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满拦江
【 一 】
战国齐平公年间,齐国的政权被田成子所控制。大夫们在他面前,噤若寒蝉。
大夫隰斯弥到田成子家汇报工作。田成子说:“不急不急,咱们先登台看看风景,养养眼。”
隰斯弥登上田成子家的高台,四面望去,有三面视野辽阔,南面却被自己家的树遮住了视线。
隰斯弥回到家中,立即下令家人砍树。刚刚砍了几斧,他又下令停止。
家人问:“大人,朝令夕改,不嫌累得慌吗?”
隰斯弥道:“人生最大的危险,是知道当权者的心事,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田成子欲夺国政,杀心正炽。他嫌我家的树碍眼,却没说出来,如果我砍了树,就危险了。所以这树不能砍。”
——城府城府,城池幽深,府院阴暗。如果一个人城府太深,就会像隰斯弥这样,活得太累。
所以许多人说,难得糊涂——但,如果你真犯了糊涂,那就死定了。
【 二 】
明朝时,有个大臣叫韩雍。他在江西任巡抚时,一日,下人忽报宁王的弟弟来了。韩雍顿时脸色大变,立即吩咐下人:“就说我病了,让他在客厅等一会儿。再派几个人,赶紧把各个部门的官员全部请来。还有,准备一张白木桌。”
忙活半晌,韩雍才假装病得半死的模样,让人搀扶着出来。宁王的弟弟一见到他,就说:“韩雍,我是来报告我哥哥宁王谋反之事的。”
“什么?”韩雍假装听不清,“你说你刚在哥哥家吃饭?”
“不是。”宁王弟弟大声道,“我是来报告我哥哥宁王谋反的事情。”
韩雍笑眯眯地说:“你果然说的是刚刚从你哥哥家里吃了饭来,原来我的耳朵还没聋。”
宁王弟弟气得半死:“怎么连人话都听不懂?”
下人适时呈上白木桌,再递过来一支笔,让宁王弟弟把他要说的话,写在白木桌上。
韩雍将事情上报,朝廷立即展开调查。可万万没想到,宁王弟弟前段时间报告哥哥要谋反,是因为和哥哥闹了点情绪,一怒之下就想灭了哥哥。可最近哥哥满足了他的要求,兄弟俩已经和好如初了。
使者来调查时,宁王正和弟弟在一起泡澡按摩。闻说韩雍奏报,宁王弟弟顿时大怒:“这个韩雍,他怎么可以造谣?你看看我哥像是谋反之人吗?再看看我,像是诬告哥哥谋反之人吗?”
使者赶紧回去,向朝廷报告。
得知宁王兄弟和睦,根本没有谋反之事,皇帝大怒,用一条绳索,就把韩雍捆成粽子样,要追究他公然制造谣言,离间皇亲骨肉的罪行。
韩雍出示了那张留有宁王弟弟笔迹的白木桌。皇上看了,悻悻地说:“原来你早料到宁王弟弟会翻牌,所以预先留下了证据。算你运气好,就不砍你脑袋了。”
世事反复,人情冷暖,今是昨非——人性不确定,变化太无常。没有城府的人,早早就被淘汰了。留下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个明哲保身的故事。
——但有时,环境也不确定。这时候的城府,非但保不了身,反而会带来更危险的后果。
【 三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赴两广兼办通商事务,与英国人交涉。
港督德庇时和驻港英军司令为耆英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宴会上,耆英端着酒杯站起来说:“我以清朝武士的信仰发誓,我对大清外交还有发言权,两国的和平繁荣将永远是我最大的愿望。”英国人热烈鼓掌。
接下来,耆英与每位英国军官碰杯,并各唱歌一首,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然而,没过多久,英国人惊讶地发现,这一切竟是精心设计过的假象。耆英的城府之深,把所有人都绕进了一场惨烈的战争之中。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军队占领了广州,查抄官方档案,查到了耆英呈给朝廷的密奏。
密奏中,耆英凭空编造了许多细节,仅此就罢了,最令人无法忍受的是,他曾当面答应的诸多英方的要求,在密奏上竟然只字未提。
天津谈判时,朝廷又隆重推出耆英出场,与他的“英国老朋友”会谈。当时英国人扬言只要耆英在场,大家就不谈了。
耆英因惧罪擅自回京,咸丰帝令其自尽。
若不是耆英如此任性,历史不会被弄到这么僵硬,但他非要这么玩不可。因为这个叫城府。
城府,就是让英国人摸不清楚他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而且,英国人也确实没摸到。没摸到,那就干脆不摸了,打你一顿再说。
——城府这个东西,被斥为糟粕也不是没有依据的。这东西害人,不管是古代、近代还是现在,因为城府而吃亏的人,绝对不是个小数目。