学习外省经验和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深沟、厚肥、壮苗、密植、浅栽”的杂交桑种植技术和栽后防旱保苗管理技术,并在全区范围内大力推广,为实现当年栽桑当年投产见成效打下了基础[4]。广西一般采取片叶育,桑园栽植方式为合理密植,以适应多批次养蚕用叶需求[6]。在桑树剪伐上,广西推广的剪伐技术不同于长江流域蚕区,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结合杂交桑生长的特点,每年冬伐和夏伐各一次,采用“冬低刈、夏根刈”和“夏低刈、冬根刈”轮流进行的方式适时对桑树进行修剪。
2.2.2 蚕桑先进饲养技术推广 广西蚕业总站在引进技术的同时实现了创新发展,特别是蚕农因地制宜的技术创造发明,加快了蚕桑生产省力化和轻简化的步伐,集成了一套适应亚热带高温多湿气候条件的全年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体系。
2.2.2.1 蚕种集中催青技术 20世纪60年代广西建立蚕种场后,一般由各地蚕种场统一浸酸和催青,待蚕卵转青后再发售给当地蚕农,由蚕农自行收蚁和分批饲养。随着小蚕共育模式的快速发展,广西各地逐步通过小蚕共育户进行蚕种统一催青并统一饲养小蚕。近年来,柳城、宜州等有条件的县(市)还研发建立了自动化蚕种催青室,统一为当地蚕农提供蚕种催青服务。
2.2.2.2 小蚕共育技术 2007年自治区农业厅专门安排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扶持基地县建立50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小蚕共育室,辐射带动了广西小蚕共育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其中广西中部、西北部蚕区小蚕共育推广应用规模较大。到2009年广西小蚕共育率突破了50%,2015年全区小蚕共育率达到64.2%。为更好的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广西研究开发了叠框式小蚕共育技术,通过结合尼龙薄膜防干育技术,形成了“温湿宜、叶质优、蚕座匀、防病严、眠起齐”15字小蚕饲育法。广西各地还推广应用了切桑机、蚕室自动加温补湿机等机械设备,极大提高了蚕业生产自动化设施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2.2.2.3 大蚕地面育技术 蚕业总站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便在全区推广使用大蚕地面育技术,简化了养蚕操作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还特别有利于高温季节养蚕[4]。到2000年广西蚕农基本采用了这一饲养模式。近年来,宜州等地一些蚕农在当地蚕业技术部门的帮助下,自行设计制作轻简式大蚕地面育轨道式给桑装置,极大方便蚕农喂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喂叶工效,很快在广西蚕区示范推广应用。
此外,广西少数一些地方蚕农采用大蚕地面条桑育技术,相比片叶育模式,条桑育更为省工,且能够保证桑叶新鲜,利于蚕的生长发育,在一些土地多、劳动力少的新蚕区如靖西、平果等地广泛应用。
2.2.2.4 方格蔟营茧技术 20世纪90年代后,广西大力示范推广方格蔟营茧技术,并总结出了“适熟上、蔟具优、上蔟稀、排湿好、见蛹采”等15字技术要领,茧丝质量得到明显提高。1994年宜州市、环江县方格蔟应用率分别为95%、80%,到2005年全区方格蔟应用率为51.1%,2010年上升到59.1%,2015年为66.4%(图1),部分县(市、区)如宜州、环江蚕区方格蔟应用率接近100%。
图1 2001年以来广西方格蔟营茧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2.2.3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 2005年广西蚕业总站建立了广西蚕业信息网。桑树病虫害测报员每年根据广西的气候特点,及时对病害的流行做出预测,并在广西蚕业信息网及时发布桑树主要病虫害发生信息,大力宣传桑树病虫害防控知识,提醒广大技术人员和蚕农做好预防工作。各级相关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田间调查,密切关注病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时通过当地农业信息网发布病害的防治技术措施、应急方案等。
2.2.4 蚕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 广西为了提高蚕农养蚕的质量,在蚕区大力推广“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在蚕区健全蚕病综合防治体系,建立“五个一”的综合防治制度,实施“五个三”、“六个消”的规范防治技术,严格执行 “二消一洗”的消毒程序;重点推广使用石灰和漂白粉、消毒净、毒消散、蚕用防病一号等广谱、高效的消毒剂;强调将消毒防病工作贯穿于养蚕生产的全过程[4]。2008年以来,广西蚕业总站在全区20多个蚕桑生产重点县(市、区)设立了蚕桑病虫害预测预报点,定期发布测报结果,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控技术措施,指导广大蚕农做好相关防控工作[7]。近年来,随着广西蚕桑生产大发展,蚕沙污染环境的问题日益严峻,极易引起蚕病暴发和蔓延。为了控制蚕病传染及美化乡村环境,广西加大了对蚕沙无害化简易处理技术的示范与应用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3 轻简省力化器具设备推广
2.3.1 种桑养蚕设备 从2005年开始,广西蚕业总站大力开展桑园机械化(伐条机、微耕机、电动喷雾器等)应用示范;推广叠框式小蚕共育、小蚕共育用叶切桑机、大蚕简易大棚饲养、省力化蚕台养蚕、大蚕地面育轨道式给桑装置、方格蔟自动上蔟装置、方格蔟高效采茧器、蚕室简易节能加温器、水帘空调控温保湿等省力化养蚕设备设施。这些轻简省力设备及机械推广和使用使广西蚕桑生产在高温多湿气候条件下,能够实现多批次养蚕,蚕茧产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2.3.2 烘茧设备 2009年,广西蚕业总站承担实施广西科技重点项目,针对广西蚕茧茧形较小等情况,组织开展了热循环多功能烘茧设备研制与试验研究。在象州、宜州等地建立6个示范点,对广西常用的苏83型烘茧灶进行改良提升,至2011年在广西蚕区推广应用106个。
2013年,针对蚕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趋势以及广西蚕桑生产经营现状,广西蚕业总站与有关企业开展了轻简型空气能自动烘茧机的研制与应用示范项目,推进蚕桑专业合作社自主开展烘茧业务。
50多年来,广西为顺应蚕桑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业务发展的原则,不断的对技术推广部门的名称和职能进行调整,加大广西蚕业总站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技术推广活动的力度,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存在问题
广西农村种桑养蚕以分散经营为主,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差、综合效益不高,蚕农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低,在技术推广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1 蚕桑技术推广人员缺乏,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由于乡(镇)、村级蚕桑技术推广人员较少,业务不专一,技术缺乏,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深入蚕区进行指导,新品种、新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推广普及,导致蚕农种桑养蚕的技术跟不上,养蚕比较效益不高。同时,推广的蚕桑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目前广西蚕农主要都是“栽桑—养蚕—售茧”的种养模式,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利用模式的推广力度还不够,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3.1.2 蚕农年龄偏大,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能力较低
目前,广西蚕农主要以中老人员为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是进城务工,从事蚕桑生产的人员紧缺且老龄化严重,他们对新事物、新方法、新技术的接受能力也比较低,导致蚕桑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跟不上。
3.1.3 技术推广经费缺乏,技术推广方法落后 虽然广西各级部门对蚕桑业比较重视,但经费主要是落实在技术人员的培训费用和一些示范点的建设上,经费比较缺乏。推广的方法主要以培训、示范为主,培训的形势比较单一,主要以授课为主,内容多、时间短、实践操作少,培训效果不明显。大部分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强,难于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3.2 发展方向
蚕业技术推广是蚕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手段,是科技与农民、科技与政府融合对接的桥梁,是蚕桑产业获得高产丰收的重要措施[8]。下一步我们要根据目前蚕桑产业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做好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的工作:
3.2.1 进一步完善广西蚕桑技术推广体系 发挥各级乡(镇)、村、屯农技人员的积极作用,继续拓展蚕桑专业合作社及种桑养蚕协会,通过这些农技人员及合作社等的带动,促进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进村到户。
3.2.2 做好蚕桑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工作 有针对性的开展不同的培训和现场会,因地制宜的做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机械的示范推广工作。
3.2.3 加大对蚕桑技术推广的资金扶持 通过项目的实施加强广西蚕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以点带面,更好的推进广西蚕业的发展。加大对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推广的力度,延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稳定蚕业发展。
现代蚕业的特征是高产、优质、绿色、生态、低碳、环保、安全,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增收、行业增效和可持续发展[9]。我们要不断完善广西蚕业技术推广的模式,创新蚕业技术推广的方式,在新形势下努力做好广西蚕业的技术推广工作,实现广西蚕业从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的转变。
[1] 张娟.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11:31.
[2] 蒋满贵,李乙.广西蚕种业十年成效与发展思考[J].广西蚕业,2015,52(4):73-78.
[3] 莫嘉凌.浅析广西桑蚕技术推广[J].广西农学报,2012,27(3):93-96.
[4] 韦波.突飞猛进的广西蚕桑业[J].广西蚕业,2004(S1):6-12.
[5] 程杰.“一条虫”书写的产业神话——广西桑蚕业发展纪实[J].中国农村科技,2010,11:47-49.
[6] 祁广军,田智得,黄红燕. 广西桑树栽培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思路[J].广西蚕业,2015,52(3):73-77.
[7] 祁广军,乐波灵.广西亚热带蚕业发展及蚕业技术创新的作用[J].蚕业科学,2011,
[8] 颜泽兰.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搞好永川区蚕业技术推广工作[J].中国蚕业,2014,35(2):45-47.
[9] 林元吉.县校合作科教兴农[J].蚕学通讯,2005,25(2):43-44.
S88;
A;
1006-1657(2016)03-0001-7
2016-08-17;
2016-09-03
信息]唐燕梅(1979—),女,硕士,高级农业经济师,主要从事桑树栽培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E-mail:34175001@qq.com
信息]罗 坚(1968—),男,本科,推广研究员。E-mail:gxcytg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