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中医业态调查*
——兼及中医文献研究馆的成立

2016-06-22 01:27:35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张生王琼
中医文献杂志 2016年2期
关键词:中医师上海市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 张生 王琼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中医业态调查*
——兼及中医文献研究馆的成立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200235)张生王琼△1

摘要:1953至1954年间,上海卫生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医事业调查之后,发现上海中医事业仍然存在着文献匮乏、传承不够、研究不足的困难。在全市科学技术工作的统筹下,1956年上海市委讨论通过的《上海市1956年到1957年知识分子工作纲要》提出了设立中医文献研究馆的举措,保证了中医文献研究的资料储备、中医文献研究者的研究时间,也制度性地推广了师徒传承的学术模式。

关键词:上海中医事业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

1作者单位: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2000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中医事业的主要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大城市主要行业都被整理调查,上海市中医行业也不例外。上海市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保护和发展中医、团结中西医的方针,中医事业开始复苏。1950年8月,陆渊雷、叶劲秋、章次公、丁济民等中医被特邀分别参加全国第一届卫生会议和华东区卫生工作会议,陆渊雷被推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医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得到重视[1]。

根据市政府公布的《上海市管理开业医务人员暂行规则》要求,市卫生局对所有开业医生进行登记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开业人员核发行医许可证。1951年,上海市卫生局为鼓励、支持开业和未就业医务人员走集体办医道路,提出“组织联合医疗机构办法”,对一批经批准开办的联合诊所,在业务用房安排、开办资金贷款及医疗任务分配等方面予以扶助,但这些联合诊所主要安排了西医医务人员。卫生部门调查报告中即指出上海中医师在生活与工作方面的困难情况。

因业务清淡经常没有病人,转做其他业务和兼职,即变相停业者。有的兼中药店经理、伙计、账房,有的做了会计工作,有的小本经营者如摆菜摊,有靠家属生活的,个别的还参加电车公司的售票工作,或者以种田进行辅助。因经济或技术或名望问题,而想要参加联合诊所却没有条件的也大有人在[2]。

1950-1954年间上海市中医工作的整理

1.上海市中医师参加防疫保健的情况

1950年4月27日,市卫生局召开了一个夏令防疫大会,上海市中医师公会组织了防疫工作委员会,选出钱今阳为主任委员,丁济民、王一济、张赞臣、朱小南、章次公为副主任委员,并设置联络、宣传、推行、事务各组。11月,上海天花流行,各区中医工作者在卫生局的领导下进行了种痘的工作。

2.加强中西医团结,提高中医的社会地位

1951年秋季,筹备成立了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在委员名额的分配上,中西医各占一定比例,中医与西医大体相等。该协会基层组织的编组情况是按各行各业混合组织的,其他开业医务人员一样组织系统的总路线学习。各种专门委员会或代表性会议,中西医以基本相等的比例出席。

3.帮助进修,提高中医师业务和技术

组织中医师学习预防注射工作在短期轮流训练过程中,多数中医师已能熟练掌握注射技术,成为爱国卫生运动中预防注射工作的一支强大的力量,提高了中医的多维度的卫生技术水平。

协助中医学会及卫生工作者举办各项中医的学术进修讲座从1951年起,上海中医工作者向卫生行政机关要求开展医疗工作的有70人之多,甚至有多次提出申请的中医师,而向卫生工作者协会申请要求工作的中医师则有250多人,他们均迫切要求参加卫生学校的进修。经过了调整之后,在卫生工作者协会的领导下,会员分成小组,定期开会,卫生局在经费、房屋方面予以协助。在卫生学校内附设了医学进修班,吸收部分中医参加学习,从1952 年2月至1953年底共举办10个进修班,其中第1、第5进修班各办过两届,结业达1285人,在学的尚有246人,共1531人,每期为8个月。经过现代医学科学进修的中医达2053人,占总数的70%。截至1954年,全市先后参加进修的中医有3800人次。

专业学习1953年,上海卫生部门举办中医温习课程,共有中医347人参加,经常出席者200人左右,课程内容有方剂、药物、诊断、《金匮》、《伤寒》等,6月起还准备了分科学习,如针灸、妇科、儿科等。自1953年9月至1954年5月间共举办7次讲座或小型学术座谈。从这7次讲座的内容来看,除中医药知识以外,还有病理学、生理学等知识,可谓全面(见表1)[3]。

表1 1953年至1954年7次讲座题目和主讲人

1954年上海市中医事业调查

1954年上半年,上海市中医师共有2513人,虽然在解放初期的调查中,上海市中医师有3100多人,但数年来转业、迁出乃至去世者甚多。调查还指出,上海中医师业务一般以针灸、伤科、女科为好,医师的经济情况亦比较富裕。如针灸科中医师陆瘦燕、杨永璇每月要看五千号以上,伤科中医师魏指薪、石筱山、石幼山每月要看一万号以上,每月收入约在七千万元,妇科的陈大年、陈盘根、陈佩珍每月要看三千号以上,每月收入二千万元。

但是,从具体业务乃至学术传承方面来看,上海市中医事业存在发展前途模糊化、中医工作者信心不足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一般干部和西医对中医有歧视,或重视不够

卫生局对整理中医学术经验、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还没有考虑。中医医生忙于看病,不注意统计、研究,缺乏对中医固有学术和诊疗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的研究总结。在制度上也有瑕疵,如公费医疗病人去中医门诊所就诊,须经西医门诊所介绍。而个别医务人员就不肯介绍,除非是自己看不好的病,有人甚至说:“找中医看病是有落后思想,你要找中医看病,就永远不要再找西医看。”

2.对中医发展的前途很模糊

相关人员都同意中医应该科学化,但是如何“科学化”,没有方向。参加进修班的中医,所学全是西医课程,但又不准开西药处方。也有人偷偷摸摸地用西药,如将盘尼西林英文字刻成图章来处方,然而到底进修的目的何在,大家都不明确。

3.中医业务大多数都非常清淡

从公费中医门诊1年内门诊198,900余人次的数字来看,愿意找中医的病人还是不少的。但市民因中药比西药贵,不能不作计较,这是中医业务清淡的主要原因。中药药价高昂的原因,主要是中药业一般人事臃肿,开支庞大,利润打得特别高,而工商行政部门不加以管理,国营医药公司只管西药,不管中药,放任私商操纵。劳保特约工厂、企业的医务室等,都是向劳工保健站、联合诊所等建立特约,很少和私人中医师建立挂约关系,即使有,也是集中在业务较好及有名望者,有地区反映,中医诊病的费用劳保部不给报销。工作人员因病需要休养或短期请假,中医出具的诊断证明有的单位认为无效。

4.郊区居民分散,中医门诊不固定,病人较少

由于中医业务一般清淡,中医师们的生活已降低到无法维持的地步。根据卫协反映:每个中医药学习小组大约有七八人,而其中只有一二个人每月能看十多个病人,其收入只能维持1个人的生活。因此有的中医在踏三轮车,有的做搬运工人,有的依靠亲友,也有靠救济米生活的。他们因系开药医生,连劳动就业登记的资格也没有[3]。

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成立背景

1954年上海中医事业与研究仍然处于比较不利的局面。1955年4月22日,上海市委学校工作部向市委提交《关于减少一部分教授和科学家的非专业活动的报告》。7月6日上海市委批转了这个报告,要求各部门认真研究,深入检查,使科学家、医生和其他科学工作者都能够集中精力从事专业活动。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性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周恩来提出了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已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著名论断。上海市委和政府开始对科学界知识分子进行关怀。1956年2月,上海市委讨论并通过了《上海市1956年到1957年知识分子工作纲要(草案)》,《纲要》提出,保证高级知识分子每周至少有六分之五的工作日用于业务。专家、学者的社会兼职不超过一职,尽可能解除专家、学者兼任的行政职务,必须兼时,也应配备得力的行政副手。为了充分提供科学研究的参考资料,《纲要》规定从当年上半年开始先后筹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馆,医学图书馆及中医文献研究馆各一所。此为上海市提出设立中医文献研究馆之始。《纲要》还规定了相关机构的工作方法,著名老专家每人带5个至10个徒弟,制定培养和提高助理研究员、医师等年青人员的计划[4]。

研究工作制度性举措完备后,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于1956年7月16日挂牌成立。新华社对此进行了报道。

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今天成立。研究馆有四十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作馆员,其中有著名的内科医师顾渭川,研究气功疗法四五十年的蒋维乔,还有九十四岁、从事收藏中医外科和伤科秘方工作几十年的章芝山。

研究馆为照顾馆员们的健康,准备让他们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工作,主要的是由馆员根据自己的擅长在家里或自己的诊所里进行研究工作,研究馆派助理馆员前往访问,把他们口述的经验记录下来。

研究馆还设有设备良好的馆员室、图书馆和文献研究室,供馆员们进随时查考和研究。每隔一定时期,研究馆还将举行专题研究会,把各家的经验系统地整理出来。

这个研究馆的成立,受到上海中医界热烈支持。到现在为止,上海中医师和社会人士已送给研究馆各种珍贵的中医著作五百多种,历年各地编辑的中医杂志二千多本,其中有上海治伤寒闻名的中医师张骧孙的遗著一百多件[5]。

结语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中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而同步进行,在行业调查、协会建立等工作下逐步被系统整理。1953至1954年,上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中医事业调查之后,发现上海中医事业仍然存在着文献匮乏、传承不够、研究不足的困难。在全市科学技术工作的统筹安排中,1956年上海市委讨论通过的《上海市1956年到1957年知识分子工作纲要》提出了设立中医文献研究馆的举措,保证了中医文献研究的资料储备和研究时间,也制度性地推行了师徒传承模式。

参考文献

[1]《上海卫生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志·中医和中西医结合》[M/OL].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网站电子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http//www.shtong.gov.cn/Newsite/node2/ node2245/node67643/node67649/index.html.

[2]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社会主义建设50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93.

[3]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中医师一般情况[Z].B242-1-729,1954:21-35.

[4]人民日报社.中共上海市委制订知识分子工作纲要[N].人民日报,1956-03-13(3).

[5]新华社.上海成立中医文献研究馆[N].新华社电讯,1956-07-16.

(修回日期:2016-02-22)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37(2016)02-0056-03

*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规划办特别委托课题“上海经济、人口、民生”项目(编号:2014WLS028)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中医师上海市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中小学校长(2021年7期)2021-08-21 06:49:52
上海之巅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现代中医诊疗中医师的告知义务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车迷(2017年12期)2018-01-18 02:16:12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
制冷技术(2016年6期)2016-03-08 11:07:48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高社光主任中医师治未病思想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