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超,王彭伟,朱永康
(乐山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音乐聆听方法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效应
李文超,王彭伟,朱永康
(乐山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摘 要】音乐聆听不仅可以摆脱繁杂的思绪,恢复体力,还可以避免因自律神经紧张失调而导致的慢性疾病的产生,除此之外,音乐还可以敲开封闭的心灵,缓解忧郁苦闷的心情,甚至还可以做到某些程度的心理治疗。由此可见,音乐聆听在干预睡眠质量上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音乐聆听方法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干预效应。
【关键词】音乐聆听法;大学生睡眠质量;干预效应
本研究的前提,是2015年12月起课题组在四川川西南地区大学进行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研究,包括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统计结果显示,精神压力及生活习惯是影响大学生的睡眠的主要原因。为进一步了解,我们对随机抽取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通过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和归纳,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超过半数的调查对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睡眠质量的问题。其中,几名学生已经达到了睡眠质量极其不好的状态。
本课题组期望能通过音乐干预方法帮助大学生在入睡前安静下来,在音乐的引导下,释放情绪,进入准备睡眠状态。本实验在睡眠质量调查活动中,抽取了几名睡眠质量很差的志愿者,对他们以音乐聆听方法为主的睡眠干预。
(一)研究对象
本次实验选取了课题组在四川川西南地区大学进行大学生睡眠质量调查研究中睡眠质量一般和很差的志愿者共35人,组成实验组。包括男生20人女生15人,其年龄分布在19-22岁,其中文科生13人,理科生15人,艺体生7人。
(二)研究材料
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的梳理和预实验,本研究分析得出,节奏轻快的轻音乐和抒情的钢琴曲等音乐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而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和过于悲伤的音乐最不适合大学生群体,一方面,节奏感强的音乐更容易刺激大脑,使聆听者达到一种兴奋状态。另一方面,过于悲伤的音乐容易引起聆听者的共鸣,情绪上会变得更为压抑和消极。再者,避免歌词对听者注意力的吸引因素。
本研究最后选定《绿袖子》《秋日的私语》《星空》等系列作品作为材料。并在实验前,根据被干预者的音乐偏好和对音乐的熟悉程度进行再进行进一步细致的选择。
(三)研究过程
为顺利进行实验,在实验开始前,笔者们通过逐一深度访谈,了解了被试的音乐偏好和平时听音乐的习惯,以喜欢和不过于熟悉为原则,共同商议适合的曲目。同时,为与实验后数据进行对比,在正式开始干预之前,对实验组被试的睡眠质量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不做任何干预,仅记录数据。
本研究的实验包括两个部分:其一,实验组被试每天晚上进行睡前40分钟的聆听音乐干预,由几首音乐作品组成的干预材料循环播放,采用手机播放佩戴耳机的方式,声音不超过30分贝。持续两周,为保证实验规范及实验质量,每人佩戴小米手环以便监测记录。其二,在实验研究过程中,为配合音乐聆听方法,课题组隔周带领实验者进行音乐活动,音乐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活动开始时采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带动气氛,使被试释放情绪;活动过程中采用较为活泼动感的音乐带动实验者参与活动创编,以便被试缓解压力;活动最后采用舒缓音乐使实验者感受到动与静的落差并放松身心。
实验持续两周,每一周为一个周期,在每一周期结束后,开展集体座谈活动,以便分享体会、感受。在整体实验过程中,我们随时关注和了解实验组成员的反馈及对实验材料的反应。当实验组成员表示音乐过于熟悉,已经出现审美疲劳或注意力集中关注音乐情况时,及时更换音乐。更换的条件仍是符合听者的音乐偏好,音乐本体具备引导听者平静下来,进入准备睡眠状态的特征。
从统计结果中发现,第一周期实验结束后,实验组成员参与音乐活动后,睡眠情况有所改善。如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音乐聆听方法对大学生睡眠有明显作用。实验过程发现在40分钟的音乐聆听中,实验组的同学从实验开始到入睡的时间有缩短现象。
由于在第一周期的后两天里,出现个别同学对音乐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第二周期的实验中,我们及时更换音乐材料。
两周的实验结束后,通过访谈,实验组的同学均表示个人认为睡眠质量有所改善,包括入睡更容易、睡得更香,白天精神更好。
例如:被试反映在参与实验前,经常晚12点或之后才入睡,甚至彼时仍然毫无困意,而在几周的实验后,通常在晚10点左右就困意明显,有入睡需求。还有同学反馈,刚开始进行音乐聆听的时候,自己会不自觉地打开手机,查看是否收到信息,但几天之后发现自己的睡眠的确有提高,便每天晚上强迫自己安静地在音乐中放松下来,做好睡眠准备,几周时间下来,几乎养成了良好的入睡习惯。尤其是在日间功能方面,大多数实验组人员都表示,在实验的两周内,越来越感觉到起床时精神更好,白天更加神清气爽。而在对照组中,睡眠状况较之前基本无异。
对比来看,被试较进行音乐聆听方法干预前睡眠质量也有明显改善。实验的两周内,夜醒、失眠、多梦、梦呓等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分析实验过程中音乐材料的特征,本实验组发现,能引导听者进入睡眠状态的音乐总体而言速度为中速,每分钟节拍数基本略低于人类健康脉搏数。音色较为纯净,例如钢琴、竖琴、长笛、古筝、小提琴等音色。调性较为单一,作品中也会有转调的情况,但通常不是突然转调或远关系急切转调,而是无痕迹渐入转调。节奏简单,强弱规律并鲜明,旋律线条清晰、优美,旋律的进行以即进和小跳进为主。在整个音乐作品中,主题矛盾无明显冲突。
从上述调查和实证研究中可以得出结论:一是大学生的睡眠质量的确形势严峻,二是音乐可以有效地减少大学生睡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主观感受到的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加强日间功能等。慢速、轻柔的音乐是引导睡眠状态的最佳选择,主要目的是在聆听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听者放松、平静。当然,在选择音乐材料的时候,必然要考虑到听者的音乐偏好和教育背景,选择听者喜爱但又不会过于熟悉而产生审美疲劳的音乐更为合适。虽说音乐不能瞬时提升现今的睡眠状态,但是它有着长效、安全的效应。在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进一步探索更为系统的改善睡眠的音乐曲目和音乐聆听方式。
参考文献:
[1]杜奇鹏,胡水欣.浅谈音乐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作用[J].大众文艺,2011(5).
[2]童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现状及催眠干预效果的研究[J].扬州大学,20100.
[3]曾琳娜.大学生睡眠质量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校医,2000,14(2):98-99.
[4]Lai HL,Good M. Music improves sleep quality in older adults. J Adv Nurs.2005,49(3):234-44.
[5]Hernández-Ruiz E. Effect of music therapy on the anxiety levels and sleep patterns of abused women in shelters.J Music Ther.2005,42(2):140-58.
[6]Bloch B, Reshef A, Vadas L, Haliba Y, Ziv N, Kremer I, Haimov I. The effects of music relaxation on sleep quality and emotional measures in people living with schizophrenia. J Music Ther.2010,47(1):27-52.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86-02
作者简介:
李文超(1996-),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4级音乐学专业;
王彭伟(1995-),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4级音乐学专业;
朱永康(1993-),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12级音乐表演专业。
基金项目:本研究为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睡眠康复工作室”(项目编号:201510649007)的资助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