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驿站:教师群体发展的新机制

2016-06-22 09:11吴芸郎春花单薇洁
江苏教育 2016年10期

吴芸 郎春花 单薇洁

【摘 要】“项目驿站”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驿站为策略,以实践智慧聚合与释放为基本功能,坚持在教学现场中实施的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它的主要运作形式有同行式、递进式和主题式三种。这三种驿站,或交叉,或并存,或依赖,或独立,带来提升,产生聚合,促进深化,共同推动拉小教师群体发展新生态的形成。

【关键词】项目驿站;教学研究机制;教师群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2-0042-03

【作者简介】1.吴芸,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南京,210000)副校长;2.郎春花,南京市拉萨路小学课程研究部副主任;3.单薇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课程研究部副主任。

“项目驿站”是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创造的一种教师校本研修新模式。教师在教学现场和学校发展的真实问题情境中追问: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和老师从智慧教育的成果中受益?2003年,学校开始启动“项目驿站”研究,在“小学‘智慧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引领下,逐步摸索总结出教师群体发展的新机制。

“项目”是指“以师生发展为价值取向,以任务为驱动,以成果为目标”的发展载体。“驿站”是指以实践智慧聚合与释放为基本功能的推进策略。“项目驿站”是在拉萨路小学“智慧教育”背景下提出的校本化概念,是以项目为载体,以驿站为策略,以实践智慧聚合与释放为基本功能,坚持在教学现场中实施的一种教学研究机制。“项目驿站”的主要运作形式有三种:同行式、递进式、主题式。三种方式各有重点,彰显不同的意义。

“项目驿站”这一教师群体发展新机制催生了拉小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推动着拉小教师“与伙伴携手,与风格同行”,迈向自由境界。

一、同行式驿站,找寻自己合适的位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同行,意味着携手共进,信赖包容,更意味着交叉前行。

同行式驿站,可特需可普众,可私人定制可团队组合。以团队组合为例,学校根据不同群体需求,创设了三个有梯度差异,彼此独立又彼此关照的同行式驿站:成长驿站、探究驿站、风格驿站。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申报,进入相应驿站,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时又可以作为伙伴,参与到其他驿站的活动中去,自觉地多角度探寻自我专业成长的“最佳路径”。

成长驿站里是工作经验不够丰富的青年教师,他们渴望从规范入手,尽早站稳讲台。学校为他们定制“小班化”研修,通过系列研修培训课程,通过一对一帮扶计划,使他们得到教学专业技能上的迅速提升,跟随研究不掉队。

探究驿站更多集聚了学校的骨干教师,这是一支研究型队伍,是一个课堂教学攻坚团队,不论年龄,不讲资历。他们有活力,有闯劲,肯突破,作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弄潮儿,致力于课改实验,敢于突破常规,走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他们通过不断试验、研究、归纳、反思,探寻课堂的深度,提升研究的高度,生成教学的智慧,摸索前行的方向。

风格驿站中则是一批有思想、有风格的智慧型教师,他们是在市区有知名度、影响力的名师,是教学经验丰富,有鲜明风格的睿智教师。学校十分尊重这些领航者:“百步讲堂”秀出个人风采,发挥引领作用;“个人教学研讨会”提炼教学思想,建树个人风格;“百步影像”塑造全新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力。学校还经常邀请这些教师参与到另两个驿站的课堂研讨中去,问症把脉,答疑解难,保驾护航。

老师们在三个驿站中,同时往前走,或快或慢,选择不同的站点,志同道合,尽情地分享研修的快乐。同时,大家也欣赏着彼此,帮助着彼此,你是我的朋友,我是你的伙伴。彼此合作,彼此分享,优势互补,大家一起学!

二、递进式驿站,向上中勇于创新

递进,依次加深,逐步前进,螺旋上升。如同拉小的向上精神,有着勇于钻研、敢于否定的态度,有着不断向上、永不放弃的力量,有着善于融合、海纳百川的气度,有着面对新生事物博纳开放的胸怀,有着一以贯之勤于进步的追求。

“智慧园课程建设重点项目”是学校最早立项的项目之一,它的推进就是依靠递进式驿站。立项至今,大家已经携手走过了三个驿站。2003-2007年,为了实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活动中增长智慧”,拉萨路小学在南京市率先开展“开发社区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的研究;2007-2011年,拉小教师走进第二个驿站——“打通课堂内外,突出原创性”研究项目,深度研究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2011年,拉小推开校本教材的研发实践,进入“重视创造性,淡化学科性,渗透国际性,强调整合性”研究驿站……三个驿站,三轮突破。每一个驿站都是一次探险,一种尝试,前一个驿站启发着下一个驿站的思路,下一个驿站解决着前一个驿站出现的问题,每一个驿站都推动着项目研究往深度、广度、高度发展。

在新一轮拉小“智慧园”课程改革中,在“慧学、慧玩、慧生活”的价值追求引领下,“智慧园课程建设重点项目”的驿站研究又向“学程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驿站研究促进了教师学程观的转变。四年级语文团队把重点落在了“学程周”的研发上。怎样选择项目主题,怎样打通课内课外,怎样真正落实学的过程,都是老师们深入研究的问题。双师课堂、实地考察、动手实践、同伴分享等学习形式也出现在老师们热烈的讨论中,老师们已经从课堂研究走向学程研究,对课程教学的理解,产生了质的飞跃。

驿站研究促进了教师儿童观的转变。学校数学组的每位教师都参与研发了“财经素养”系列课程,并进行了若干“项目设计”。老师们开始关注到学生的生命发展,在广泛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整合数学与多个学科资源,开发系列“活动的课程”,对儿童有了更本质的理解。

驿站研究促进了教师发展观的转变。为了帮助一年级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一年级老师主动创新课程。20位一年级各科教师志同道合形成团队,成为“晓小课程”的主要研发者。于是有了重组拼音教材的尝试,有了推进“慢学程”的方案。最终形成了《晓小的书》,它成为研发团队送给一年级宝贝们最好的礼物。

三、主题式驿站,聚力突破研究难点

主题式驿站,针对难题,聚焦主题,解决问题。十多年来,项目驿站研究了近50个项目,它们就像拉小校园中的“智慧若水”,推动着学校的整体变革性实践。其中有不少项目都是以主题式驿站方式进行研究的,围绕一个主题“主攻”,通过“专业支持——主题分享——系统建构——优质经验”四个阶段固化下来,同时在深度研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丰厚学校已有的教师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和吸引教师自主发展。

这近50个项目中涌现出一批学校品牌项目。“若水教师发展学校”项目搭建了教师发展的新平台,营造了教师群体发展的文化生态,带动了个性化、菜单式选择的制度文化变革;“阅读悦生活”项目倡导一种情趣盎然的共同读书生活,涵养了教师内心的自由与灵性;“大家一起学”课堂实验项目鼓励教师把每一间教室看作实验室,培育了“不怕失败,敢于尝试”的“实验室精神”;“国际品质的学校发展研究”和“肯尼迪智慧教室”项目与美国蓝丝带小学共建课程内容,在教师内心植入了国际教育的元素和开放的意识……拉小教师不断地用自己的勇气和坚持在教学现场开拓出一个又一个新的领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他们获得了专业的成长,享受到主题式驿站研究带来的幸福体验,而这种幸福感又转化为激励教师继续追寻智慧教育的不竭动力源泉。

最精彩的主题式驿站是“靓课”研修。一场研修,人人“靓课”!两个多月,93位老师,93节课,1205位家长,2600多位学生,1192份家长反馈表,“靓”出的是拉小教师专业行走中的快乐和课堂上的睿智与风采,“靓”出的是学校校本化的研修方式。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浸润其中,感受百步坡上“大家一起学”的智慧成长。这样的共同体,自然地形成了一种价值张力,不断促进其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靓课”研修中,老师们主动与吴永军、杨九俊、袁浩、成尚荣等专家对话……开放的、共享的学习场域,营造了拉小教师团队一种颇具“微学术气息”的研究生态。

同行式驿站、递进式驿站、主题式驿站,这三种驿站,或交叉,或并存,或依赖,或独立,带来提升,产生聚合,促进深化,共同推动拉小教师群体发展新生态的形成。在拉小,与伙伴携手,与风格同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愿景。大家一起行进在“项目驿站”的实践之路上,在学校的教育现场中发现与创造,合作与进步,演绎着拉小教师“百步向上”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