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婷婷,李茗瑜,施 尧,牛祺芳,金艺鹏,林德贵(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
猫癣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药敏试验
栗婷婷,李茗瑜,施尧,牛祺芳,金艺鹏,林德贵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海淀100193)
李茗瑜(1990-),女,硕士生,从事临床兽医学研究,E-mail:357092696@qq.com
注:李茗瑜与栗婷婷对本文具有同等贡献
猫癣,即猫皮肤真菌病,其致病菌主要为犬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及须毛癣菌[1]。其病因是皮肤癣菌过量粘附、繁殖,侵入动物毛发、表皮、趾爪角质蛋白组织中,引起猫皮肤损伤、结痂、脱毛、脱屑。猫癣是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人畜共患皮肤病。猫一旦患病,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人感染猫癣有时可引起大面积皮肤病变,且易继发细菌感染,慢性病程可延续数月至数年[2]。因此,对猫癣的研究对兽医临床很重要,具有一定公共卫生意义。
1.1临床调查与采样笔者统计了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在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院确诊为猫癣的病例信息,并对2014年1月至5月间疑似猫癣病例进行毛发皮屑采样镜检。
1.2皮肤癣菌菌种培养与鉴定用SDA沙氏琼脂培养基在28℃、90%湿度下培养纯化,至少3周仍无皮肤真菌生长可报告培养阴性。
形态学鉴定:观察其在SDA和米饭培养基上菌落形态并镜检。
分子生物学鉴定:用皮肤癣菌通用引物[3-4]CHS1 1S(5′-CAT CGA GTA CAT GTG CTC GC-3′)及CHS1 1R(5′-CTC GAG GTC AAA AGC ACG CC-3′)进行PCR扩增,鉴定皮肤癣菌。再用皮肤癣菌随机引物[3-4]FM1(5′-AGCCGCCTCCATGGCCCCAGG-3′)鉴别皮肤癣菌的种属。对照采用犬小孢子菌标准菌株ATCC-36299、须毛癣菌标准菌株ATCC-28185。
1.3药敏试验采用沙氏液体培养基制备孢子悬液至1~5氏液体1×106CFU/mL,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药液倍比稀释10个梯度(工作浓度为0.50~0.001 μg/mL),根据M38-A2中微量稀释法进行试验并判定结果[5]。
2.1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1.1季节调查的140个病例中,春季(3~5月份)发病率为22.86%,夏季(6~8月份)发病率为32.86%,秋季(9~11月份)发病率为23.57%、冬季(12月份~次年2月份)发病率为20.71%。3月份和8月份为猫癣高发月份,平均为11.43%。
2.1.2品种100个病例中,纯种猫占86%,其中美国短毛猫23%,异国短毛猫18%、折耳猫14%、波斯猫10%及英国短毛猫9%。见图1。
图1 猫癣患猫品种分布情况
图2 猫癣患猫发病部位分布情况
2.1.3年龄146例中,2岁以下患猫占76.03%,其中1岁以内占53.42%,两岁以上的患猫仅占23.97%。
2.1.4性别143例中,雄性发病率为60.84%,雌性29.37%,绝育(1.40%)或去势后(8.39%)的猫发病率较低。发病率雌雄总数之比为1∶2.25。
2.1.5发病部位130例中,各部位发病频率为头部57.69%,其中耳周(20.77%)最多。背部31.54%、尾部17.69%,颈部14.62%。
2.1.6临床症状76例中,脱毛的出现频率为84.21%,结痂为40.79%,皮屑32.89%,瘙痒22.37%,皮肤发红17.11%,色素沉着10.53%。
2.1.7皮肤癣菌毛发内外分布情况记有皮肤癣菌毛发分布情况的共38例,出现毛发内侵袭情况占65.79%,单纯毛发外感染占34.21%。
2.2培养与菌种鉴定结果采集的65个样本培养显示,有47株疑似皮肤癣菌。其中38株菌培养产生犬小孢子菌特异性大分生孢子。通过分子学鉴定,确认这38株均为皮肤癣菌且均为犬小孢子菌(100%),其余9株为非皮肤癣菌。证实猫癣的主要病原真菌仍为犬小孢子菌,与前人研究一致[6]。
图3 皮肤癣菌通用引物PCR扩增M:Marker;犬小:犬小孢子菌标准菌株ATCC-36299;须毛:须毛癣菌标准菌株ATCC-28185;阴:阴性对照;23-33、34-38、39-42分别来自临床样本
图4 皮肤癣菌随机引物PCR扩增M:Marker;犬小:犬小孢子菌标准菌株ATCC-36299;须毛:须毛癣菌标准菌株ATCC-28185;阴:阴性对照;23-31、32-38分别来自临床样本
2.3药敏试验结果随机选取30株猫源犬小孢子菌临床株进行了体外药敏试验。对特比萘芬60%的菌株敏感性较好,23.3%中等,16.7%较差。对于伊曲康唑,73%的菌株敏感性较好,27%中等,10%较差。
对比同一菌株对两种药物的敏感性可见,60%的菌株对二者的敏感性差异不大,30%的菌株对伊曲康唑敏感性更好,只有10%的菌株对特比萘芬更敏感。
猫癣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其规律可能由四季气候、真菌感染繁殖特点及动物皮肤抵抗力三重因素决定。北京夏季温湿度条件适宜,真菌繁殖活性与感染力增强,冬季寒冷干燥则会影响真菌生长。在初春回暖,致病真菌的繁殖活性及感染力可能有较大的提高,因此会在3月份出现一个发病高峰。
猫癣的发病率在品种间差异明显,可能由于不同品种猫的皮毛结构、表皮微环境和皮脂分泌量有很大不同。纯种猫发病率高于混血猫,可能由于纯种猫皮脂分泌不足,因而更易受到侵害。未绝育的雄性猫发病率最高,雌性次之,绝育或去势后的猫发病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激素分泌的差异导致,同样也与饲养总数有关。
猫癣的发病具有一定年龄规律。据统计,年幼尤其是小于1岁的犬猫发病率明显较高[7-8],这与本次调查结果一致。可能原因有3:其1是幼猫皮脂腺发育尚不完全,皮脂分泌量少,抑制真菌的功能不强。皮脂能抑制真菌可能是由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必需脂肪酸参与细胞膜中磷脂的合成,缺乏则上皮细胞及纤维母细胞出现成熟障碍,其细胞膜脂质的脂肪酸结构改变,通透性增加使真菌更易侵入引发皮肤病[9]。皮脂抑菌作用还可能由于皮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可维持表皮屏障功能。正常时由于必需脂肪酸的屏障,皮肤对水分和其他多种物质是不通过的。这种屏障完整的功能取决于脂质封闭层。若犬猫缺乏皮脂,脂质层会形成漏洞,导致表皮屏障功能缺陷,皮肤干燥、瘙痒[9]。原因之2是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致病真菌感染。原因之3可能是缺少某种存在于血清内属于转铁蛋白的抑制因子,其有助于减少皮肤癣菌侵入深层组织。这种因子的产生与动物的年龄直接相关,幼猫平均10~13个月龄之后才能真正自身合成该物质[1]。
猫癣多发于面部尤其是耳部。正常猫体表各部位分泌的脂肪酸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足垫、四肢、躯干,头部最少,所以幼猫特别易患犬小孢子菌性头癣[1]。本调查中脱毛是猫癣最常出现的临床症状,因为皮肤癣菌能分泌角蛋白酶导致断毛。瘙痒症状的比例仅为22.37%。皮肤癣菌的存在与否与瘙痒症状无关[7]。此外,皮肤癣菌分布于毛发内的概率较大,也是与其侵入毛髓的致病机制相关。临床上单独外用抗真菌药常常疗效不佳,可能是因为皮肤癣菌分布在毛发内,外用药无法根除,应配合口服抗真菌药治疗。
试验中,有两例样本镜检阴性但培养结果为阳性可能是取样量太少或主观漏检所致,因此建议将镜检与培养相结合。由于菌落形态受多种因素影响且变化极大,因此只能用来初步筛选疑似菌株。相比之下,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特异性敏感性高、结果稳定可靠。因此,最佳方案是将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
数据显示,多数菌株对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已经有一定的耐药性,这可能是猫癣治愈困难的原因之一。其中伊曲康唑比特比萘芬抑菌效果稍好,这可能与目前临床用药相关,以特比萘芬为主要成分的抗真菌药物相对较多,可导致皮肤癣菌对其耐药性增高。体外药敏试验的结果对临床用药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动物皮肤本身微环境复杂,应综合各项分析以改进猫癣的综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婉.北京地区宠物犬皮肤真菌病的调查与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2]张丁华,王艳丰,曹智高,等.猫皮肤真菌病的诊治及预防[J].兽医导刊,2008(5):45-46.
[3]Hirai A,Kano R,Nakamura Y,et al.Molecular taxomomy of dermatophytes and related fungi by chitin synthase1(CHS1)gene sequences[J].Antoie Van Leeuwenhoek,2003,83(1):11-20.
[4]郑龙,王俊霞,刘福英,等.实验动物皮肤病原真菌核酸鉴定方法的建立[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5,15(5):308-310.
[5]ANSI,Reference Method for Broth Dilution Antifung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Filamentous Fungi;Approved Standard-Second Edition[S].USA:CLSI,2008.
[6]Sparkes A H,Gmftydd JonesT J,Shaw S E,et al . Epidemiological and diagnostic features of canine and feline dermatophytosis in the United Kingdom from 1956 to 1991[J].Vet Rec,1993,133 (3):57.
[7]C Cafarchia,D Romito,M.Sasanelli,et al . The epidemiology of canine and feline dermatophytoses in southern Italy[J]. Mycoses,2004,47:508-513.
[8]Brilhante R S N,Cavalcante C S P,Soares-Junior F A,et al . High rate of Microsporumcanis feline and canine dermatophytoses in Northeast Brazil:Epidemiological and diagnostic features[J]. Mycopathologia,2003,156:303-308.
[9]聂实践,许勇茜.必需脂肪酸对犬猫皮肤病治疗效果的影响[J].宠物医师,2011(4):41.
中图分类号:S858.2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0529- 6005(2016)03- 0091- 02
收稿日期:2014-11-26
作者简介:栗婷婷(1991-),女,硕士生,从事临床兽医学研究,E-mail:ltt49new@163.com
通讯作者:林德贵,E-mail:csama@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