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同山(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
蓝塘猪、大花白猪的保种工作
吴同山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广州 510642)
摘 要:文内从蓝塘猪、大花白猪20多年来的保种工作出发,总结了一些有利于保种工作的经验,也列举了一些保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我国地方品种猪的资源保护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保种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蓝塘猪;大花白猪;保种工作
没有集中进行保种前,蓝塘猪主要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大花白猪主要在广州市顺德区等地方由农户家庭式分散饲养。1989年,由广东省农业厅立项,在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现在的新丰板岭原种猪场)建立地方良种保种场,并由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承担该项工作,同时得到了广东省畜禽品种改良站(现广东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遗传育种教研室、顺德龙山猪场的大力协作。1990年,在广东省农业厅的指导下,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辗转一年的时间,深入省内农村,先后从紫金县搜集了6个血缘共62头蓝塘猪,从中再选出30头母猪,保留原有的公猪血缘,实施保种繁育;先后从顺德、南海、江门等地民间搜集了3个血缘共89头大花白猪,保留原有的公猪血缘,实施保种繁育。25年来,群体规模已经达到了每个品种100头母猪,多年来,共向社会提供蓝塘、大花白及其杂交种猪2 700头、优质猪苗13 760头、优质商品猪19 509头。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品种的资源保护工作比较成功。
1.1 主管部门的重视
广东省农业厅立项建设蓝塘猪、大花白猪保种场的时候,全国的地方品种猪还没有几个品种有专门的保种场,应该是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当时修建的猪舍,半圆的拱顶型水泥屋顶,当时造价应该都不便宜,这些好看耐用的猪舍现在还在,并且仍在使用。从那时到现在,保种场已经经历了3次整体搬迁的工作,并且每搬1次,猪舍扩大1次,目前的保种场,猪舍面积近5 000 m2,比最初扩大了一倍多。
蓝塘猪、大花白猪资源保护的成功,作为主管部门,广东省农业厅的功劳不可忽视。建场之初,不仅专门指定广东省畜禽品种改良站联系、指导相关工作,还协调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专家一直跟踪指导,并且连续近10年派技术干部到场挂职指导。当时到各地选猪的时候,都是站长带队,亲自深入农户家里进行挑选。作为本地的主管部门,东莞市畜牧局(2001年的时候与其他单位一起合并为东莞市农业技术管理办公室)从财力、人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促进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问题,为资源保护工作解除了人员的后顾之忧。因此,可以说主管部门的重视是蓝塘猪、大花白猪保种成功的基础。
1.2 专门的技术人员
开始进行保种时,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技术人员还不是很多,1992年开始引进华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本科毕业生,并指定专人负责蓝塘猪、大花白猪的资源保护工作,多年来一直没有间断。负责该项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需要坚持日常测定,整理系谱资料、分娩记录,不定期进行选留种猪,由于外貌要符合品种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因此,技术人员要经常到猪舍进行观察。
由于技术力量比较强,开展与蓝塘猪、大花白猪相关的各项研究也比较多,也进一步促进了保种工作的开展。多年来,保种场与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广东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进行合作,以蓝塘猪、大花白猪为素材进行了大量科研项目研究,共完成31个科研项目,其中博士论文10项,硕士论文13项,在《猪业科学》、《遗传学报》、《畜牧兽医学报》、《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5篇;完成的科研项目“蓝塘猪、广东大花白猪种质资源保护及其种质特性研究”于2002年4月通过成果鉴定,并获得“2002年度东莞市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度东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该成果首次在全国同行业中提出了“保种场保种与产区群众性保种” 相结合的保种模式,对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2005年,成功制定并颁布了东莞市地方标准——《蓝塘种猪》。
1.3 有瘦肉型种猪场作为依托
建立蓝塘猪、大花白猪保种场之前,广东省板岭原种猪场已经存在,主要饲养、销售长白、大白、杜洛克种猪及其杂交种猪,并且规模逐年扩大,由于工作成绩的突出,1993年该场被农业部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种畜禽场”,并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畜禽品种改良工作先进单位”。保种场地点位置独立成区,但经营核算、人员工资等所有的帐都是与瘦肉型猪场在一起,没有独立的账户,因此,20年能够顺利地走过来,与这个也有很大的关系。
多年来,保种项目的经济效益一直都不理想,特别是市场低谷时期,如果独立核算,估计都是入不敷出的,最明显的2013年下半年到2015年4月份将近2年的时间里,地方品种猪难销、价格低过瘦肉型猪,能够替代的农副产品也不多,真是困难重重。好在有新丰板岭原种猪场作为依托,到现在才度过了难关。
2.1 品牌肉的开发
作为有益的探索,我们在品牌肉推广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2004—2011年,间断性地在东莞城区开设了一家专卖店,专门销售蓝塘猪肉、大花白猪肉,好的时候一天也有2~3头,但大部分时间每天1头,本来还想开设连锁店,但算来算去,不太合算:价格比同一市场瘦肉型猪虽然贵10元/kg,铺位租金、水费电费、人员工资每天将近500元,最少要销2头猪才能保本;另外,在职人员大部分都是专业技术人员,经营方面经验不足,存在很大的漏洞,总的算下来,亏的比赚的还要多,于是,2011年就彻底关门停业。也算进行了一次不成功的摸索吧。
很多保种场,开发工作成功地促进了保种工作的开展。全国打出品牌销售的地方品种优质猪肉数不胜数,如雨后春笋般到处都是,并且很多品牌做得非常成功[1]。这些品牌大部分都是自己饲养、自己开发销售的,值得学习和借鉴。
2.2 搬场后的栏舍建设
地方品种猪以前都是散养或者后来的大栏群体饲养,有地方的保种场放牧与舍饲相结合,这样才能让地方品种猪充分表达自己的本能。这几年,地方品种猪的保种场建设越来越跟上“时代的潮流”了,绝大部分弄成定位栏,并且运动场也越来越小,限制了地方猪特长的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生产性能的正常表达。
蓝塘猪、大花白猪的保种也不例外。定位栏舍占了80%以上,以前人怕猪拱(猪不怕人),现在一赶出栏猪都害怕,不敢走动,长期限制在一个地方,心情会郁闷,生产性能肯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在,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的危害性,准备建新栏舍以大栏为主,只保留少量的定位栏。
2.3 降低成本的措施
保种场在东莞的时候,水浮莲很充足,每天都会用手扶拖拉机拉一车冲洗干净的水浮莲去喂蓝塘猪、大花白猪及其杂交猪,可以节约部分饲料费用,并且也能促进猪只的健康。搬迁到韶关以后,由于人手越来越紧张,另外地方也有限,可以喂猪的青饲料少;中间也用过红枣渣等,但由于成本问题,都坚持不太长的时间,成本也就没什么降低。
地方品种猪的优势就是杂食,饲料成本能够降低下来,保种工作就容易开展。尽管不是每一个地方品种猪资源保护场都有很多土地可以种植大量牧草、植物,用来作为填充料饲喂地方猪,但如果想真正既保了种又节约成本,采用部分替代全价饲料的方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能种植一些橡草、黑麦草、狼尾草、串串香等,鲜喂或者打浆,每天每头猪1 kg左右的量[2];没条件种植牧草的,利用统糠(稻谷打米后的谷壳粉碎物)、酒糟、豆腐渣、脱毒后的木薯粉等,凡是能找得到的农副产品都可以替代20%~30%的全价饲料,这样饲喂地方品种猪,一是饲料费会大幅度下降,二是生产出来的猪肉肉质好,受欢迎。
3.1 保种模式的改进
现在的地方品种猪保种,基本上都是活体保存,根据《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64号,2006年7月1日生效)规定:国家级地方品种猪资源保种场存栏规模要求母猪100头以上,公猪12头(三代之内没有血缘关系的家系数不少于6个)以上,母猪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但这么多的公猪存栏,并且也不是经常使用,使用效率非常低,浪费很大。
笔者认为,地方猪的保种应该采用基因库的形式进行区域性集中保护,这样基因不容易因为经济的原因而流失或灭绝。
3.2 开发中保种,保种促进开发
目前单纯的保种工作,做起来不难,关键在于日常的维持,全国四五十个国家级的保种场,大部分应该属于这种现象,可能都是处于基本维系的状态。能够很好开展保种的,是那些开发工作做得比较好的企业,开发能够赚到钱,保种工作就有保障,因此,能开发的地方品种猪,在保持原有生产性能的基础上,要争取做一些适度的开发利用工作才行。
很多的保种场,靠自己的实力没办法进行开发。如果将各地的地方猪资源保护场与当地名声比较大、实力雄厚的食品企业联系到一起,保护场发挥自己饲养管理的优势,以饲养、日常管理、提供商品猪为主,食品企业发挥自己的市场经营优势,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双相结合,互利互补,生产出来的优质猪肉自然而然地就没有问题了。
这方面,各基层政府应该做一些牵线搭桥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同山,田存锋.地方猪保种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猪业,2014(9):67-69.
[2] 黄秀声,黄水珍,陈钟佃.不同施肥处理的杂交狼尾草打浆后饲喂育肥猪效果研究[J].家畜生态学报,2008(5):27-29.
收稿日期:(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